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11 08:58:23

導語:繼續教育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繼續教育教學改革論文

一、以繼續教育學生社會競爭力提升為導向的繼續教育核心價值取向

高校是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繼續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高校繼續教育必須以更廣闊的視野,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為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多元化學習需求提供繼續教育資源,主動作為,把繼續教育提升、轉型與發展融入到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改革框架之中。提升從業人員職業能力,實現勞動力結構的供給結構變化是國家戰略。繼續教育的新特征:公平優質的教育生態。高校繼續教育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有所作為;深化繼續教育供給側改革,掌握新的政策要求;提高改革創新意識,針對繼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辦法。因此,要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的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為主軸,實施“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提升繼續教育教學質量,并依托僑校優勢,拓展境外繼續教育領域,強化面向港澳臺的功能。面向高等繼續教育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堅持“規范管理、優化結構、提升內涵”工作思路;處理好規模與規范的關系,提高辦學層次,確保繼續教育教學質量,拓展高等繼續教育工作新局面。通過制度建設、規范管理、穩定規模、拓展境外、提高質量,提升繼續教育學院的辦學水平;依托華僑高等教育面向境外的優勢,形成以“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為主線,“深化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練好內功,打造具有僑校特色的繼續教育品牌。“誰的教育質量高,誰的辦學有特色,誰培養的人才社會認同度高,社會競爭力強,誰就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提出了“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方向,形成“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的內涵式發展的繼續教育教學改革新模式,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第一、理念先行: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走“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教學改革內涵發展道路。深化繼續教育供給側改革,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是解決高等繼續教育發展的關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走“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教學改革內涵發展道路,強化高等繼續教育對于成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供給側改革。依托華僑高等院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課程資源,關注學生思想素養的成長,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建設,提高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度與認同度,自覺投身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之中;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在高等繼續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科前沿的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撰寫環節,切實提高專業能力;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團隊溝通與“競爭-合作”模式教育,努力破解教學改革發展難題,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滿足繼續教育學生的發展需求。第二、措施到位:設立繼續教育教學督導組,為教學改革護航。教學質量是繼續教育“生命線”,設立高等繼續教育教學督導組,為教學質量提升護航。通過加強教學管理,加強教學監控體系的管理與建設,優化整合教學資源,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及提高辦學層次,加強教學管理和學風建設,以提高高等繼續教育學歷教育的教學質量,打造高等繼續教育辦學品牌。為規范制度建設、貫徹好、執行好繼續教育管理相關制度,專門成立繼續教育教學督導組,與本科教育督導組、研究生教育督導組并列成為華僑大學三大教學督導組,賦予“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的功能。由學校退休教授組成教學督導組,督導組成員對繼續教育的教學過程進行監督,探索適應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幫助學院樹立良好的學風和教風。由學院授權的督導機構和人員,直接面對繼續教育的教與學雙方和教學過程,以專家身份對教學管理、教學過程等方面工作進行檢查、監督、評價和指導,及時、客觀地向教學管理職能部門及教與學雙方反饋教學現狀、教學質量等教學工作信息,提出改進教學工作的建議。教學督導的服務宗旨:1.服務于繼續教育的辦學宗旨;2.服務于學生;3.服務于教師;4.服務于教學管理。教學督導的工作內容:1.督導作為教學主體教師的“督導教”;2.督導作為學習主體學生的“督導學”;3.督導作為管理機構的“督導管”。做到“督教”“督學”“督管”三位一體,每學年召開兩次繼續教育教學督導工作專題交流會,學院教學督導組成員、任課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參加會議,廣泛征求和聽取教學督導的合理化建議和意見。每學年組織督導組成員聽取校本部教師授課,通過查找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授課教師反饋意見,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實現高等繼續教育督導的全面性、全程性、針對性、有效性有機結合。強化教學督導工作機制:1.調研機制;2.聽課、評課機制;3.信息公開與反饋機制。優化教學督導組織架構與人員構成,注重權威性、組織性、有效性、導向性。第三、境外拓展:發揮華僑高等繼續教育優勢,服務澳門特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深入研究澳門特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在澳門開展面向澳門在職人員的高等繼續教育,先后開設法學、工商管理、會計學、油畫等專業,受到澳門各界同胞的歡迎。澳門工會聯合總會、華僑大學澳門籍校董、華僑大學澳門校友會等各界有關人士等都十分關心支持在澳門開展繼續教育高等學歷教育工作,相關人士出席澳門特區繼續教育項目的開學典禮,鼓勵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克服工學矛盾,擠出時間,結合工作實際,在職提升專業技能,追求卓越,為特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華僑高等繼續教育在澳門特區的成功實踐,為澳門社會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實現了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二、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的高等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探索所要解決的問題及方法創新

