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生活化

時間:2022-03-15 08:56:00

導語:地理教學生活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理教學生活化

思想緣起

我在這里首先要講兩個故事:其一是:有一個來自英國的小女孩,到印度洋沿岸來玩的時候,發現海水漲落的異常現象,立刻想到這和她在學校的時候老師講過海嘯的現象一樣。她就把可能有海嘯的事告訴了媽媽,結果小孩這么一個很普通的知識救了100多人;其二是:2005年末受江西地震影響,我國湖北一些縣市的學校出現學生正在上課時,恰遇地震來襲,集體恐慌擁擠出逃,前面有人跌倒了,后來者仍繼續前行,“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倒地的踩踏現象就這樣發生了,造成百余名學生受傷……我們為前者的能夠聯系生活的成功的地理教育大聲叫好,為后者因基本生存知識的缺乏而導致的傷害感到悲哀。

什么是地理?什么才叫學地理?為什么我們的所學地理知識和生活那么遙遠,為什么學生對于所學地理知識總容易忘卻,參加社會后所用更是少之又少?難道我們地理學科真是一門無用的學科?我們的地理教學到底怎樣才更有效?江蘇省2000年保送生能力測試及高考文科綜合測試的卷面顯示:考生初中區域地理知識貧乏,大多數人無法在圖上正確判斷開封、杭州、南京、北京四座古都的位置,約一半人寫不出與之相關的京滬、滬杭和隴海鐵路。外國地理知識更是極差……據對我國某學院地理科學專業二年級的學生調查,大部分學生不能說出“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兩者的差異。據課程標準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與國外學生筆試地理知識成績不相上下,而如果把學生帶到校外或野外轉一圈,回來寫調查報告,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一個地理問題,分析并提出建議,我國學生明顯遜于國外學生。為何會適成這種狀況?回顧我們以往的地理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問題,諸如學生學習地理習慣差,對學習地理缺乏興趣,整體地理水平偏低,地理人文素養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問題在于我們的地理教育只盯在課本上,脫離了生活的大課堂,致使地理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凝固了地理課堂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地理教學因此失去了新鮮的活力,喪失了人性的魅力。

國內外生活教育的理論論據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對這種教學思想都有有閘述。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教育可以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么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里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這樣一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于一出學校就立刻消失掉了。”

從生活與教學的關系上說,生活決定教學,而教學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顯示力量而真正成為教學。從整個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生活處處有地理,學習地理的目的,就是要發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學應擴展時空,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再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國內外和生活緊密結合的地理教育

國外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地理教學的生活性,有用性。當今,世界各國地理課程標準的共同特點是:不單純把地理科學體系作為地理課程的內容體系,而是關注現實社會的重大問題和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體發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的培養,倡導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地理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創造條件。

1994年10月《美國地理國家標準》正式出版,并加上“生活化的地理學”(Geographyforlife)的副標題加以發表,目標就是“培養地理上見多識廣的人(geographicallyinformedperson)”,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加強地理能力的培養。“正如該標準第一章第一句所表達的‘從一種說法:終生的(lifelong)、維持生存的(life-sustaining)、改善生活的(life-enhancing)各種意義來看,地理是面向生活的。’后來該標準又詳細闡述了這種理念:‘地理在實際情景中變得強大起來,地理通過幫助人類理解各自的經歷日益豐富起來。’換一句話說就是地理與人類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②]“在一個日漸縮小的世界上,學生需要更高的國際交往能力,以便在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和安全等廣泛的項目上進行有效的合作”,“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興趣的科目……”,地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可以將地理知識運用到將來的未知情景,為個人發展選擇提供信息支持,改善自我修養,提升精神境界,“……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③]。

英國教材和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生活結合非常緊密,現舉《GeographyMatters》教材“在英國,人們如何應對洪水?”Activity(活動)一課為例:設想你的家鄉發生水災,深度60厘米,用尺量出它的深度,列出對你和你家人及周邊環境可能帶來的所有損失和產生問題,所有可能的應對措施,列出所有能給予你們幫助的個人和團體的名單并分組討論每一服務組;閱讀洪水故事,寫出洪水期和過后的感受;設想你是當地市長,寫一份關于洪水防治的計劃書……此節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在洪水真的來襲的情況下,也能應付自如,不但培養他們維持自身生存與安全的能力,還能夠站在自身的、他人的、全局的角度,用一種地理的眼光,來了望、關注這個世界,并準備以建設更美好的未來世界。

我們再來看看俄羅斯人類生態學一年級“緒論”教學內容:。主導思想是: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愛“。主要任務是培養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興趣。

