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育改革
時間:2022-11-19 02:58:59
導語:新時期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育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開展的公共音樂課程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和聲樂能力為主,是非專業學生接觸到專業音樂教學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分析廣西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的現存問題為主,針對高校內現有的教育問題,對其展開教育改革的相關途徑與思路進行了簡要研究。望文中所述的研究內容可為公共音樂課程相關教育人員起到一些教改推進作用。
在廣西地區,高校中所開展的公共音樂課程在近幾年內才得到相應的重視。得到重視的原因即為國家近期內所倡導的“培養學生綜合長效的素質和能力”的目標。但在廣西地區高校逐漸開展配合國家教育部教育改良舉措的過程中,一些存在于高校公共音樂課程中的隱藏問題逐步凸顯。為了從本質上提升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本文以研究其教育改革為主要思路展開切實的改革研究。
一、新時期下廣西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育教學現狀探究
(一)教育教學存在思想認知上的偏差
在廣西地區,許多高校都曾認為音樂教育對于非專業學生而言是不必要的。教育管理者常常發表相關言論,即對非專業學生展開音樂教育,并不能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這種觀念從一開始就是極錯誤的。高校不僅僅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在新時期背景下,一切過去不合時宜的培養觀念都應該被移除。高校的教育重點應在于培養學生的身心品格,而后才應是培養其就業能力。而音樂作為品格素養中極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學生接受正規且專業的音樂教學,明顯對其綜合素養的成型有著正面的推動作用。因此,高校作為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的重要場所,這種教育教學層面上的錯誤認知應即刻改正。
(二)公共音樂教育團隊專業度較低
筆者對廣西地區現有的74所高校展開了以教師團隊為主的專業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廣西地區內公共音樂教師團隊專業性較強的院校僅占22所,其余學校的教學團隊中,均存在非音樂專業或非教育專業仍參與教學的現狀。在這種團隊狀態下,學生很難接受到真正專業的音樂教育,而一旦教師的教育水平和音樂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時,學生在公共音樂課堂中就極易走神,繼而無法在公共音樂課程中學到扎實有效的音樂知識。故高校若要提升公共音樂的教學效果,就應對教育團隊加以改良。
(三)課程設置不科學,未實現有效教管
近乎54所高校都將公共音樂課程以選修課的形態呈現,而選修課涉及到選課和可參與課程人數受限等問題,故這些院校致使高校內學生并未盡數參與到公共音樂教學中。而在已有的課程中,教學內容也多以科普類、欣賞類教學為主,學生并未切實參與到課堂中,無法完成有效的認知教育。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或專業中,公共音樂課程所占的課時極少,完全無法起到系統性教學的作用。
二、新時期下廣西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育改革研究
(一)改良公共音樂課程的教育觀念
新時期下,社會形態正發生變化,高校也應在時代的發展特征下,逐步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不應再以培養就業能力作為唯一的教育核心。對此高校教育管理層需要率先意識到開展公共音樂課程的重要性,而后再通過會議或下達教學指令的方式,讓整個公共音樂教育團隊以及相關教育管理團隊都能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完成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觀念革新。
(二)重塑教育團隊
針對教育團隊專業性不足的現狀,教育管理部門應對現有團隊的專業度加以考核,音樂專業存在不足或缺陷的,應盡快參加職業培訓活動,直至專業度達到考核標準再予以復職,若不達標則不復職。公共音樂教師的聘用門檻需適當提升,要在保障教師專業度的前提下擴充教師團隊,切勿再次調用非專業教師負責專業的音樂教學活動。同時高校也要設定教育管理制度,為每位教師設定教育計劃和監管目標,以清晰的限制和目標條件提升教師對公共音樂課程的責任感。
(三)重塑課程結構,提升校內學生參與度
首先,校方應將公共音樂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由學生在大一階段全數參與教學。其次,校方應重新編制公共音樂課程教材,將樂理科普部分調整到30%的占比,20%調整為名曲學習和鑒賞課程,余下的50%應設置為廣西民歌為主的音樂教育內容。這種教育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設置廣西民歌的教育教學內容也可以輔助廣西地區完成民歌民謠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最后,公共音樂教學團隊應按照校內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設定完善的考核標準,切勿因學生為非音樂專業就降低學科考核的專業度標準。
三、結語
綜上,本文以新時期為背景,對廣西高校公共音樂課程的教育改革途徑展開簡單的研究。研究內容表示,高校若要改變公共音樂教學的現狀,就應從了解自身缺點入手,查漏補缺、提升團隊整體的專業度。如此便能真正以全面性的角度提升學生的公共音樂課的質量,輔助廣西地區高校教育事業朝著專業化、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作者:許陽 單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 上一篇:譯者素養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重要性
- 下一篇:城市設計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