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誤區及建議
時間:2022-03-26 09:56:49
導語:家庭教育心理誤區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誤區一:父母對孩子過多的關注和過度的保護,就是溺愛,這種溺愛剝奪了孩子的獨立性,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自卑感,導致孩子成年后出現人格問題。在部分領導干部子女飛揚跋扈表現的背后,其實隱藏著這些人在實際生活中的無能為力感,因為他們只有顯示得自己很強大,才能抵消內心強烈的自卑感。這一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在他們幼小的時候,什么事都有人為他們做好了,什么問題都有人替他們考慮好了。表面看起來是因為愛所以不讓你做,可是潛臺詞卻是“你做不好”,因此,在長大成人后,他們不能自謀生路,不能自己做出決定,不能應付生活中面臨的日常生活問題和挫折,只能通過蠻橫無理、豪強霸道來解決問題,人雖已長大成年,心理卻仍然幼稚和弱小,覺得哭鬧了就能達到目的,仍然用幼年時的心理和思想來處理問題。這正是由于幼年時家長對其過分溺愛與驕縱,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造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見事事都不如己意,處處不合己心,他們成為生活的失敗者,但這又與他們的優越感形成強烈的沖突,此時他們往往使用更加蠻橫、更加霸道的做法,希望維系自己的驕傲,以致適得其反,出現無法無天的行為,甚至制造出不可調和的矛盾,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在孩子幼年時,家庭條件再優越,也要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自己做決定,即便他們有時會做錯。要在這些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培養出他們真正的自信,這對他們的未來是有好處的。尤其不可利用手里的權力,為孩子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前面走了成長的捷徑,后面就只有吞食失敗的苦果。
心理誤區二:把“為孩子做過多的打算”當作是愛孩子的表現不可否認,當前的領導干部中,確有一部分是為享樂而貪污腐敗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物質需求并不是很高,但為了孩子而走上貪污腐敗的犯罪道路的,如要為孩子將來鋪好路、買好房、留下不菲的家產等,但領導干部往往越這樣做,孩子反而越不成器,這當中就形成了一個矛盾的心理誤區。家長本身的出發點是為了子女好,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讓孩子成了不學無術、荒唐度日的紈绔子弟,與家長的初衷相去甚遠。因為愛孩子,所以為子女籌謀錢財、權力、資產,其實相當于走錯了方向,致使孩子沒有高尚的人生志向、健全的人格品質、穩定的情緒狀態、正確的道德標準、生存的能力,留有錢財和權力相當于害了他們,導致他們犯下更大的錯誤,而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志向、情操、道德、能力,還需要父母為他們打算這么多嗎?
心理誤區三:不理性攀比導致孩子心理動力不足、叛逆當前,“拼爹”這一現象在社會上為大家所熟知,但還有一種“拼孩”的現象就更為隱蔽。家長們在一起的時候,會比誰家孩子更有才藝、哪家孩子成績更好等,作為一種暗地里的比較。當這種比較在領導干部之間進行時,就更有了一種特殊的意味。比如同一單位,如果上級的孩子考試、表現不如下級的孩子,上級領導就會覺得面子無光,回到家中時,就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憤怒并進行粗暴的、情緒化的批評,以緩解由不如別人帶來的焦慮;相反,下級如感覺本身地位不如上級,內心不平衡,恰好子女年齡相仿,就會對孩子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我本身不如他發展得好,你要給我爭口氣,超過他的孩子,讓他面上無光。對孩子來講,家長的鼓勵和期望是他們成長的動力,但在不理性的攀比過程中,孩子自身付出的努力不被認可,始終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動力就會減弱,失去前進的動力,破罐子破摔,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家長的教育產生反感,出現強烈的叛逆心理。更嚴重的是,由于父母帶著情緒處理教育問題,不能就事論事,將孩子拉入成人無形的競爭世界中,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產生敵意、仇恨、敵對的心理。
心理誤區四:工作太忙顧不上管孩子,認為反正孩子小時候有保姆帶、上學有老師管就行了有些領導干部工作太忙,無暇管孩子,認為孩子小時候有保姆帶,管好吃、穿,不出安全問題就可以了,上學了有老師管著學習,家長就負責交學費、資料費就可以了,認為這樣孩子就能成長好。這樣的心理使得他們往往在發現孩子出現問題、發展走向歪路的時候,再想來管、來糾正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只有悔之晚矣。人的成長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才能完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講,家長要注意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協助他們應對成長中的問題和煩惱,以使孩子能良好地適應和發展。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有賴于前四種需求的滿足。