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

時間:2022-01-28 11:07:50

導語:淺析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

摘要:低年齡段的幼兒受家庭影響明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價值觀的樹立。家庭教育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就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進行分析,明確當前幼兒家庭教育中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奠定家庭教育基礎。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行為習慣;影響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幼兒處于心智發育的初級階段,其受父母和家庭的影響十分明顯。家庭教育、家長行為影響直接體現在幼兒的行為習慣上,很大程度上,幼兒的行為習慣就是父母言談舉止的映射。如何在幼兒成長發展的初級階段做好其啟蒙引導,做好其教育培養,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答案是必須從家庭教育的優化入手。而家庭教育的優化建立在家庭教育對幼兒影響分析研究的基礎之上。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影響研究與家庭教育的優化策略探討具有現實必要性。

一、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引導與培養的重要性

必須明確幼兒行為引導概念,就是讓幼兒在特定的生長環境中對特定行為長期重復訓練而實現行為的內化,引導其基于自身的判斷與分析轉化為行為的具象表現。行為習慣是不容易改變的,其甚至會伴隨人的一生,對其后期的生活方式固化和成長發展都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指引我們更好地學習發展。而家庭教育對人的行為固化培養是首位的。幼兒時期行為的引導具有現實緊迫性。幼兒群體其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其行為習慣更是參考模仿其身邊的人,幼兒行為模仿能力強,而家長作為其聯系最為密切的人,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幼兒行為。家庭教育、家庭環境也對幼兒行為的培養有刺激和影響作用。幼兒生活經驗少,也是行為塑造的黃金期,家庭教育必須在幼兒行為引導中承擔主要責任,通過家庭教育的優化,為幼兒行為固化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自我控制,做好思維判斷,健康全面發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也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父母必須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培養的重要性,自覺規范自身行為,言傳身教,做好榜樣示范,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做好家庭方面的支持。

二、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影響的具體表現

1.家庭環境對幼兒行為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主要體現為父母感情的和睦,在和睦的氛圍中建立溫暖友愛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對幼兒行為的影響十分明顯,父母是與幼兒聯系最為密切的個體,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幼兒感受到家庭的幸福與溫暖,性格活潑開朗,樹立樂觀心態。幼兒階段是幼兒語言能力訓練提升的關鍵期,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幼兒與父母交流互動,行為習慣更合乎常規。親子關系緊張,家庭環境冷漠,導致幼兒在行為上具有膽怯性和冷漠性。家庭關系不和諧,幼兒行為帶有明顯的憂郁性。而和諧的父母關系,開明健康的家庭環境才能帶動幼兒的健康成長,讓幼兒做出正確的行為判斷。2.父母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主體實施者父母必須關注自身行為,父母對兒童起到榜樣力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父母的教育行為對幼兒行為起到帶動與榜樣作用。父母如果價值觀導向不正確,幼兒就容易人格缺失,無論是處世態度、品質精神還是行為習慣都帶有偏激性。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導致幼兒行為任性、偏激;父母對孩子過分約束管教導致幼兒行為暴力、冷漠。因此父母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三、家庭教育中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既存問題

1.忽視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的重要影響。多數家庭缺乏明確的教育意識,在家庭教育中針對幼兒行為的引導基本采取兩種態度。一種是放任自流,認為必須尊重幼兒的天性,幼兒會在相應的年齡做出正確的行為判斷,不需要家庭家長的指導干預。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其更關心幼兒學習成績,關注幼兒藝術技能的培養,依然受應試教育左右。另一種覺得幼兒行為引導是幼兒園的事情,家長工作繁忙,幼兒園理應承擔幼兒行為引導的全部職責,家長無須操心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這兩種態度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家長對幼兒行為引導關注不足,缺乏責任感與重視度。思想的不重視,幼兒行為習慣家庭引導意識的缺失,使得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受阻。2.家長不良行為會對幼兒行為產生誤導。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也是幼兒接觸最為密切的場所,而家庭教育中家長不良行為習慣也影響到幼兒,對幼兒行為引導起誤導作用。就當前的幼兒家庭教育來說,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長輩追著正在玩耍的孩子吃飯或者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幼兒挑食厭食家長就買零食。更有甚者,媽媽訓斥幼兒不能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但是幼兒發現,爸爸看著電視吃著飯,幼兒也跟著爸爸一樣,吃飯看電視。幼兒年齡小,但是模仿能力強,家長的不良行為習慣會對幼兒產生誤導作用。

四、家庭教育中幼兒行為習慣的正確引導策略

1.轉變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重視家庭教育。思想上的重視帶動行動上的落實,家庭教育作為幼兒成長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更關注幼兒的學習成績,關注幼兒藝術技能的培養提升,家庭教育特別是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引導關注較少。家庭教育意識弱,家庭教育缺失,幼兒行為過于偏激或者冷漠。而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幼兒行為引導可以可無,基于這些錯誤思想,家庭對幼兒行為引導的積極作用難以發揮,而家庭教育意識弱,家庭教育關注不足也導致家長行為的不當,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不利于幼兒做出正確的行為判斷。幼兒時期是幼兒行為引導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關鍵期,后期的行為教育與糾正難度很大。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幼兒行為引導,重視家庭教育,做好自身行為的正確引導示范。家庭教育中幼兒行為的引導必須落到細節上。一些細微之處的家庭教育弊病必須引起重視,必須對幼兒行為進行科學的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導。在家庭教育中必須嚴格要求與積極關愛相結合,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引導幼兒要誠信誠實,不能用打罵的方式,這樣容易導致孩子膽怯。家長只有正視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影響力,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才能實現幼兒行為的正確引導。2.以身作則,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做好榜樣示范。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幼兒健康發展的必備條件。良好家庭環境的創設必須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從心理和物質兩個層面加強良好家庭環境的創設。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帶動幼兒與家長的交流互動,幼兒在父母的關愛、教育引導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性格開朗,懂禮貌,會尊重別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關系和睦,家庭的和睦氣氛,為幼兒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親情濃厚的家庭氛圍,幼兒從出生就能體驗到和諧的人際關系,受到積極樂觀的情緒的感染。而單親家庭的幼兒或者父母經常吵架的幼兒,享受不到完整的父愛和母愛,不利于其行為習慣的積極培養,并對其心理和行為的發展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物質方面,父母切忌對子女過分溺愛、擔心、保護或者過分嚴格、歧視,以及對子女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等,這些都不利于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要重視兒童的挫折教育,從小培養克服困難,應對挫折的能力。作為父母,切不可錯誤地認為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要求,一味地遷就子女是對孩子的關愛與優良撫育,而應讓子女在艱難困苦中加以磨煉,才能真正達到鍛煉和增強其獨立自主、自強的信念的育人目的。

五、結束語

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幼兒行為習慣引導的重要支持。在幼兒培養中,必須關注家庭教育,關注幼兒行為習慣的引導,讓幼兒在快樂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在父母正面的言傳身教指引下做好行為判斷分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快樂成長。本文在論述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培養重要影響的基礎上,基于家庭教育中幼兒行為引導的負面問題進行剖析,基于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對策,為家庭教育的優化,幼兒行為的正向引導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小梅.借助學習故事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03):74-76.

[2]許海珠.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之我見[J].好家長,2017,(66):204.

[3]欒長紅.關于幼兒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考試周刊,2017,(83):187.

作者:楊穎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