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育實驗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10:15:00
導語:課堂教育實驗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預設的生成是荒唐的,沒有生成的預設是頹廢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事先必須有周密的預設,它能確保教學的理性和有效性。沒有充分的預設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的進程是預設與生成的辨證統一,只有兩者并重,讓“預設”和“生成”和諧共創,才能演繹精彩的課堂。本文從“精心預設,為演繹精彩生成張本;妙用動態生成,演繹精彩課堂”兩個方面來論證精彩課堂中預設和生成的重要性。
【關鍵詞】預設生成精彩課堂
課堂教學是在多元教學活動中形成的,是動態的,無疑是具有生成性的特點。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因而,我們在強調生成的同時,表面上看起來對預設淡化了,其實不然。而是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預設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課堂生成中的種種可能性,作到含而不露、隱而不發。
因為教學是一項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活動。教學事先必須有周密的預設,它能確保教學的理性和有效性。沒有充分的預設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生成是荒唐的,沒有生成的預設是頹廢的。課堂教學的進程是預設與生成的辨證統一,只有兩者并重,讓“預設”和“生成”和諧共創,才能演繹精彩的課堂。
一、精心預設,為演繹精彩生成張本。
課前預設是實施教學的藍本。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也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才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這個教學預設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而應該是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動態的、板塊式設計。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為演繹動態生成張本,用智慧將課堂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1、預設明確教學目標,把握動態課堂走向——精彩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前提和歸宿。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應該具有方向的性質,是一個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可以達到的航標。
我這里講的目標,主要是指整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或一堂課中某個環節預設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明確了,我們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成資源,演繹精彩的課堂。一劍(教學目標)在手,不管有招還是無招,都能勝券在握。因為心中有劍,才是最高境界。教學目標明確了,那么條條大路通羅馬,課堂上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駕馭課堂才能游刃有余。
例如教學《華南虎》一文時,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初讀課文,讀出華南虎的形象特點;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讀懂華南虎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中運用的象征手法;感受詩人不羈的靈魂。預設這樣明確的教學目標,無疑對有效地展開課堂教學,起了引領作用。能有效地把握動態的課堂教學走向,預設教學目標是引領精彩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前提和歸宿。
2、預設彈性教學過程,拓展自主發展空間——精彩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保證。
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經說過:“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是否具有教學論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進行的教學是否能盡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能夠使教師教學中采取教學論上可以論證的、靈活的行動,使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借以為發展他們的自覺能力作出貢獻——即使是有限的貢獻。”因此,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對課堂教學進行預設時,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設計彈性方案,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給學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構的空間。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它可以包括教學過程中教師活動、相應的學生活動、組織活動的形式、活動期望效果的假設、師生互動方式及產生的預想目標。在此基礎上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
筆者在預設《華南虎》的教學過程時,設計了較為彈性的教學方案。現記錄如下:
⑴教師導入后,學生初讀課文,說說你讀到的華南虎有怎樣的形象特點?你還有哪些疑問?
⑵誰能介紹作者的情況。
⑶再讀課文,你說說對詩歌中,華南虎這一意象的理解。
上面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有極大的彈性,有利于拓展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學生在這樣的開放型課堂上能較自由地解讀文本,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而且問題的預設有層次感,能使學生在層層遞進中,把握詩歌的主題。預設這樣有彈性的教學過程,拓展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是精彩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的保證。
3、預設教學中的空白點,激活思維想象因子——精彩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亮點。
“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就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空白”。這樣的“空白”就會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去尋找答案。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如果教師將內容面面俱到地講給學生,過于注重教學的“實”,往往只能使學生記住條條框框,囫圇吞棗地生搬硬套,這就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只有化實為虛,有問題可供學生思考、探索,才能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意味。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法,起到了“吊學生胃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棗兒》一文在備課時,文中的“棗兒”和“巧克力”有怎樣的用意呢?這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將這一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我提出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棗兒”“巧克力”這兩個頗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意義探究,來體會文本主題的雙重性,和思想內涵的多樣性。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故意提出問題引而不發,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學生大腦興奮了,于是“問題”也就解決了。這種預設,是精彩課堂教學動態生成中的亮點。
二、妙用動態生成,演繹精彩課堂。
動態生成式的課堂教學觀,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把課堂中各種有意義的資源充分挖掘出來,為精彩課堂的生成服務。教學中學生的靈機一動、節外生枝、別出心裁等,都可以超出教師的智慧。教師要敢于因勢利導,打破常規教學,對預設的目標和內容適時進行反思和調整,演繹更精彩的課堂。
1、妙用學生的疑問,生成精彩課堂。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動,有師生之間的,也有生生之間的。要使課堂教學始終在學生情緒的最佳狀態中進行。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就應使學生興趣盎然,有啟迪學生思維的魅力。通過學生的質疑問難來推進教學,使其認識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種重要手段。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抓住這些疑問,巧用這些疑問,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案,就會使課堂出現一些讓人記憶深刻的閃光點,從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想起錢夢龍老師上魯迅的《故鄉》時的一段精彩插曲。
生: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
師:是啊!魚怎么會有腳?
