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現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6 03:32:00

導語:家庭教育現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現狀研究論文

現代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系統教育工程,三者缺一不可,緊密結合,相互作用。家庭教育在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俗話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們的大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由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和諧產生了許多矛盾,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為什么現在許多子女學習挺好,但行為習慣很差呢?為什么現在許多子女多才多藝,但心理素質很糟糕呢?為什么現在許多子女在學校是個“乖乖娃”,在家里卻成了“小霸王”?為什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和諧會出現許多的教育困惑。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種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現狀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

現狀之一:教育方法有失偏頗

經過與學生和家長的接觸、了解發現,當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望子成龍”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因而對子女“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在:

其一、只重視分數和身體而忽視學生心理和品德素質。子女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子女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子女的唯一目標。于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子女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子女,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子女身上;二是不屑于讓子女干“雜活”,怕影響子女的學習。倘若子女考了個好分數,家里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子女考差了,家長幾天都沒有笑容。而且只注意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更忽視與學生的心理交流,不關心學生思想的變化和心理品質的提高,對子女的興趣愛好、社會交往、業余生活不聞不問。

其二、盲目投資,把希望寄托在家教上,而忽視了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不少家長為子女請“家教”、買《參考》、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強化班,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子女,一切為了子女的學習,一切為了子女的分數。在有些家長的心目中,這些原本是課堂教育的之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的輔導取代了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讓學生也形成了課堂上放松不要緊,反正有家教的不正常學習心理。

(二)“順其自然”型。這是獨生子女現象出現后,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是因為懂得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采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局限而無賴放棄。具體表現為:

其一、“家長”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家長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子女為“重心”、“中心”、“軸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時時刻刻牽動著長輩們的心。長輩們那“特別的愛”,使得子女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熱衷于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子女許多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就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里,子女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不能說服家里的一個“寶貝”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傷腦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對待子女“嚴”而出“格”。他們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子女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希望,常常用鄰居、同事的子女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子女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謂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長教育子女雖“嚴”不而入“格”。在情感上,家長都重視子女的教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忽視教育的點點滴滴。如“頂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為,有的家長往往放松對子女的嚴格要求。長此以往,子女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家長一旦醒悟,招數使盡亦束手無策。于是出現了學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異常現象。

現狀之二:子女的表現差強人意

現實生活中的子女,由于受家庭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錢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對金錢已越來越渴望。在學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裝有零花錢。養成了學生鋪張浪費的毛病,學校進行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教育影響在金錢面前蕩然無存。據調查,半數以上的學生擁有個人存款,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由此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請客送禮、玩游戲機、敲詐勒索等現象屢禁不止,用錢請人做作業、做清潔的現象也不是什么新聞;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與某些家長對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和“崇拜金錢”的社會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系。

“怪圈”之二:浪費錢物

通過了解發現,學生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渠道有:測驗考試成績“達標”后的“獎金”;替家長買東西時剩余的“零鈔碎票”;家長每天給子女的早餐費和車費;個體經營者的子女還有“幫工錢”;親戚朋友贈送的錢物。學生眼里,這一切全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因而浪費錢物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可以隨意浪費食物,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換文具,衣服鞋帽不時髦新潮就打入“冷宮”。學校拾到的各種衣物,極少有學生前去認領。一定程度上金錢成為家長刺激學生的重要手段,代替了正面的思想教育和賞識教育,缺乏對學生的下面引導。使學生逐步形成了功利主義思想。

“怪圈”之三:唯我獨尊

有的學生在家里對父母的稱謂已用“喂”來代替。不能不說他不愛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說他不尊敬自己的長輩,也許,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許他(她)更愛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現在的獨生子女,只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缺少互愛精神,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識,對損害別人的利益的事無動于衷,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學生中出現的種種“怪圈”,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學生的心靈。消除“怪圈”,亟待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

二、家庭教育的對策

對策之一:重視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指導家庭教育。

1、指導家長“信任子女”。子女是新生力量,相信子女,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子女有充分的信心。不要輕易剝奪子女表達和選擇自己的意見和愿意的權利,要善于發現子女的閃光點,不要輕易以成績來衡量子女的道德品質,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子女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讓人生變得完美。如果不想讓孩子雙腿“殘廢”,那么,不妨放下孩子,讓他自己走路。我們不要代替他們做事,現在我們已經做得“太多,太多”,我們總是以為他們沒有長大,那么這樣的“關懷”上的孩子的確也長不大,最后造成年齡上的到位,心理上的不成熟,在這一點有時我們人類,不如動物做得好一些。我們不要總是拿我們的觀點去說孩子,有時他們也有自己的觀點,并且都比較新穎,我們應該給他們成長的空間,甚至有時我們也允許他們犯錯誤,也要讓他們“嘗一嘗”犯錯誤和失敗的感覺,聽說在日本有“挫折教育”這一課,這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

2、指導家長“賞識子女”。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從小就處在選擇之中,幾乎天天都有己的選擇。子女的興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會干的,他就越想干,會了就不干了。子女是培養教育的對象,不把子女當寵物,不要剝奪子女的權利。賞識子女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子女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子女的失敗,讓子女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后盾。

在提高家長認識的基礎上,采取同一的內容,統一的標準來進行教育與評價。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同時要幫助學生知道“為什么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實踐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

對策之二:重視傳統節日家庭活動的開展。

生動、活潑的活動是子女們最感興趣的。教師可以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在婦女節、重陽節期間開展“媽媽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動;在中秋節期間開展“我愛我家”的系列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家長以“情感”的橋梁,以“親情”為紐帶,適時對子女進行教育,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策之三:重視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子女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父母應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子女沐浴在一派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子女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培養子女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子女樹立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子女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育人先育己,家長要提高自己的修養,端正自己的行為習慣。不要在子女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這樣就不能起到榜樣的作用。

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作為學校,有義務、有能力對家庭教育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