面對高等繼續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提高面向境外(澳門特區)開設繼續教育的效益,更好服務內地及澳門特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需求,如何有效提高繼續教育辦學的社會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問題,從辦學理念、制度保障、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創新等方面進行探索。(一)理念創新創新是解決高等繼續教育發展的關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走“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教學改革內涵發展道路。創新,就是以新的專業發展方向為引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協調,就是處理好“規范”與“規模”的關系,綠色,就是以最低的能源消耗為依歸,提高辦公效率,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服務效率;開放,就是以寬廣的視野,國際化的角度,優化高等繼續教育的專業建設、培養方案,提高學生適應改革開放實際需要的能力;共享,就是高等繼續教育為社會成員共享,面向社會需要辦好繼續教育,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高等繼續教育;強化繼續教育對于社會成員繼續學習與后續發展的供給側改革。(二)教學管理制度創新與質量管理創新一是以“建章立制”為抓手,促進教學改革。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各項規章制度,修訂《繼續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實施細則》《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實施細則》,實施組織和工作流程再造,每學期召開教學管理工作會議,著力提升管理工作的執行力。二是實行“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教學改革。實施“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整合三種教育模式的優勢,實施“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實行“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教學改革,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針對成人教育學生實際,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在專業課程教育教學中增強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提高思想修養,結合學校本科教育慕課(mooc)環境下的教學機制改革,將優秀慕課課程資源引入繼續教育,促進優質資源的共享與交流。通過加強教學管理,優化整合教學資源,合理調整專業設置,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黨員帶動作用,加強教學管理和學風建設,打造繼續教育的辦學品牌。在師資聘任上,堅持新聘教師“試講”制度。由于繼續教育學生和本科生教育有差異性,更加注重針對成人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在師資聘任上,注重聘請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實行新聘教師“試講”制度,由教學督導組專家組成評議組,確定是否聘任。三是增強“一國兩制”教育和澳門特區基本法教育,服務澳門社會。在澳門開設的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始終注重對澳門成人教育學生的“一國兩制”教育和澳門基本法教育,為澳門人心回歸做出繼續教育應有的貢獻。與專業學院深度合作,由專業學院選派優秀教師赴澳門授課,選派教師均為資深教師,富有境外學生教育教學經驗,針對澳門學生的實際需要,增強“一國兩制”內涵教育,取得良好辦學成效,為澳門社會法制化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積極貢獻。(三)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創新重視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中心地位,以改革促發展。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習動力、主動性、積極性,切實落實教學的中心地位和主體地位,這是提高繼續教育質量的基本路徑也是基礎性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根據福建省教育廳《關于福建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站點評估基本標準》等文件精神制定《華僑大學繼續教育校外教學點管理辦法(試行)》《華僑大學繼續教育校外教學點檢查評估細則(試行)》(繼教〔2015〕16號)。對與學院簽訂合作辦學的校外教學點進行檢查評估,對評估不合格的教學點予以撤銷,進一步規范校外教學點辦學行為。二是強化繼續教育教學質量監管,成立專門的校級繼續教育教學督導組。督導組成員對繼續教育的教學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探索適應高等繼續教育需要的教學方法,促進教風帶學風,良好學風促考風的良性循環。充分授權的督導機構和人員,可以直接面對“教”與“學”雙方的教學過程,對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監督、評價和指導,及時、客觀地反饋教學現狀、教學質量等教學工作信息,并提出改進具體意見和建議。(四)僑校優勢創新以國際化視野發展高等繼續教育,堅持發揮僑校優勢,聯系海外華人社團,主動融入大華文教育格局,面向港澳臺,面向海外,尤其是面向澳門特別行政區舉辦繼續教育學歷教育。在澳門回歸前,即在澳門率先舉辦法學專業教育,目前已發展成為多專業發展格局。與澳門有關教學機構合作開辦法學、工商管理、會計學、油畫等專業,課程設置始終注重對澳門成人教育學生的“一國兩制”教育和澳門基本法教育,為澳門人心回歸做出繼續教育應有的貢獻。積極探索境外辦學新途徑,利用與海外校董與校友的關系,建立推進與當地華僑華人社團的聯系與交流合作,拓展境外繼續教育辦學渠道。依托學校在境外的影響力,積極拓展繼續教育學歷教育以及中高端教育培訓。與更多的境外教育機構和團體,特別是境外高校推廣教育(繼續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境外推廣教育機構積極向當地在職人員推介華僑高等教育院校繼續教育項目,選拔優質生源,推動海外教育機構合作辦學項目,選派優秀教師到境外為繼續教育學員授課。

