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榮辱觀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28 06:26:00
導語:少數民族榮辱觀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榮辱觀除了具有高校大學生的一般性特征以外,還具有特殊的個性特征。要使高校榮辱觀教育普遍深入人心,取得更大的實效,必須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并探索出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
2006年3月4日,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發表了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具體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講話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價值的繼承,更是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脈搏和時代精神的把握,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引導力,對于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高等學校擔負著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是知識創新的重要陣地,理應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方面走在社會前列,切實發揮好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特殊的環境因素、經濟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的影響,在榮辱觀上,除了具備高校大學生一般性特征的基礎上,還具有特殊的個性特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數字也在不斷增長。要使高校榮辱觀教育普遍深入人心,取得更大的實效,必須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并探索出有效的途徑。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的基本特征
第一,時代性。隨著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建立、國際競爭的加劇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也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變化。
第二,民族性。每個大學生都屬于一定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環境中,所以在個性中體現著一種本民族大多數人共有的特征,即民族性。一個人生下來就生活在特定的民族關系、民族群體中,該民族的精神文化、價值觀念、習俗等必然影響人的榮辱觀中的價值取向和評價標準,使人的榮辱觀深深打上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印跡。
第三,多樣性。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多種多樣,在人生態度、政治觀念、道德認知和行為選擇上,也表現出差異性和多樣性。這些都表明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榮辱觀在逐步成熟中向多方面發展。
第四,兩重性。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榮辱觀表現出兩重性:他們既有務實、自主、積極的一面,也有盲目、短視、消極的一面。如自我意識增強,但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減弱;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脫節,在理論上認同的觀念和規范不能在實踐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為;擁護社會主義,但對社會主義方向性不夠明確、堅定,甚至存在錯誤的、模糊的認識;追求知識,也追求金錢;崇尚節儉,也推崇享樂;熱愛家鄉,卻不愿回到家鄉;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卻自信心不足。這些變化表明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的不穩定性,有著較大的可塑性。
二、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形成的原因
第一,環境因素。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三個轉變:一是農村向城市轉變,二是閉塞環境向開放環境轉變,三是單一民族獨處向多民族聚居的轉變。隨著人際交往的進一步擴大,隨著和社會的進一步接觸,各種信息的增多和滲透,伴隨改革而產生的種種腐敗現象和社會風氣的變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榮辱觀也不斷更新與調整。應該肯定,黨風和社會風氣的主流是好的,黨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他們的思想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現象也給他們帶來了消極影響,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勞而獲、貧富差距等社會不公現象和假冒偽劣、以權謀私、貪污腐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道德失范現象對他們產生了巨大沖擊,并在人生追求、價值選擇上出現矛盾、困惑和不知所措。在“什么為榮,什么為恥?”的問題上往往容易產生一些模糊的、錯誤的認識。
第二,經濟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在我國引起了方方面面思想觀念的變化,少數民族大學生也不例外。市場經濟的開放性,使他們變得思想解放,視野逐漸開闊,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意識。市場經濟的法制性,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斷樹立與增強法制觀念。市場經濟的平等性,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起平等觀念。但同時,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及貧富的懸殊,收入上的差距等等,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生追求、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性,并強化了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也表現了出來,他們開始對勤儉、節約等優良傳統不以為然,畢業后不愿到艱苦地區工作,多數選擇到經濟收入高、條件好的地方工作。
第三,文化因素。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榮辱觀狀況受到當前消極文化事業和自身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首先是消極文化事業的影響。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造就了一個商業繁榮、躁動起伏的社會環境,社會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現象就是文化事業受到利益驅動和消極因素沖擊,表現為黃色書刊屢禁不止,封建迷信活動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電視、電影、錄象、電腦中充斥著低劣內容和精神垃圾,不健康的電子游戲泛濫成災,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許多未經鑒別乃至完全消極的文化思潮也正在我國思想文化界與大學生中廣泛傳播,超前消費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人生觀開始滲透到大學生中,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嚴重的影響。其次是民族文化的影響。民族文化,尤其是風俗習慣對少數民族大學的行為規范具有強制性、約束力,對他們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隱性作用。這種隱性作用既有科學積極的一面,也有非科學消極的一面。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如各民族族體意識中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集體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傳統,自強不息、敢于適應并改造惡劣環境的民族精神和正直、誠實、剛毅、勇敢的品德等等,賦予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樸實無華、誠實可信的優良品質;從消極的一面來看,如財產分配上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觀念,由長期單一自然經濟所形成的輕商鄙商觀念,由于地理環境和小農經濟所造成的因循守舊、黑守成古規、怕擔風險的觀念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我滿足、盲目排外的觀念,以及聽天由命、靠天吃飯、不思變革、缺乏競爭的觀念等等,表現在榮辱觀上,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封閉、狹隘、不思進取的一面。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對策
第一,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性。在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民族性的繼承和創新。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是千百年來少數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科學知識等豐富內容,在教育后代、傳授知識、娛樂身心及其它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表現在榮辱觀的問題上,有很多積極的和正確的教育作用。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榮辱觀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其民族性特點,在繼承與創新其積極內容的過程中,不斷挖掘它們給少數民族大學生帶來的進步作用,幫助它們完成由傳統榮辱觀向現代榮辱觀的轉化,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相吻合,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既繼承了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