生:有!
師:什么魚啊?
生:娃娃魚。
師:你真見多識廣!我想跳魚也有兩只腳。可是我沒見過,你們誰見過?
生:沒有。
師:可是少年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
生:閏土見多識廣,他“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這是一個成功的臨時調整教學實現生成的鏡頭。學生提出的“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的問題是偏離原教學中心的意外問題,錢老師及時調整了教學計劃,圍繞“魚腳”問題“宕開一筆”,通過“可是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一問,突出了原教學中心又及時收攏,達到了意外的效果。這是妙用學生疑問,生成精彩課堂的一個范例。
事實上問題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探索、一種創新,是一種對好奇心的滿足。他們正是帶著這種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學生有了這樣的問題后,教師不能只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這個契機,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方面的答疑,更要給學生這一良好的求異思維苗頭以鼓勵與進一步引導,激發他們永不熄滅的創新欲望。該教學策略的特點是通過及時抓住學生的提問,并順著學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過步步追思,從而生成新知教學的深化點,它是“教學要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組織”教學觀的體現。
2、在共同探究中,生成精彩課堂。
在布置學生預習《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一位學生提出:鄒忌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中,“妾”為什么會“畏”鄒忌?一般情況下,該是鄒忌“畏”“妾”才符合常情呀?這是我備課時忽略的地方,想來無論是學生平時接觸的生活中,還是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大多該是主人怕“小老婆”,哪有“小老婆”怕主人的。
于是,我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妾”的知識在課堂上交流。學生明確了:中國古代妾在家庭中,雖然承擔著生兒育女的義務,卻享受不了“妻”的待遇。為什么呢?最初的原因很簡單——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妾。妾一般都來自卑賤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戰敗方奉獻的禮品。因此,妻為“娶”,而妾為“納”,娶妻時送到岳家的財物被稱為“聘禮”,而納妾時給予的財物,則被稱為“買妾之資”。《谷梁傳》:“毋為妾為妻”。就是說,妾沒有資格扶正為妻,有妾無妻的男人,仍是未婚的“鉆石王老五”。而嫡(dī)妻死了,丈夫哪怕姬妾滿室,也是無妻的鰥夫,要另尋良家聘娶嫡妻。妾的身份,至此已經成了定局,到唐宋,更是成了鐵律。《唐律疏議》明確規定:“妾乃賤流”、“妾通買賣”、“以妾及客女為妻,徒一年半。”假如將妾升為妻,就是觸犯了刑律,一旦事發,是要兩口子一齊服刑一年半的,而且完了照樣得離異。這樣的法律之下,做姬妾的女人便已經不是人了,丈夫或嫡妻凌虐姬妾,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學生在查找、探究中,找到了答案,那種成功感和老師直接給予答案,無法相比的。在課堂上讓她介紹時,老師同學對她鉆研精神的肯定,使她享受著探究的快樂。盡管是一個小插曲,卻在學生的探究中,成就了精彩的課堂。
3、在拓展創造中,生成精彩課堂。
語文課程應當開放和充滿活力,這就要求我們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課堂教學如果能向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無疑是很好的“生長點”。學生具有創造的天性,假如老師為學生搭建一個舞臺,他們的創造潛能可以極大地得到發揮。
下面是筆者在執教《鄉愁》時的一個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位導演,準備將《鄉愁》這首詩拍成MTV,你準備選哪一節?拍怎樣的一個鏡頭?請大家再讀這首詩,結合相關句子,發揮想象,把這個鏡頭描繪出來。
生1:我選第一節詩。在中秋節那天,“我”懷揣著貼了郵票的家信,一人漫步在幽靜的雨巷中,透過迷蒙的眼簾,眼前出現母親的幻影,似有若無,隱隱約約。
生2:我選第二節詩。我選在七夕之夜,一個風塵仆仆的年輕人,手中拿著一張窄窄的船票,興致勃勃地登上甲板,眺望著遠方,回憶著和新娘一起勞動的情景,一臉的幸福……
生3:那我就選第三節詩。在陰雨綿綿的清明節,“我”回到久別的故鄉,跪在母親的墳前眼中充滿了思念……
生4:我為第四節內容配了這樣一幅畫面:除夕之夜,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婦,指著海峽對面,對他們的孫子說:那兒,才是我們的家呀!……
這樣的拓展創造環節,學生的思維就容易被激發,而且,還因為學生對文學作品不同角度的主觀感受,生成的答案就精彩紛呈。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若能抓住學生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依托教材激活學生的想象,放飛學生的體驗,定能較好地為生成揚帆,助生成遠航。
總之,我們要辨證地看待“預設”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膽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采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唯有如此,課堂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才會成為動態生成的生命歷程,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師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才會共同得到提高。我們的課堂才能精彩紛呈。
- 上一篇:組織實踐科學發展觀轉段講話
- 下一篇:教育局黨委書記科學發展觀轉段講話
精品范文
10課堂常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