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
時間:2022-07-06 10:02:55
導語: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課程思政放在了教育首位,立德樹人是我們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文章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特點,針對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的內容,對如何設計和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與實施進行探究,并設計了“三因一專”的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有機的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實現協同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教育
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線下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線上網絡學習的優勢兩者甚至多種方式結合起來的學習方式。兩者優勢互補,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種學習方式下課程思政的開展也可以進行創新。課程思政應注重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日常中,做到潤物細無聲。無論家國情懷還是誠實守信,一點一滴耳聞目濡地影響學生。課堂上教師不是專門安排授課時段進行思想道德、政治修養的教育,而是明確專業目標和思政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式,積極地挖掘專業學科中的思政育人資源,做到科學性與價值性、知識性與思想性的辯證統一〔1〕。
1課程思政在專業課教學中的融合問題
1.1目前專業課教師參與度還不足
設計類專業課教師注重自我感受和專業技能,但在思政教育內涵學習和參與度方面不足,課程思政研究成果通常校領導占比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缺少認識,思政有哪些元素沒有明確的認識;另一方面缺少對專業與思政結合的內容系統地梳理。多數專業課教師尤其藝術設計學科教師對思政重要性沒有領悟吃透,有的專業課教師認為“課程思政”與自己無關,很多老師對課程思政沒有形成有效思考。僅少部分專業課教師會主動思考,將思政教育元素有目的、有意識、有設計地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去〔2〕。
1.2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課銜接不自然
課程思政要自然融入教學,不能生硬說教。藝術類課程深入落實三全育人的任務,應挖掘并梳理其中的思政育人的元素,可通過精心安排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學生自我體驗和感悟。課程思政教育主要落實在專業技能類課程中,比如繪畫、設計、創作等類型的課程,幫助學生樹立“設計為人民”“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思想意識。將思政教育的目標、元素、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中,使學生在學習中被濡染、被熏陶,才能充分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3〕。
1.3課程思政教育評估和考核機制不完善
對學生的掌握以及思想意識形態缺少考核評價方案。對教師的思政育人的實施與研究缺少評價和考核機制。另外,高校在學科培養方案的構建或課程任務書的制定過程中往往更加重視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至于如何推進課程思政,人才培養方案中雖略有提及,但在實踐層面如何設計、推進、考核這些卻語焉不詳,通常以“寬基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等宏觀、抽象、表狀態的詞語來概括,缺乏可操作性和監督機制〔1〕。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校教師以及教師之間缺少協同育人,教師的專業與課程思政教學融合能力缺乏等。
2“三因一專”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內涵
“三因一專”分別是:“‘因時’開展自然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不同時節的自然物候特點、風俗人情、傳統文化,讓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不牽強附會,拉近師生距離;“‘因事’開展公民教育、愛國教育”,選取時事、新聞等事件,普及常識、科學認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因節’開展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比如青年節、母親節作為話題展開討論,設置課程設計主題融入教學;“一專”指的是緊密結合專業課程,提高專業審美能力,專業服務意識,專業高素養。選取適合內容作為課程思政資源,打造一個專業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資源包,并設計與之配套的教學環節。“三因一專”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需要處在當前以及未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背景下,將網絡平臺作為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載體,結合傳統課堂思政教育實施,可以拓展教學空間,讓活動發揮廣泛長期的作用〔4〕。積極主動地挖掘學科文化中的育人資源,做到科學性與價值性、知識性與思想性的辯證統一。把握學科、學術、學生三個基本元素,設計授課主題,深度凝煉教學專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不喧賓奪主,不牽強附會,真正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潤物細無聲。