第二,重視社會性、系統性的榮辱觀教育。首先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社會輿論是實現社會控制的重要機制,要通過電視、報刊、電影、書籍、電腦網絡等媒介宣傳去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從而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次要加強社會大環境和其它途徑的配合。榮辱觀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日積月累、長期教育和影響的過程。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應互相配合,協調一致。社會教育可以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協同力量,為其創設良好的外部社會環境和氣氛,為學生榮辱觀健康順利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條件。家庭作為社會的一個基本細胞,是學生了解社會的起點,家長的處世哲學、思想觀念、品德行為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應發揮其協調和主導作用,使社會、家庭、學校相互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的榮辱觀教育體系。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延伸,實行榮辱觀教育的整體化、系統化。第三,加強師德建設。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還要加強師德建設。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閉塞的農村,知識視野的相對狹窄局限了他們的發展,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教師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和知識水平會對他們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如果形成一種融洽的、彼此尊重的、沒有任何偏見的良好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質。反之,會損害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導制嚴重的自卑心理,不敢與老師、同學交往,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少數教師本身政治觀念淡薄,學風不嚴,個人利益至上,甚至出現學術造假等現象,反而跟學生做了壞榜樣。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思想道德水平,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首要大事。要在教職工中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只有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教職工特別是鋪導員及專業課教師的素質,使他們成為大學生的行為榜樣和思想楷模,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行為規范,有利與教書育人過程中有效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水平,更好地發揮教育者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作用。
第四,加強課堂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為怎樣培養人及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針,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我們要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研究如何在各個學科教學中滲透其豐富內容,實現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有機結合,要發揮課堂教學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同學們的實際生活,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做到讓社會主義榮辱觀“入腦”、“入心”,在同學們心中生動、豐富起來。同時,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可塑性較強,對英雄典型人物易建立崇拜心理,所以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實施典型的正面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通過抓典型、樹典型,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大力宣傳新時代涌現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激勵他們向先進人物看齊,同時就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失衡現象,以及市場經濟導致的雙重效應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現象的本質,這樣才能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本質和精髓有深入的認識,幫助他們形成明確識別善惡美丑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第五,加強實踐教育。榮辱具有思想和行為兩方面的體現,而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統一,最終還是要體現在行為方式上。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問題上有脫節現象,在理論上認同的觀念和規范不能在實踐中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為。例如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減弱;有政治熱情和政治敏感,但認識模糊、錯誤;熱愛家鄉,有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不愿回家鄉工作;有理想、有目標,但意志力薄弱,短期化目標明顯;渴望尊重,渴望知識,渴望成才,同時又封閉自我,自信心不足等等。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重在實踐教育,學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單純停留在課堂講授知識上,還必須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以人性化教育來陶冶大學生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行為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鼓勵同學們充分利用假期或業余時間進行社會調查、參加志愿者活動、專業實習、生產勞動、主題教育參觀等,通過和社會的深入密切接觸,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刻體會到社會的多面性、復雜性,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反思和改變自我價值觀上的某些模糊認識,養成謙虛謹慎的品格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第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在長期教育教學中實踐中形成的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通過積極開展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生活的、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同時以建立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優化、美化校園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自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同時,互聯網作為最先進快捷的傳播媒介已被普及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開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校園網上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教育活動,園網內容,把最新最快的資訴傳遞到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讓同學們愿意上自己的校園網,并能從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
參考文獻:
[1]孫曉毛.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內涵及其現實意義[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06).
[2]王金豹.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6,(04).
[3]韓露.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思路[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2).
[4]劉珍.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探析[J].邵陽學院學報,2006,(12).
[5]李小寧.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民族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J].寧夏黨校學報,2006,(09).
[6]許盈,劉永峰,徐宏志.高校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長效機制建設初探[J].岱宗學刊,2006,(12).
[7]吳明君.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思考[J].邢臺學院學報,2006,(12).
[8]施鵬.論高校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增效原則與方法[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12).
[9]黃羽新.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6,(09).
[10]買買提·吐合提.淺談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6,(06).
[11]甘生龍,孟競玲.淺析影響民族大學生思想的因素[J].青海師專學報,2006,(04).
[12]雷麗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淺談[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02).
- 上一篇:宗教工作策略研究論文
- 下一篇:法治思想特征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