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實踐做好基礎教育現代化
時間:2022-04-21 10:33:00
導語:改革與實踐做好基礎教育現代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同志高瞻無矚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人們認識的滯后,對鄧小平同志這一指示的理解十分膚淺,甚至不以為然。在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知識經濟、現代信息技術的浪潮撲面而來,教育面臨全新的轉折,我們再也不能把鄧小平的這一指示看做只是理論問題,方向問題,未來的目標問題,而應當認真地作為教育事業現實的迫切需要來加以思考,并盡快地加以實踐,在實踐中穩步前進。實現與高等教育相配套的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改革,已經是教育事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務擺在我們面前。
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實現傳統教育觀念向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的先決條件。
現代化社會,要求培養與之相應的人才。從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傳統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與之相應的教育水平的制約,這些革新的教育觀念仍然沒有擺脫中國近代工業和農業社會的發展水平,整個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研究滯后,因而反過來也就無法推動教育事業現代化的發展。幾十年來,從事基礎教育的廣大教師、校長以至有關教育行政領導,其思想觀念基本上還是囿于傳統教育觀之中而不可擺脫,甚至自以為是,故步自封,以復舊為革新。因此,應試教育愈演愈烈,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學生負擔越來越重;一些"改革"都是圍繞著應試需要而進行,素質教育只是擺擺門面,搞形式主義。有的講素質教育,以為就是搞一些"特色班""特色學校",放松了全面基礎知識教學,一哄而上搞什么"音樂班""美術班""體育班""技能班",甚至還以"減負""因材施教"為名,放棄全面的基礎學科知識教學,主觀臆測學生的學科專業發展方向,單科獨進;有的則大搞分快慢班周末"輔導""補習",搞有償家教(高考、中考輔導),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學校內、學校與學校之間變相的升學率評比競爭激烈。在這樣的思想狀態下,奢談教育現代化,實在只是一種可笑自欺欺人。
教育現代化,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現代化,首先要求教育行政領導教育思想現代化,從而促使校長的教育思想現代化。要大力加強"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向教育行政領導、校長灌輸現代教育思想,然后推廣開來,造成整個教育界現代教育思想的共識。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減輕過重負擔,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切實做到"兩全"(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任何一個學生個性等一系列當前教育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現代教育觀認為,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一個有個性的主體,主張學生通過探索去發現。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之下的教育實踐,必然對適應傳統教育的整個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比較大的質的改革,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直至教學體制,都必將出現新的根本變革。這種變革對社會造成的巨大沖擊,許多人難以適應甚至是承受不了的。對此,整個社會都應當有所認識,政府領導、教育行政領導更應當有深刻的認識,從而組織、領導教育界加強學習,提高對"三個面向"教育理論的認識,深入研究現代化教育思想,切實指導教育現代化的教育改革實踐。
二、建設現代基礎教學體系,以適應現代教育、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
教學體系的構成,包括理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首先要花大力氣組織課程標準,訂出學科教學大綱,編寫新教材。要把這一項任務做為國家科研重點項目來抓,成立國家級基礎教育教材編寫組,編寫出版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教材,交付全國學校試用,在使用中根據新世紀教育發展的要求,逐年修訂,不斷提高,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需要。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教材也應是在實踐中不斷修訂的。過去那種"穩定教材"的思想,應該堅決拋棄。幾十年拋棄。幾十年不變(或只有小變)的老教材,一輩子教一本書的教學狀態,早就應該徹底否定了。
對于新課程結構的設計,至少應該考慮以下幾點要求:
1、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全面的、扎實的綜合性自然科學科學教育方社會科學基礎知識;
3、學生為主體的對課程的選擇性;
4、課程的多層次結構,可分為必修、選修、閱讀、參看地、活動等;
5、當代最新科學文化成果和前沿科研課題介紹;
6、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7、社會實踐,軍事訓練;