3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三因一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具體實施
3.1因“時”開展自然教育,傳統文化教育
如春分節氣,一般也是剛剛開學的日子,可以向同學們介紹春分節氣自然物候特點、風俗人情,結合插畫、動畫作品分析,體會春之美,與專業課程“插畫設計”結合進行節氣主題插畫設計。在收集、整理節氣知識和素材的同時學生自認感悟節氣之美,體會一年之計,因而將傳統文化、自然感知、惜時奮進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機地融合在專業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和創造力,規勸學生珍惜一年之首的春季。
3.2因“事”開展公民教育、愛國教育
結合社會中的新聞時事事件,與學生保持溝通,拉進師生距離。如在疫情事件中教學中可以首先普及知識(筆者選用MG動畫“關于肺炎的一切|回形針),然后指導學生參與“呼吸·共生設計展”征集活動。通過比賽促進學生對疫情的學習、思考和教育。在創作中尋找設計角度,介紹防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在抗疫中感人的逆行者的故事、是非曲直、人間百態。這個歷史時段,讓學生看到決策的關鍵、科技的力量、人性的多樣,而疫情就是一本“活教材”。
3.3因“節”開展感恩教育、生命教育
節日來臨可以開展節日主題的教育和創作,既應景又自然。如母親節,課前推送節日視頻席琳·迪翁歌曲《再見,最痛心的話》Flash版本的MTV,歌頌母愛并珍惜家人相處時光。在學習通平臺討論,引發學生對母親節話題和親情的思考,或者舉辦手繪母親節賀卡活動,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拉進師生關系,取得思政教育良好效果。
3.4培養良好的服務意識
每次提交作業無論格式、命名、以及平臺路徑都需要規范,一方面節約老師批閱精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良好的服務意識。如“圖形圖像制作”課程的作業一般是電子版作業,在提交時候首先格式要準確,保證教師能成功查看作業;其次命名要規范,不要出現類似“未命名1”這樣的文件,老師也無從得知是誰的作業,如果都以“學號—姓名—作業名”命名,根據電腦設備的數字性可以方便排序、也可以快速搜索到某個作業;再者提交路徑要統一,建議在機房電子教師端提交,有些學生用微信、QQ、甚至郵箱,且不論能否看到學生作業,也難保證全部收集不重復不缺少。可以嘗試因為不會發而沒有收到作業不予給分數,因此交作業可以作為一個規范操作提高服務意識環節。
3.5培養規范操作、提高效率
規范操作,高效工作對于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規范”是基礎,“高效”是能力,在教學中有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意識。我校通過“PS快手大賽”來達到學生規范操作、提高效率的目的。“PS快手大賽”規定固定效果標準的情況下比學生操作速度,要求學生能夠針對一個固定案例反復練習,不斷優化操作、提高速度。采用學習通平臺比賽信息題目解析視頻,線下培訓,線上答疑,混合式教學有效地服務了比賽,通過嗶哩嗶哩平臺直播比賽和評比過程,活躍了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今后的學習打開了新體驗,體會到“會”與“快”在知識理解、技能掌握方面的巨大差異。通過活動讓學生們認識到:學則學會、學則學懂、學則學熟。
3.6培養良好的審美觀、樹立健康設計觀
讀圖時代、圖像處理更多的是視覺表現,無論用了什么炫酷技術、內容需要畫面來表現,審美內在包含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外在表現在對造型、色彩、構成的感知與應用。畫筆是一種訓練和表現形式,做圖也是一種訓練和表現形式,當我們處理或制作圖片時技術是手段表達是追求。一項任務涵蓋了知識、需求、審美與精神。因此在知識技能傳授同時也要分析為什么這樣做,從造型、色彩、構成多方面,同時培養審美趣味、引導設計觀的形成。
4結語
“因時”“因事”“因節”緊密結合專業課程的“三因一專”教學模式,如鹽入水德育滋養學生,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良好人生觀,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人才。課程思政不能牽強附會、刻意尬說,“三因一專”的教學模式自然融入思政教育,適時根據時節以及新聞熱點與學生保持溝通和交流,選用時效性、趣味性、豐富性的思政素材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與教師的距離很近,從而提高班級的粘合度,和學生的學習熱情。交流中無論專業技能與思想意識可以相輔相成,教書育人,傳道受業,最重要的是老師以身作則,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的開展中起到全方位、全過程的作用,結合了線上線下的優勢,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更方便的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技術可以決定學生的起點,文化審美是決定學生走多遠,而思政教育決定學生走的方向對不對。
參考文獻:
〔1〕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2(4):99-103.
〔2〕劉蓬,馮艷.從教走向育:設計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508(10):78-79.
〔3〕暨星球.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制度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20,486(40):52-53.
〔4〕何麗娜.“五位一體”: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表達新路徑〔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
作者:任瑩瑩 單位: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信息系
- 上一篇: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探討3篇
- 下一篇:民族聲樂教學和歌劇表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