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研究現狀綜述

時間:2022-03-05 02:27:29

導語:繼續教育研究現狀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繼續教育研究現狀綜述

一、對國內繼續教育發展指標現有研究的簡要評述

對繼續教育發展指標問題,國內不少學者、研究機構已做了大量研究,并從不同視角對這一問題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得出了不少的研究指標。這些指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清醒地把握繼續教育發展思路,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然而,國內現有研究在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對繼續教育重視不夠根據對讀秀知識庫的查詢結果,以“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為字段進行搜索,共發現有期刊論文446篇,學位論文8篇,其中,以繼續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為題名的文章,期刊論文1篇,學位論文為0。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一個問題的兩個階段,但現有研究往往將其拆分成兩個問題加以探討,并在過程中比較重視學校教育研究,尤其是對高等教育的研究。這種形式的確能對學校教育研究得比較深入,但無法使人們從全局來把握問題,無法為相關教育決策部門提供有價值的實踐參考,更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二)就事論事居多,問題深度把握不夠

由于在國家戰略層面關注繼續教育的時間還不長,研究還處于了解需求和把握現狀的階段,整體研究多就事論事,整體深入分析把握不夠。

1.我國現有的教育指標體系多數沒有理論支撐,數據堆積,沒有相對應的理論基礎將數據整合成一體,上述四者都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理論依據來搭建其指標框架,這樣構建出的指標體系很難讓人信服。

2.在描述繼續教育發展現狀時,過于強調教育發展,未詳細說明社會、人口、經濟等相關背景性指標,雖然有學者意識到該問題,但是將這些背景性因素細化成為相應指標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于繼續開掘。

3.缺乏對繼續教育發展趨勢的敏感性,繼續教育的另一個重要職能是提升技能,但現有研究沒有體現技能掌握、職業資質提升的內容指標。

4.指標的統計口徑不一致,例如,對學習者年齡的界定、教育級別的劃分和數據的標識、尺度等。在學習者年齡界定上,《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沒有對繼續教育學習者的年齡特征進行說明,《人力資源強國指標體系》將勞動者(學習者)年齡限定在15歲及以上,《和諧社會教育發展指標體系》把學習者年齡限定在15-60歲,《我國學習型社會發展指標體系》提及人均最低受教育年限指標,該指標預期是11年,按照我國學齡兒童入學年齡7歲算,則參與繼續教育的學習者年齡下限則是18歲。對教育級別的劃分,無法跟國際教育分類標準相對應,例如,掃盲教育按國際分類標準算哪級,同時現有這些指標缺乏對成人自考、預科和本科、研究生等中高層次(第四級至第八級)繼續教育的評價指標;在數據標識上,絕對數據多,相對數據少,可比性差,尤其是《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的各項數據指標。我國人口眾多,僅用絕對數量來描述繼續教育發展進程,顯然不能讓人信服,采用比例等相對量更能清晰說明繼續教育發展成就。

5.教育發展內涵上把握不夠,缺少體現按身體是否存在功能性障礙、家庭收入、性別、民族、地區和城鄉分的學習者教育參與機會、教育過程學習情況、教育成效中公平程度的指標。

6.在衡量繼續教育質量和發展狀況時,指標精準度不高,例如,用人均受教育年限、閱讀時間等衡量教育的質量和發展進度。由于我國各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即使人均受教育年限、閱讀時間都相同,但并不代表各地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是等同的,國際上已經采用PISA成績來衡量學習者學習成果,因而國內不少研究結論難以令人信服。總之,盡管國內有相當多的專家學者對繼續教育發展指標進行過大量的研究,但研究深度略顯不足,特別是聯系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更是不夠,因而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

二、結語

通過對國內繼續教育發展指標現狀的梳理,我們對繼續教育研究的理論前沿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們將積極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精髓,遵循科學發展觀,繼續研究、探討我國繼續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為相關教育決策部門建言,促進我國繼續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體系的建設,從而推進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

作者:高娟趙枝琳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