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生物探究性活動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5 04:40:00

導語:校外生物探究性活動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外生物探究性活動培養論文

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如果說科學是一把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而人文精神正是使用這把鑰匙的說明書”。在眾多科學家對“科學精神”的理解里,不是我們通常想象的那些贊美式的詞語,而恰恰是被我們所忽略的,科學與人文精神、基本的做人準則的緊密結合。

探究性學習,從廣義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可以貫穿在各科各類學習活動中。從狹義解釋,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在生物探究性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原因。

1.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高素質人才的必備品質。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提高人才的素質和競爭力尤為重要。高素質的人才必須有很高的科學素養,其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國民的科學素養,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具備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以及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判斷及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據中國科協2001年公布的數字我國只有1.4%的人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十分懸殊。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重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是關鍵。而科學倫理觀和一個人的綜合修養等等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質,同時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2.在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校外教育更應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

如果說校內注重的是科學知識的傳授,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那校外教育就應更著重于學生人格、個性、能力、方法的培養。與校內相比,學生在這里雖然學習的時間很短,但所學到的科技知識確很多,也許正是從這里培養了他們對不同科學領域的興趣。科學是把雙刃劍,正如當年諾貝爾在發明了炸藥的同時也看到了炸藥的危害。炸藥可以為人類建設家園摧毀障礙,也會被少數人利用而給人類帶來災難。諾貝爾設立了諾貝爾獎就是希望人們不是因為他發明的炸藥而記住他,希望科學技術能造福于人類。其實科學技術是造福于人還是危害人類,最終要看它為誰所用。作為專門從事青少年科技教育我們,在教會學生科學技術之前,必須先教會他們正確的科學倫理觀。以達到最終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人生觀的目的。

3.校外的生物探究性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生物屬于自然科學,人始終生存于自然界。在人類不斷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的同時,各種問題也接踵而來,從動植物的大量滅絕到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從溫室效應到各種疾病的產生,人類正在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作為和學生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在生物培訓中加強對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不但符合學科的特點,同時還極為迫切。校外的生物教育本身沒有既定的教材,在探究性活動中,學生處于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在校外開展生物活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和關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校外生物探究性活動中加強對學員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

在生物探究性活動中加強對學員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不是簡單的灌輸觀點,而是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得出這樣的理念,培養出科學和人文精神。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誠實守信的做人的根本準則。

科學精神中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實事求是。在活動中經常會進行實驗操作,有的同學在自己的實驗結果和標準答案不同時可能會選擇涂改自己的答案。其實在涂改答案的同時不但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失去了發現新的現象,新的成果的可能,也違背了誠實守信的做人準則。安排學員設計并完成一個實驗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是真正掌握并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因此實驗結果并沒有標準答案。每組的結果也許各不相同,但只要能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所學到的就一定比得到標準答案要多得多。所以在實驗安排中往往會故意做些變化,那些堅持實事求是,相信自己的同學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例如在空氣中的微生物測定實驗中,學生發現大門口及水泥地的菌落總數遠高于綠化帶。他們通過討論總結出大門口及水泥路面是人們活動比較頻繁的場所,所以菌落總數高。而有一組同學的綠化帶菌落總數特別高,后來回憶起當時有螞蟻在上面爬過,而且有個同學蓋培養皿蓋時打了個噴嚏。所以他們的數據是完全正確的。很多科學發現都是在實驗出現異常情況時發現的。只會記錄結果的是實驗員,能分析出原因,總結出規律的才是科學家。

經過這樣的培訓,發現學生能更好地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中,而不單單是結果。這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科學是非常嚴謹的,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的同時,依然要強調嚴謹的科學態度。探究性活動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的研究。小課題研究總是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或者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有的同學也許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偷個懶,以為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而實際上只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實驗方案,精益求精,才能獲得成功。在烏稍蛇的寄生蟲的小課題研究中,學生先是對65個樣本進行測定,每個樣本都要壓片,鏡檢,工作量非常大,連續幾天做到10點多。只有充足的數據才能得出有說服力的寄生蟲檢出率,科學研究注重的就是嚴謹。而7月份高考結束后,這位同學在夏季又對40個樣本進行檢測,還去寄生蟲研究所學習標本染色法等,最終確定寄生蟲所屬的科,了解了它的生活式。

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探究性活動必須要處理好學習和興趣之間的矛盾,小課題的研究所用的科學方法和真正的科研其實是一樣的,所以也要做到嚴謹,精益求精。

在遇到困難時要知難而上。如今的學生遇到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當遇到失敗和挫折時首先應該分析原因,如果本身可行性就有問題,就應該直接吸取經驗,直接放棄,如果是實驗中引入的誤差就應該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解決這個難題,與此同時也培養了自信心,有助于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完善的個性。

3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在家是小皇帝,到了學校,碰到問題卻束手無策。平時學習競爭激烈,也使部分同學比較自私。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并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在生物探究性活動中通常以小組為單位,小組的每一個同學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組中,也許有的同學知識面特別廣,思維活躍;有的同學實驗操作能力特別強;有的同學計算機特別好,口頭表達能力強。如果每個同學都能揚長避短,那他們的潛能就會被最大程度地激發。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他們很好的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必須尊重他人的想法,敢于承擔責任,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和成果。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

4聯系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的層次肯定不能和大學及科研院所相比,而學生的許多課題圍繞的都是社會熱點問題,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絕不脫離生活。所以在活動中讓學生們學會關注生活、思考問題并采取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才是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也是樹立科學精神的意義所在。在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要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的意義和價值,要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思考人類與世界的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參加生物培訓班活動的學員也許今后不會從事生物學,甚至不會從事理科。但我想他們在這里學到的科學的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所培養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對他們的個人素養的提高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