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日本,其發展的主題或焦點,已由經濟問題為主轉向社會、生活與環境問題,表現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對現實世界中人類的生活、文化、全球化問題的關注。

我國香港《生活地理》(中一年級)目錄

第一章我們在何方?第四章城市問題

第二章康樂活動第五章工業遷移

第三章土地爭奪第六章人口流動

教材就是從學生志華及其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架構教材,以志華第一天上中學,如何參照學校平面圖尋找教室引出“平面圖是什么?地圖是什么?”、“怎樣找出我們所處的區位?”等基本內容;以志華因長時間溫習功課,缺少康樂活動而引起身體不適帶出“康樂活動的重要性”、“香港人的旅游旺季”、“香港人到外地旅游的原因”等教材內容;“志華的母親對自己經營的花店是否搬往中環廣場的思考,志華的父親作為制衣廠的老板,與人事部經理、營業部經理、會計部經理、生產部經理和工人代表等對工廠要不要遷往深圳的討論”……。“《生活地理》教材內容十分注意與生活密切相關,各章內容都是從實際生活中經過調查或新聞報道選擇取材的,主要教導學生如何懂得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城市化的關系,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教材又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教會學生探究人與周圍所處生活環境的關系等。”

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地理教學的生活化有下述重要的意義:

1.地理教學的生活化,是課程改革和時代的要求,是我國《地理新課標》的要求。

現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全球性問題日漸突出,新思想、新知識、新問題應接不暇。“我們確信,要理解和發展當今及未來世界就不能離開地理學”。[④]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指出“四種基本學習”——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世界的發展給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現實世界的重大問題,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教育,受到地理教育改革的極大關注。

《地理新課標》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學習和生活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

2、地理教學生活化,將有利于拉近書本和學生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實踐活動,體現自身價值。

它會使增加地理教學的親切感。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因而對地理教學會感到親切。

它會提高地理教學的趣味感。為什么太陽總是東邊起、西邊落?為什么巴以沖突總是不斷?為什么西亞地區總能成為世界的焦點?為什么滾滾長江東流水?為什么全球氣溫在轉暖?為什么“長江女神”白鰭豚會走向滅絕?……教學中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活問題,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它會賦予地理教學時代感。聯系國內、外時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學與時代“同步”,因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時代感。

它增強了地理知識的實踐性。地理教學應拓展時空,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課堂知識,學會從生活實踐中利用課堂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

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地理教學的生活化有下述重要的意義:

1.地理教學的生活化,是課程改革和時代的要求,是我國《地理新課標》的要求。

現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全球性問題日漸突出,新思想、新知識、新問題應接不暇。“我們確信,要理解和發展當今及未來世界就不能離開地理學”。[④]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指出“四種基本學習”——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世界的發展給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現實世界的重大問題,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教育,受到地理教育改革的極大關注。

《地理新課標》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學習和生活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

2、地理教學生活化,將有利于拉近書本和學生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實踐活動,體現自身價值。

它會使增加地理教學的親切感。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因而對地理教學會感到親切。

它會提高地理教學的趣味感。為什么太陽總是東邊起、西邊落?為什么巴以沖突總是不斷?為什么西亞地區總能成為世界的焦點?為什么滾滾長江東流水?為什么全球氣溫在轉暖?為什么“長江女神”白鰭豚會走向滅絕?……教學中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活問題,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它會賦予地理教學時代感。聯系國內、外時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學與時代“同步”,因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時代感。

它增強了地理知識的實踐性。地理教學應拓展時空,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課堂知識,學會從生活實踐中利用課堂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

3、地理教學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會地理思維,可以使學生接受更多的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空間觀、生態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而這將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個體發展,用于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之中。

“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⑤]。學生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應用了地理知識,培養了能力,形成了正確的地理觀,國情教育又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

4、地理教學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學科在社會中的形象,有利于社會各界對現代地理學科應有的社會地位的重新認識。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老師作為作為傳道授業的解惑者,要為學生指點迷津,提供廣闊的生活空間,走進生活,使地理教學返樸歸真,實現本位的回歸。地理教學必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這是生活所需、教育所需、時代所需、國家所需、世界所需、未來所需……。

參考文獻

[1]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民.地理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刁傳芳,高如珊.中學地理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4]李建平.地理:不但學會還要會用[N].中國教育報,2002-08-20.

[5]鄭敏雅.香港《生活地理LIVINGGEOGRAPHY》教材簡介[J].地理教育,2004(5).

[6]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教育國際憲章[S].地理學報第48卷第4期.1993-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地理新課程標準[DB/O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6.htm.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