關于新教材的編寫,我們當然不能割斷歷史,完全拋棄傳統的教材內容。現有的教材,反映了工業革命以來的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成果,應當借鑒。但是,新教材應當更著重于創新,注重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注重科學成果的現展和創造運用。對大量陳舊的、過時的知識,或刪除,或壓縮,或歸并,應當站在現代科學文化發展的高峰加以審視,對教材進行徹底的改造。對教學成績的評價,也應當與新的教材相適應,注重綜合素質、創造創新能力的測試。同志早就提出"開卷考試",就是反對創新能力的測試。同志早就提出"開卷考試",就是反對死記硬背,注重理解、運用、創造和發明。不要"以學生為敵",總要考出學生的"不會",以為把學生"考倒"才顯示出教師的"高水平"。其實許多"不會"的死知識,只要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開電腦,"開卷"就會。應當通過考試,看出學生"會什么",讓任何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個性特長的創造力,表現出自己的創新精神。現在高考試題盡管還不能開卷考,但其考題的設計已經開始向考學生的"會什么"方向努力,這是值得肯定的方向。
新教材體系,當然也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反之,沒有教材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幾十年來的"教改",其實大都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文已經說過,在傳統教學思想指導下,在傳統教材教學之中,教學方法"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應試,許多"改革"成果最終都難免被應試教育所吞噬。新教材,新教育技術的運用,必將引起教學方法全新的改革,這是任何一個教師都無法回避的革命性的任務,否則他就根本無進行現代化教學。
三、加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健全現代化教育設施和辦學條件,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保證。
現代化教育需要教育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從中國"新學"出現開始到今天,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至今基礎教育教學還是以課堂灌輸、教師講授為基本模式,教師的工作就是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來進行的。這顯然與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教育事業所擔負的歷史責任色不相稱。只有發展教育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才能發展全新的現代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自身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教育技術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從傳統的教育技術(口語、文字、黑板、粉筆、圖片、模型、實物),到媒體技術"電化教育"(攝影、幻燈、投影、無線電廣播、電影電視、語言實驗室),我們曾經對全新的教育技術設施感到萬分欣喜。可是在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學體系的束縛之下,"電化教學"有如曇花一現,不久,有條件優先裝備的學校,幾十上百萬元的電教設備束之高閣,不幾年就老化、報廢。由于沒有發展教育現代化的意識,沒有相應的現代化教材建設和教師的積極性,人們寧可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而不愿意"自找麻煩"去采用電化教學手段進行教育工作。教育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發展的先進教育觀,沒有相應的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單是教育技術、教學方法的局部的"改革",只能是一種浮夸和浪費行為。現在,教育技術要進入以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階段,新技術與新教學體系的互動,必將給整個教學領域帶來一場巨大的革命。基礎教育應當不失時機地全面鍥入,積極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建設新型多媒體教室,建立現代化的教育網絡系統,從而促進和發展現代化教材建設和運用,建設現化化的學校。
四、培育現代化的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
師范大學的"教材教法"課是截然不同被看輕的課程,從內因上說,是"教材教法"本身的落后所致。不客氣地說,現行的"教材教法"都是傳統教育的"結晶",已經完全不適應培養現化教育教師的需要。教育現代化首先要求師范教育現代化,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新型教師,不斷充實適應現代化教育的教師隊伍。現有的教師隊伍,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隊伍,應當加強崗位培訓。對一些不能適應的教師,特別是缺乏現代化教育思想觀念的校長、教委領導,應當毫不客氣地讓其下崗。在商品意識、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學校教學管理機構臃腫,因人設事,書記、校長、副校長、各處室主任副主任幾十個,爭名爭位爭職稱,就是不爭取去教學第一線做扎扎實實的教學研究工作,不支持鼓勵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探索和創新,這樣的狀態不改變,教育現代化難免要遭受挫折的。
現代化建設的新世紀在呼喚著"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示來"的新的基礎教育。而教育發展的領導和主要依靠力量應是政府行為,政府責無旁貸,不要把發展教育的希望推到民間有錢的熱心人士上去。希望政府領導放出眼光,積極組織,加大投入,加強領導,加強管理,為逐步建設現代化的基礎教育,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 上一篇:機關負責人典型事跡材料
- 下一篇:國際貿易的知識產權壁壘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