當領導干部因太忙而缺失對子女教育的時候,子女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就成為空白,這是因為父母陪伴帶給孩子的安全感和愛是他人提供不了也替代不了的,所以,這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愛的滿足和尊重的滿足,而到達不了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那樣的自我實現的狀態。領導干部要意識到對子女的責任一點也不比對工作的責任少。不要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在孩子小的時候相當令人頭疼、難以控制、沒有禮貌、吵鬧、把所有東西都搞亂的時候,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的觀點是錯誤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3歲時就表現出欠控制、易怒及沖動的兒童,在26歲時被發現十分偏執、易怒、具有反抗性,常常感到受到不公平待遇;3歲時被評估為內向、害羞和膽怯的兒童,在26歲時是過于自控和不自信的;而3歲時被評估為自信、有活力和外向的,在26歲時仍然被評估為這一類型。兒童在年幼時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在其成長過程中具有穩定性,并不會漸漸消失,家長需觀察和了解孩子,并給予引導,引導這些基本特征成為對社會有益的行為,而不是在最關鍵的時間段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否則等習慣養成后就很難改變了。
二、對領導干部家庭教育的建議
原則一:重視家庭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幼年時的大腦發展、個性培養、習慣養成、道德品質奠定了其成人后的智力、人格、行為和個人修養的基礎。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早年的兒童時期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在出生后五年內發生的事情,幾乎是具有決定性的。該學派強調,個體在發育初期(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臨界期和敏感期所接受的某種經驗(刺激作用),對個體的身體發育、生理機能、感知覺、情感性、行為動機、學習、社會化等各個側面具有持久的、不可估量的影響[童矯勝:《人的社會化過程的關鍵期》,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2期]。弗洛伊德相信成人的人格模型在很早的生活時期已經形成,并且幾乎5歲前后就完全形成了。個體心理治療與家庭心理治療都揭示了子女精神疾病與父母養育之間的密切聯系。人格與發展心理學揭示出兒童有與成人不同的心理需要及兒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強調要尊重兒童和兒童發展歷程,從而使得許多家長開始意識到應對家庭教育加以重視,成為有益兒童成長的父母。
原則二:理智施愛,合理期望對待子女的態度取決于家長對子女的愛的程度和方式以及期望的方向和程度,不合理的愛和期望會影響子女的成長和發展。
1.物質≠愛。滿足孩子的需要已經是大多數家庭的選擇,家長們普遍認為給孩子新奇的玩具、精美的食物是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表現,其實,這某種程度上是父母的補償心理在起作用。如有些父母想,我小時候什么都沒有,現在我要讓我的孩子擁有這些東西,沒有遺憾地長大,或者覺得自己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孩子,就多給他買些東西。所以,玩具、食品、衣物等,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沒有缺過。但是,哈洛的實驗證實了愛是一種同食物和水一樣重要的需要,甚至還要更重要一些。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非常豐富的環境下,父母卻異常忙碌,根本沒有時間來關愛他,那么當這個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問題時,父母再想和他交流就非常困難了。早期的依戀關系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異常重要的作用,這種能在孩子心里形成強烈的安全感的特殊聯結,對于孩子正常的性格發育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一點,孩子有可能會形成“沒有愛的性格”,因而終生都有可能伴隨心理疾病[莫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下卷),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479頁]。愛一定不等于“盡可能地滿足”,尤其只是物質的滿足,孩子的世界里除了必要的物質保證外,還需要父母的關懷、陪伴、交流、游戲,家庭的溫暖與和諧、情感世界的滿足,而后者遠遠地重要于前者。家長和子女間良好的關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有了良好的關系,才有教育的可能,同時,情感的感染本身也是教育的方法之一。親子之間的依戀關系只有在早期才能形成,所以不能忽視早期的情感聯結的作用。同時,愛意味著關心、關注與支持,不僅要關注其身體的饑渴冷暖、有無病痛,還要關注其情緒和情感、興趣和愛好,以及孩子的適應問題、同伴關系等,在孩子出現心理變化的時候要給予其支持和鼓勵等。
