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源濂與民國初期教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10-31 04:06:45
導語:范源濂與民國初期教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為民國教育的發展定一根本指針
1906年,游學日本的范源濂受侍郎嚴修的薦舉,被清廷電邀回國,任職學部。當時正值學部初建,正是革故鼎新,百業待舉之時,而學部大臣們囿于識見,束手無策。范源濂熟知新式教育,又敢于任事,大凡“部務之劃分,職責之分配,各省提學司使之任命,各級學校之規程,各地高中、小學校之分期進行,教育人員之考核”等事宜,“無不悉心規劃,勞瘁不辭。”[1]P645因此頗受學部大臣們賞識與倚重,短短幾年時間,由學部主事遷員外郎、郎中,最后直至參事,從此在教育界漸露頭角。民國建立后,受教育總長蔡元培力薦,范源濂出任次長,兩人攜手共籌教育大計。由于清政府原有的一套反映“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有悖歷史潮流,與民初高唱的“共和政體”和“信仰自由”明顯不符,因此變革舊制,為教育的發展定一根本方針成了蔡元培與范源濂共同關心的問題。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因蔡元培于7月14日辭職,這次會議實際上由繼任教育總長范源濂主持。會議討論通過了新的教育宗旨,內容大抵強調重視道德、實利教育,并倡導發展軍國民教育和美感教育。這一教育宗旨展現了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的教育意志和綱領,反映了資產階級教育理念和價值,具有一定的時代進步意義。袁世凱上臺后,在文化教育領域掀起了一股尊孔讀經的復古逆流,并指令教育部一切以孔子之言為旨歸。范源濂不滿袁氏舉措,毅然辭職。1916年袁氏敗死,應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邀,范源濂再次出任教育總長,宣布袁世凱時期的教育法規與民國元年(1912)的學校系統相抵觸,而且與民國共和政體不相適應,應該立即廢除,表現出堅決捍衛體現民主共和教育方針的態度。在他的堅請之下,5月憲法審議會否決了將孔教定為國教的,并撤銷了憲中所定“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的條文,恢復了民國元年的教育宗旨。
二、改革學制與整頓學務
范源濂初任教育總長之時正值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召開之際,全面籌劃教育發展大計已漸漸鋪開。范氏繼承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提倡教育決策民主化,鼓勵與會者暢所欲言,共謀教育大計。在范源濂的努力維持下,會議在熱烈、自由、和諧的氣氛下進行并圓滿結束。此次大會收到提案92件,而且大多數提案獲得通過,并轉化為政府的教育法令。這次大會的一大成果是制定了新的學制,并于次年修改整合后稱為“壬子癸丑學制”。新學制分為初等教育(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四級,規定兒童從6歲入學到23-24歲大學畢業,整個學程為17年或18年。新學制相對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癸卯學制來說,學習年限已大為縮短,并且廢除了兩性的差別,小學男女同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女子中學,并取消了貴胄學堂,處處體現出教育平等的氣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推行新學制的同時,在范源濂的主持下,教育部于1912年9-10月先后頒布了《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專門學校令》、《大學令》、《師范教育令》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目的任務、課程設置、學校設備、入學條件、教職員任用、經費及領導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具體規定。這些教育法令后來雖然經過多次修改,但其基本精神延續了下來,在當時頗具影響力,可以說是民國教育制度的藍本。民國初期,政黨林立,黨爭激烈,受這一風氣的影響,教育之行政、用人以及學生錄取等方面存在著培植私人力量,維護黨派利益的問題。針對這些弊端,身為共和黨人的范源濂決心打破黨派畛域,厲行學務整頓。他堅持“能者在職”的原則,在聘請教員和錄取學生方面主張“不分漢滿回藏,亦不論有無文憑,惟以程度之如何為取錄與否。”[2]P1912-4-6他認識到“教育為神圣之事業,乃國家生命之所存”,尤其是廣大教職員工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舉止對于學生和社會產生莫大影響,所以強調提升教職員工的素質。