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原則論文

時間:2022-09-19 08:48:00

導語: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原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原則論文

教育可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的效果是這三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三方面教育如果步調(diào)統(tǒng)一,相互促進,他們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

而有不少家長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觀念:教孩子讀書是學校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嚴重地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引起孩子受教育的不平衡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孩子接觸知識的第一課堂。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如何搭建好這第—課堂?如何正視家庭在孩子學習中起的作用?諸如此類的問題孕育而生。如何解決,則成為當今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全面探討的問題。

自古以來,凡是有成就,有作為的偉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過1350多項發(fā)明的發(fā)明家愛迪生,他的成就是與他母親對他的教育分不開的,愛迪生的母親懂得兒童心理,深知兒子好問是求知欲強的表現(xiàn)。因此,對小愛迪生提的各種問題,她總是耐心地給予深入淺出的回答,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對物理、化學特別喜歡,她就到街上買來有關物理、化學的科學書籍,給兒子讀,對兒子的一次次奇想和實現(xiàn),她都給予精心的誘導和指點,因而使愛迪生能成為舉世矚目的發(fā)明大王。我國近現(xiàn)代愛國主義名人郭沫若在母親的教育下,從小就能詠出“翩翩少年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少,肚內(nèi)有文章”的詩句。再如我國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諸葛亮教子儉養(yǎng)德”等家庭教育故事,都說明了家庭教育在古今中外發(fā)展史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家長應努力做到:

(一)要嚴于律己。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現(xiàn)在,則有為數(shù)不少的家長反其道而行。他們嚴于教子,寬于律己。當今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每位家長把自己所有的希望與夢想都轉(zhuǎn)嫁到孩子幼弱的肩膀上,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龍成風。然而社會的競爭是殘酷的,最終能真正成龍成風的寥寥無幾。孩子不是機器,他也需要有自己呼吸的空間。而父母往往忽視孩子的自身需求,甚至無視它們的存在,只一味的強調(diào)學習。而涉及到自身學習,就一味的以“年紀大了,記不住啦”等語言搪塞。不讀書,不看報,不接觸國家大事,閉門造車,不思進取。然而,你卻忘了,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你這樣按不同標準要求,不但破壞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為孩子今后的成長留下了弊端。

報上曾刊載過這樣—個中學女孩的日記,恰恰生動地印證了這一點,其中一段寫道:“爸媽都在出版社當編輯,可吵嚷起來和街上那些小商小販差不多。而且他們都是兩面派,在家一抹臉皮就吵,出門就換上另一張臉譜,可指責我的時候卻一點也不慚愧,兩面派!”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嚴掃地,不能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不能對孩子正面發(fā)展加以影響和指導。因此,各位家長一定要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落實到實處。要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做好孩子心中的偶像。

(二)要關注孩子的傾訴,學會真誠地與孩子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座橋梁。如何架設好這座橋梁,如何使這座橋梁能架設到家長和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然而,現(xiàn)在卻有不少的家長,往往由于各種原因忽視與孩子進行交談,只提供給他們物質(zhì)上的滿足;或不會與孩子進行交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jīng)濟的進一步騰飛。如今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越來越趨于低齡化。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大,隔閡也越來越明顯,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好象隔了一層透明的厚障蔽。記得我曾經(jīng)問過一位女同學:“你和你父親的關系融洽嗎?”她很直白地對我說:“我現(xiàn)在和我爸越來越?jīng)]有共同語言了。現(xiàn)在我回家從不理我爸,根本就不和我父親說話。”父母與親生子女之間本應是血濃于水,而現(xiàn)在不僅產(chǎn)生了隔閡,更有甚者形同陌路。是說孩子拒絕和父母交流溝通嗎?我想這是不會的,還是我們所采用的方法不正確。

家庭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灣。因此家長應該把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為家庭教育的最終要求,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正的架設好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那座橋梁。

(三)家長對孩子要把握好一個尺度,不要過于熱情。

每位家長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這是無庸質(zhì)疑的。然而你對孩子的愛是否把握了這個尺度呢,這可就很難說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為真摯的一種愛。它是一種不加任何附加條件的,骨肉之情。因此,在很多時候,往往就是由于這份愛傾注的量太重而失衡,而我們的家長們又不去注意,最終使孩子養(yǎng)成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