三、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的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探索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目標,形成“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模式,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優化教育培養方案、運行機制、督導與管理。培養的學生中涌現出內地及澳門特區優秀人才,見義勇為好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等眾多社會各類優秀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堅持教學質量是繼續教育“生命線”的質量觀,為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質量保障,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前瞻性和現實意義。服務于函授教育、業余教育,同時涵蓋自考助學等辦學形式,通過加強繼續教育的教學管理,優化整合教學資源,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加強日常教學管理和學風建設,切實提高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教學質量。三是堅持創新是解決繼續教育發展的關鍵,強化繼續教育對于學習與發展的供給側改革,為內地成人學生和境外華僑華人提供優質繼續教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創新舉措、努力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教學督導制度,將教學督導相關內容列入教學質量監控與質量保障體系指標,提高繼續教育教學督導、教學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形成符合繼續教育發展特點的教學督導制度,具有較強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四是堅持為僑服務,面向港澳臺,尤其在澳門繼續教育項目的落地與發展,培養眾多優秀法學、工商管理、會計學人才,獲得澳門各界的普遍歡迎。

四、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的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探索取得良好的推廣應用及社會價值

一是促進繼續教育理念貼近社會需求,樹立以繼續教育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為核心的辦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提高了繼續教育學生的認同度和社會美譽度。推廣終身教育理念,通過改革繼續教育培養模式,優化繼續教育管理工作流程,增強教育管理工作流程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理順招生、教學、學籍管理等核心環節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整合優化管理體制機制,促進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增強繼續教育改革轉型動力。推動繼續教育的教學改革,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尊重課堂上的“人”——教師與學生。教師更多地考慮到繼續教育學生的實際需求,增強教學有效性,使得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老師創新教學模式,提高繼續教育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教師、教材、學生、社會等因素成為了“教”與“學”共同關注的重點,使得教師與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共同的主人。聚焦繼續教育的學風建設,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繼續教育如何貫徹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總要求開展工作。堅持在協同創新中構建富有僑校特色的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著眼于學風建設,以學生為本,結合繼續教育學生特點展開學風建設,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形成立體的、多層次的學生工作格局,齊心協力形成良好風氣。“帶著問題來學習,學好專業去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繼續教育學院老師進一步強化傳道授業、科學管理、服務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實現繼續教育“學生政治思想成長有主流、專業成長有成效,扎根社會做奉獻”,提高繼續教育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形成“專家督導、老師落實,學生發展”的學風建設工作新格局。高等繼續教育同樣擔負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大使命,在某種程度上,繼續教育人才培養,不僅僅是提供學習的機會,更體現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如果繼續教育質量低下,就會對社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負面影響。二是學歷低的人,會通過“混文憑”的方式提高學歷,產生虛假競爭力,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此,通過學風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調動繼續教育的學習者內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從提高職業發展格局、人生品質的高度來對待學習。相應地,繼續教育的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對繼續教育學業質量、教學質量、培養質量、服務質量等方面有直接體驗,學生對高校繼續教育辦學質量的同樣具有發言權,更能對繼續教育整體辦學水平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學風建設需要管理者、教師、學生、督導專家、社會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形成真心喜愛終身學習的良好風尚。三是教師更加對教材優化處理、教學內容設計和綜合教學方法運用,更加關注對學生思想素養、專業素養、人文素養引領、幫助指導學生成長成才。四是在實踐中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學生的喜愛與認同。從社會角度看,創新舉措、努力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從學生角度看,親其師,信其道,改善了繼續教育師生關系,建構起良好的繼續教育師生關系。五是“以社會競爭力為導向的高等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探索”的教育改革獲得業界的廣泛認可。福建省內同行和全國繼續教育同行在華僑大學召開繼續學術交流年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繼續教育分會與華僑大學共同主辦2016年“繼續教育:學習與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學術交流年會。共同探討繼續教育改革與發展課題,華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作為主辦方分享了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與做法。成功舉辦2014年度“福建省普通本科院校繼續(成人)教育學院第二十七次院長協作會暨兩岸繼續(推廣)教育合作論壇”。兩岸共有40多位(推廣教育)繼續教育領域領導、專家與會,圍繞協作會議“繼續教育的綜合改革與轉型提升”主題,高校繼續(推廣)教育屬性與體制機制創新、MOOC新趨勢下的繼續(推廣)教育發展新戰略、兩岸繼續(推廣)教育合作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成人高等繼續(推廣)教育成本與辦學效益等四個專題進行研討。會議討論議題涉及繼續教育多個方面: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自學考試改革與發展、網絡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本與效益、辦學規模與規范、行業協作與自律、教學管理、非學歷培訓等方面。六是促進了教師加強繼續教育的教學研究,出版繼續教育精品教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志明,謝利民.成人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觀察與創新[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

[2]楊學祥,張魁元,胡鵬.“互聯網+”時代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繼續教育,2016(12).

[3]江波,蔣鳳瑛,楊勁松,鐘之陽.國際視野下的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的改革和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9).

作者:劉以榕 單位:華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