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融合中外行的意義解析

時間:2022-08-26 11:34:00

導語:學科融合中外行的意義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科融合中外行的意義解析

隨著科學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交叉和融合,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一趨勢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極大地推動了科學進步。而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疆域”,卻不是內行人,而是“外行人”。

一、內行怪圈

科學研究的發展過程,往往出現這樣一種現象:由于每一學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就限定了其特定的研究領域,領域就是“疆域”,就是界限,此學科與彼學科之間相對被孤立了。當某一學科發展到一定程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之后,似乎該學科完善了,圓滿了,也就不用再發展了,余下的工作僅僅是細枝末節的修修剪剪了??茖W的盡頭是哲學,而當某一理論就成為了哲學的時候,也就開始教條了,僵化了。而作為研究者,在這一行里待得越久,越是對“行規”熟了、透了、把握了,就越是“內行”了,越是“權威”了,也就越難以跨出內行的“門檻”,師傳弟承的思維定勢,決定其及其傳承者只能在圈圈里轉。領域的孤立、研究者的思維定勢和頂禮崇拜的權威,最終使某一領域的研究被僵化成“死水一潭”。

愛因斯坦說過,宇宙是簡單的、和諧的、統一的。宇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此領域與彼領域一定存在著某種聯系性。世界的統一性決定了某一領域的認識,某一領域的理論不可能成為“終極理論”,而不與其他任何領域發生關系。

問題的關鍵在于,打破這種孤立,建立此孤島與彼孤島之間聯系的“諾亞方舟”在哪里?

二、外行突破

在知識研究領域存在“外行”一說。所謂外行,是相對于“內行”或“本行”而言的,是指對本行不懂、不明白而置身于行外的一種狀況。此學科(領域)相對于彼學科(領域)就是“外行”;而彼學科(領域)相對于此學科(領域)也是“外行”,它是相對的。

既然任何一個學科都有某一特定的研究對象,那么就有特定的研究內容、特定的思維方式和特定的技術處理手段,以及這一行的特定研究承擔主體。因此,外行的外延應該包括學科(領域)、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而不僅僅是指作為研究主體的人。

外行相對于本行的價值就在于它有著不同于本行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技術手段。

當本行的理論體系“完備”“圓滿”的時候,其實,也就僵化、教條了。打破這一僵局,這時候往往就需要借助于“外行”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或是本行借助于外行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或干脆是由“外行人”借用自己的外行思維模型和研究方法,來處理同一基本事實,其結果每每有新的發現。原來的體系被打破,外行打破內行的僵化,有所突破,把科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行的“不懂”。不懂內行,就不會受到內行的條條框框的制約和限制,就沒有內行的特有的思維模型和思維定勢,就沒有“論資排輩”的尊崇,就沒有打破權威的顧忌。因為他不是行內人,是匹“黑馬”。

科學發展史表明,科學的發展就是外行不斷打破內行的過程。

在經典力學的研究上,人們借助于數學的方法研究物理學,產生了開普勒的天體物理學,伽利略的地上物理學和牛頓力學;在電磁學方面產生了庫侖定律、安培定律和麥克斯韋方程式。在化學的研究上,人們借助于物理學的原子說,得以研究化學元素的原子量,產生了元素周期表。在生物學的研究上,人們借助于物理學上的顯微鏡技術手段,不僅促進了近代分類學的產生,促進了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解剖學等的研究和發展,且導致了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瘜W元素的發現更是體現了外行的研究方法對于本行的巨大意義:借助于電流的分解,發現了鉀和鈉;借助于光譜分析,發現了銣、銫等;借助于放射性方法,發現了鐳等;借助于色譜儀,也發現了一些新元素……

三、內外聯系

這樣,借助于外行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方法,不僅推進了本行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本行與外行建立了某種聯系了,行與行溝通了,原來彼此孤立的領域一下子豁然成為了一個大行了,例如植物學(行)與動物學(行)借助于化學元素碳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產生了生物學(大行);生物學與礦物學借助于人工合成的方法產生了有機化學。

借助于外行,科學從分離不斷地走向交叉,不斷地走向綜合和融合。正在興起的各種“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橫斷學科”等正是反映了這一趨勢。這些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界線比較模糊,很難分辨得一清二楚。科學越是交叉、綜合和融合,世界的聯系性越是得到顯示和加強。

學科交叉的不斷發展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極大地推動了科學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