2.愛≠孩子一切都是對的。現在很多家長鑒于羅杰斯提出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有利于培養出自我實現的人的思想,片面地把這種“無條件積極關注”理解為孩子一切都是對的,要按他的本性發展,這樣他才不會受到束縛,充分發展出他的潛能。羅杰斯反對家長帶著條件去愛孩子,不是說連他的錯誤也要愛。羅杰斯常說:“你是個好孩子,可是這件事你做得不對。”行為是有后果的。認真念書就會得到好成績;對別人好,與別人的關系也會親密一些。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讓他們自己承擔后果是很重要的,但有些父母常常對孩子大聲嚷嚷或嘮叨不停,卻不讓孩子去承受他們惡行的后果。“愛卻有限制”“溫和,卻要求子女必須為后果負責”的父母,才能養育出有信心和對生活有控制力的子女。對領導干部來講,控制住自己在孩子有事時為孩子擺平的想法和行動,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是真正的愛。
3.合理的期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有利于強化子女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行為,具有激勵的作用、從而促使他們在學業和品德方面更好地發展。但是,若期望過高過多、過快、過急,或者是一些不理性的期望,不是為了孩子的發展,而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或愿望,就會給孩子形成極大的壓力,致使一些孩子因此而內疚自責、消極悲觀、自卑失望,甚至可能會叛逆反抗,充滿憤怒和仇恨,對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抱有合理的期望是重要的,而且在期望的過程中,要有等待孩子成長的耐心和信心,不因失望而放棄期望,并且要多用表揚和鼓勵的方式。
原則三:嚴慈相濟。從教養模式來講,有的父母過于嚴厲,失之于苛責,導致子女性格膽小懦弱、恐懼害怕或者叛逆任性,有的又過于溫和,失之于放縱,家長沒有威信。中國有個總結得很好的教育模式,即要做到“嚴慈相濟”,既要立下規矩,定下界限,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又要了解孩子的期望和想法、意圖和動機、情緒和態度,達到的狀態就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也說是說,家長既要有威信,又不能專橫霸道,不近人情。家庭中既有一定的規則,又有民主與溫情,孩子就會落落大方、開朗樂觀、積極主動,同時又社會化程度高。
原則四:重視德育,培養同情、愛、良心、責任等道德品質品德教育的種子是在家庭中播種下的。弗洛伊德關于人格的結構理論中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是人的自私部分,只與滿足個人欲望有關,遵循快樂原則,只關心如何滿足個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質和社會的約束;自我則在考慮情境現實的前提下滿足本我需要,遵循現實原則;超我則代表了社會的特別是父母的價值和標準,即一個人的道德和良心。超我在大約5歲的時候開始形成,父母對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從而使孩子獲得了道德的準則。由于教養不當,一些孩子沒有充分建立起超我,從而在成人之后缺乏對不道德行為的內控機制,成為行為失范、違法犯罪的個體,而這些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被決定了。因此,父母不要覺得5歲的時候孩子還太小,長大之后自己就會懂事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清晰地告訴孩子,這與愛孩子并不矛盾,要告訴他,父母是喜歡你的,但是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比如暴力、任性、亂發脾氣、無故毀壞東西、進攻性、專橫、傲慢等,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愛心、良心、責任感等,這些是構成孩子未來的道德大廈的基礎,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
原則五:以身作則,創建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的是,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或者說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起著榜樣和示范的作用。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他們眼中看到的、耳中聽到的都成為記憶和模板。如果家長總是抱怨,孩子也就學會了找借口和埋怨他人;如果家長總是將怒火和不好的情緒帶到家中,孩子也就學會了找替罪羊和以大欺小、陽奉陰違;如果家長收受他人財物,人前人后兩副模樣,想想孩子會從中學到什么吧。他還會努力學習嗎?他還會尋找他自己的人生目標嗎?家長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響孩子陷入大的罪惡。家長能為他攢下一輩子不愁吃喝的資本(甚至以違法的代價),可是家長能為他獲得成長的快樂、自我的價值感、生命的意義嗎?成長是無法代替的。因此,領導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你的正直、清廉、公正、辛勤工作、不斷學習也許會讓你少一些物質上的享受,但收獲的一定是一個同樣優秀的孩子,這不是最好的收獲嗎?對任何一個家長來講,家庭教育都是神圣的責任,這份責任重大而艱巨,需要有責任感和義務感,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識。對領導干部來講,教育子女的責任還有更特別的意義在其中。我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由此,人們心目中也就有“一子不管,何以管一方”的懷疑,因此,為了家庭的幸福,也為了社會的穩定,領導們的家庭教育尤其需要更加自覺和理性。
作者:王麗工作單位:內江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 上一篇:當代家庭教育現狀思考
- 下一篇:大學生家校共育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