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9-17 06:38:00

導語:學校文化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文化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當前,很多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學校文化建設認識不足,意識不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理解片面;過分注重形式,忽視內涵;缺乏規劃,不能持之以恒。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研究,需要學校在行動層面上的探索和實踐,教育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在理論層面上的探索研究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規范。

[關鍵詞]中小學;學校文化;教育管理

學校文化建設是目前基礎教育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少學校近年來大張旗鼓地開展“文化建設運動”,有的還不惜重金聘請大學教授為其“策劃”“包裝”;也有一些學校“處亂不驚”,默默地追尋著教育的文化真諦,深耕細作,把校園經營得“沉香四溢”“景深意遠”。毋庸諱言,中小學校追求“文化建設”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一些校長對教育的認識開始嬗變,渴望品嘗教育的“味道”,我們的基礎教育正在向著“真質”的方向發展,實乃大幸!然而,我們也需要在這“熱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當前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對策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近期進行了一些針對性調研,提出以下粗淺認識和建議。

一、認識不足,意識不強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多數中小學對建設學校文化的認識不足,意識不強。這種狀況在農村中小學比較普遍。農村中小學學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以經驗型管理為主,主要是應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傳下達,重形式,輕內涵,缺少獨立思考和個性創新。此外,近幾年中小學布局調整,新建中小學數量較多,特別是城鎮新建中小學數量較多。新建學校的“硬件”建設堪稱一流,但“軟件”建設特別是學校文化建設十分薄弱。中小學校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建設?筆者在調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視”文化建設的學校校長提出這一問題。多數回答是“為使學校更有特色,更有影響,辦成名校”,回答“一些有名的學校在搞,我們覺得很好,學著搞”的也不在少數。可見,多數中小學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意義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沒有從深層次上樹立起自覺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識。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中小學校園文化通過校風教風學風、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人文和自然的校園環境等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而深刻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施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這一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對建設學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認識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繡腿”上,而是要提高到豐富學校教育內涵、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和培養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是為了追求教育真諦的高度來認識。

二、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關于學校文化,目前在理論上還沒有十分確定的界定。所以,一些中小學校長對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亂的,也不乏極端片面的理解。很多學校把學校文化等同于校園文化、墻壁文化,強調的是學校環境文化設施的呈現,在這方面舍得花巨資,有些甚至把學校搞得像公園、文化廣場或者圖畫展覽館。學校文化建設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我們很難嚴謹地描述文化的真正內涵,但可以作出這樣的理解:文化既是過去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文明,又是正不斷創造和不斷積累著的文明。文化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造”出來的。教育是傳承人類文化的主要渠道。同時,教育也是創造新文化,推動人類文化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校自從人類歷史上出現就逐步發展為教育的主要形態,學校文化隨之產生并發展。在傳承與創造的共同作用下,學校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具有其特有的屬性——傳承和創新。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學校文化也必然不斷積累、發展,并不斷創新、進步。我們需要明確:學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園文化,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學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園文化僅僅是學校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學校文化是深層次內涵和特質的全部概括,校園文化僅僅是淺表層次的部分描述。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我們把學校文化等同于校園文化,那就差之千里也失之千里了。

我們從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的總和的內涵來理解,學校文化可分為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以實物形態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園環境、綠化美化、建筑設施、師生服飾、標牌展板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價值、管理方式、課程內容、師生行為、人際關系等。從發展的角度,學校文化還是尊重和敬畏歷史、繼承、吐納、揚棄、發展、創新,是理性、科學、規律、規范、秉持、個性,等等。

三、功利驅動,注重形式

我們不能否認有不少的學校領導是源自于對事業的崇高追求和高度的責任感,來進行著學校文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但是,由于我國大多數地方的學校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以行政手段來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學校校長,這些教育干部和學校校長也同樣用行政手段來管理教育和學校。一些教育干部和學校為了獲得上級的“青睞”而不遺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盡快出“政績”,獲得提拔重用的資本,也就不足為怪了。在學校文化建設上,不為少數的學校是出自于功利主義,為了“粉飾門面”。所以,求大、求奇、求怪、求轟轟烈烈的重形式、輕內涵的現象十分普遍。