上任伊始,他訓令三則,訓誡:“凡為學校管理員與教員者,于其職務,宜竭誠將事,以盡先知先覺之責。”[1]P15鑒于前清學部所定考試學生畢業章程過于寬松,不足以選拔真才實學之人,范源濂強調學校為育才之地,應該培養各類合格人才。基于這一認識,他嚴訂考試畢業生章程,規定凡是有一門主科不及格者,不許畢業,只能留校補習,兩次補考仍不合格者,勒令退學,從而保證了畢業生的質量。此外,范源濂要求各級學校加強校內訓練,校外實踐,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倡發展體育教育,培養國民健全之身體。他于1916年10月《選派留學外國學生規程令》,對留學海外學生的選拔,留學生的費用、考核標準、調撥選用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使留學教育趨于規范化。
三、吸收西方教育之長
早在求學時務學堂之時,范源濂就開始接觸西方新式教育,后追隨梁啟超到日本,就讀于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從此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對西方教育悉心探究,并把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做一比較,深深感受到“中國事事不及外人,群以為教育不發達之故,此誠為事實”。[3]因此主張仿效西方來改革教育。他仰慕西方的義務教育,認識到“當世列強,如英美法意日本諸國,莫不行義務教育之制”,[1]P25所以強烈要求在中國推行義務教育,認為這是立國之要圖,決定存亡盛衰關鍵之所在。有鑒于此,初任總長,他就提出把義務教育規定于憲法,以法律的力量來保證義務教育能得以推行,并在民國元年(1912)頒布的新學制中明文規定初等小學4年為義務教育,從此開啟了中國義務教育的新風氣。范源濂在日本學習期間,深受日本“尚武”精神的影響,認為“方今時局艱危,競爭日烈,非崇尚武力不足以固國防,非曉暢戎機亦無以振士氣。”[2]P1916-9-2極力主張發展軍國民教育。他以教育總長的名義訓令,規定高等小學以上的學校都要舉辦軍國民教育,要求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都入校學習,使軍事教育能夠得以普及。在發展軍事教育的同時,他提出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做到文武兼備,不可偏廢。范源濂的軍國民教育方案主要以英、美等國為藍本,而非仿效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其目的無非增強自衛能力。當時正值歐戰,各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利益而彼此廝殺,中國雖然暫無外敵入侵,但他告誡國人要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加強訓練,不要茍安目前,以免將來受人宰割。范源濂接觸西學較早,后來又兩次赴歐美考察教育,對西方教育了解頗深。他深深認識到“今之世界,一科學世界也。交通以科學啟之,實業以科學興之,戰爭攻守工具以科學成之。故科學不發達者,其國必貧且弱;反之,欲救其國之貧弱者,必于科學是賴。”[1]P181因此主張仿效西方,發展科學教育。為了養成國民的科學智識,范源濂不僅要求普通學校中加入工業課程,以謀求工業的發展,而且特別強調發展實業教育,來促成科學的發達。在民國元年的學制改革中,規定初小畢業可進入乙種實業學校,高等小學畢業可選擇甲種實業學校,然而后來的情形證明實業學校所占比例極低,學生人數極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范源濂主張大力發展實業教育,要求各地辦學,高等小學校與乙種實業學校應各占半數,中學校與甲種實業學校應各占半數。1917年,范源濂重訂教育系統,對實業教育的性質、學制以及高等實業學校的專業開設做了明確規定,提高了實業教育的地位。民初政治混亂,經濟凋敝,內外矛盾尖銳,而教育能得以維持并有所發展,教育改革能平穩推行,這里邊不能說沒有范源濂的功勞。在他的主持下,制定了反映民主共和的教育宗旨;推行了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學制,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科學、合理而又平等的教育體系,并吸取西方之長推行教育改革。這一切表現出范源濂既以政治家的氣度關心現實政治,又以教育家的胸襟慮及久遠,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楊實生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遠程教育下學籍檔案管理論文
- 下一篇:人保局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