我相信,每位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傾注了無限的愛,在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方面,家長們都費盡心思。作為家長,應該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些愛撫,少一點指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公務員之家

未來社會充滿競爭與挑戰(zhàn),要讓孩子在新世紀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讓孩子養(yǎng)成自覺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素質(zhì)。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教育是什么?簡單地說,只須一句話,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學習習慣是學習者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的與學習有關的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或趨向。例如,一個有著良好作業(yè)習慣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里,都會不由自主地想一想老師布置了什么作業(yè),作業(yè)如果沒有完成就寢食不安,非要按時完成作業(yè)才能安心。學習習慣對于學習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可以推動學習者自覺自愿地進行學習,既不需要外部力量的監(jiān)督與提醒,也不需要自己意志的努力,而且輕松愉快,效率較高。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難免會感到枯燥單調(diào),對于沒有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會覺得又苦又累,如果外部力量的監(jiān)督不到位、或者本身意志努力不夠,很容易半途而廢;而對于已經(jīng)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來說,則一般不會發(fā)生這種情況。我們看到,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上課專心聽講,作業(yè)及時認真,學習自覺,不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督促;而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生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上課東張西望,作業(yè)馬虎拖拉,學習上依賴老師和家長的督促,自己往往不能約束自己。所以,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良

的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糾正起來將十分困難。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教育心理學所認識和肯定。有關的調(diào)查研究表明,學習成效與學習習慣直接相關: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也是養(yǎng)成了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是沒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盡管提高學習成效可以從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多方面入手,但從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卻是最簡捷有效的途徑。不僅如此,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學習習慣是人生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學生一生的學習都有很大幫助,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完善學生的人格,促使其事業(yè)有成。縱觀古今中外一切學有所成和人格高尚的人,無一不是年輕時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上小學和初中一年級時并不十分用功,但上初中二年級時,他遇到了一個好老師王維克。在王維克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下,華羅庚開始對數(shù)學產(chǎn)生了興趣,并養(yǎng)成了自學的好習慣。對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和自學的好習慣,使他輟學回家后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自學數(shù)學,19歲那年發(fā)表了一篇轟動當時整個中國數(shù)學界的論文而受到數(shù)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經(jīng)熊慶來推薦,華羅庚到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當了一名管理員,白天忙于事務性工作,晚上才能抽出時間進行自學和研究。四年內(nèi),除了數(shù)學學習和研究,他還自學了英、法、德三門外語,25歲那年接連在國外有名的學術(shù)雜志用英文發(fā)表了9篇重要的數(shù)學論文,一躍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并很快成長為世界公認的自學成材的第一流的大數(shù)學家。華羅庚在回憶他的成長過程時深有感概地說:“自學的習慣是終身受用的好習慣!”除了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父母還應配合老師著重對孩子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一、樹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獨生子女的狀況卻令人擔憂:許多孩子在家庭的呵護中變得膽小懦弱,缺乏自信心,凡事都讓父母代勞,如果要讓他自己做,''''我不行''''三個字就脫口而出。這種對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怎么能擔負起新世紀的重任?孩子''''行''''與''''不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培養(yǎng)的結(jié)果,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著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因此,要幫助孩子改變''''我不行''''的不良心態(tài),經(jīng)常向孩子發(fā)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孩子逐漸形成''''我一定能行''''的良好心態(tài),同時多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孩子親身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二、學會合作。要學會合作,首先就要學會與人交往。要平等的對待孩子,使孩子與成人友好共處。還要大膽的把孩子放出去,或者熱心的把小伙伴請進來,鼓勵孩子到群體中去交往、游戲,幫助孩子學會發(fā)現(xiàn)同伴的優(yōu)點,從而逐漸形成接納、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三、學會公平競爭。公平競爭、優(yōu)勝劣汰是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因此,應提供給孩子公平競爭的機會,讓孩子意識到要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社會是在競爭中求得進步和發(fā)展的,用物質(zhì)或地位撐起的保護傘保護不了孩子的一生。

四、培養(yǎng)承受挫折的能力。成功人士都具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些都需要從小培養(yǎng)。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的希望。希望家長和我們一起,為把孩子培養(yǎng)成國家的有用之才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