學校文化建設的真正目的是建設有豐富內涵的教育機體,培養有教養的學生。真正意義的學校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一體,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學校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質外殼,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和核心。我們評價學校文化水平的高低,不應是以校園是否開闊、綠化美化是否豪華、建筑是否漂亮、標語是否響亮等為標準,而是要以學校建設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條件、學校發展是否符合教育發展需要、建筑設施是否安全和經濟實用、綠化美化是否整潔與和諧等為標準;不應以制度嚴厲與文本健全、師生行為整齊劃一、學生考試分數名列前茅等為標準,而是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學、核心價值是否正確、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際關系是否融洽、師生精神是否愉悅、課程建設是否合理、學校氛圍是否寬松和諧、教育質量是否全面等為標準。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也要端正態度,消除功利心理,本著對事業、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點滴積累,精雕細刻,扎扎實實地錘煉學校文化。四、缺少規劃,不能持續

做事沒有規劃或雖有“規劃”但形同虛設,是目前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大問題。很多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缺少整體設計、長遠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的工作策略。不少學校是今天從哪兒看到些東西感覺挺好,搬過來折騰一番;明天又從哪兒看到些東西感覺挺好,再搬過來折騰一番;今天這位校長是一種規劃,明天換了校長就換一種規劃。如:來了“國學熱”就一窩蜂地搞“國學”,來了“誦讀熱”就一窩蜂地搞“誦讀”,來了“校園舞熱”就一窩蜂地搞“校園舞”,等等。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淀。學校要深耕本土,廣學博取,汲取精華。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要立足于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立足于優秀的本土地域傳統文化,立足于本校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學校要從本校實際出發,花費一些力氣,很好地進行研究和論證,確定本校的特色、發展優勢和遠景目標,制訂出切合實際的發展行動規劃,然后堅持不懈地分步實施。學校要精選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讓老師和學生去學習、去受熏陶。傳統文化并不都是優秀的,也有糟粕。本土地域是人生于斯、長于斯的熱土,有愛這片熱土的情感,才有愛國的情感。學校要使孩子懂得家鄉的歷史、熟悉家鄉的今天。老學校應該好好整理自己的歷史,感悟滄桑變化,體會那些永恒不變的精神;新建學校要重視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錘煉、文獻資料的積累和豐富,學習優秀學校的文化,不斷積淀自己的文化。此外,學校還要重視學習國外優秀的文化,汲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五、研究不足,引領不力

學校在文化建設上存在上述問題,有學校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到學校身上。我國教育理論界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十分薄弱是不爭的事實。到目前,我們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學校文化建設理論體系。不同文化背景和發展歷史下的人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有差別的,教育價值觀、教育方式方法也相應是有差別的。中華民族的教育肯定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可循。然而遺憾的是,我國的教育理論研究界卻沒有研究建立起這樣的理論體系。由于沒有權威的科學理論作為引領,我國的學校文化建設群龍無首、無章可循自然就不足為怪了。另一方面,許多學校有建設學校文化的良好愿望和積極熱情,但由于學校領導、教師對學校文化的研究不夠深入和全面,雖然十分努力,但學校文化建設的深度、廣度、科學性、結構性和系統性都十分薄弱,所作的一些工作只是星星點點,淺嘗輒止,難以持續和深入下去。

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研究,既需要學校在行動層面上的探索和實踐,也需要教育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在理論層面上的探索研究。對學校來講:首先,校長應該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個有較高修養的人。這樣的校長應該是知古曉今、文理兼備,既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又有較高的科學素養,懂得并能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其次,要大興學習之風,營造學習校園。學習是進步之車,學生需要學習,全體教職員工更要學習。教師要使學習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一種自我需要。對于教育理論界學者來講:學者們需要緊急行動起來,濾去功利和浮華,沉下心來,好好研究、篩選、匯集、整理、論證我國的學校文化,盡快建立起一套比較系統完整的中國學校文化建設理論體系。

最后,目前我國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十分薄弱,根本的原因還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規范。國家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盡快加大政策規范和經費投入力度,盡快啟動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和建設工程,一手抓研究,一手抓建設,盡力改變目前社會對教育的不全面和不科學認識,進一步優化教育發展環境,進一步改革學校教育管理制度,優化學校教育教學環境,提升學校教育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進素質教育,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能創造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