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家校聯動革新品德教育

時間:2022-10-21 02:50:00

導語:執行家校聯動革新品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行家校聯動革新品德教育

隨著社會道德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發展,學校德育的功能和價值也進一步細化,僅僅依靠第一課堂的品德教育和第二課堂的德育活動已不能滿足德育多元化的新要求,因此,必須拓展教育空間,加強第三課堂,即由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聯動,共擔教育重任。

一、基本理念

1.品德教育必須生活化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品德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與生活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品德教育生活化即品德教育必須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它一方面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引導學生追求生活意義和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結合學生的生活并在其生活中實施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應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要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實踐活動融為一體,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親歷中判斷、選擇、體驗和感悟。

2.家長是教育的義工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當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產生教育的最佳效果。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家長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二、基本原則

1.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原則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教育的出發點。品德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開展教育,并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同時要避免和克服德育“以書為本”,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傾向。要把人才資源作為最重要的資源,著力于人才資源的開發。

2.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原則

家校聯動開展實踐活動的著眼點主要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全面提高其素質。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和豐富其精神生活,有利于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有利于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并對思維拓展和交際能力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特長,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3.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則

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生理、心理和閱歷的不同,選取不同的目標、內容和途徑來實施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應側重于生活情趣教育;三四年級的學生,應側重于生命健康教育;五六年級的學生,應側重于理想責任教育。因地制宜主要是指不同學校或不同年級,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根據當地的社會條件和學生家長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學生家長的資源,通過不同的內容和途徑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

三、具體措施

1.加強親子交流

家校聯動首先應保持并加強家校聯系。家校聯系方式可以很多,如《家校聯系手冊》,用書面語溝通;家校新時空,用手機短信展示學校資訊;每周“給家長的一封信”,由班主任親自撰寫,向家長匯報本班的學習情況,并留時間讓家長留言反饋;班級博客空間,圖文并茂展示班級成長歷程;有的還制作班級小報,從新聞動態、學生風采等多方面展示,通過這些活動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良苦用心。但是,這些還只是“文與文”的交流,還缺乏“人與人”,尤其是“心與心”的深度溝通。

為此,周末可以布置較少的書面作業,倡導以學業匯報與社會體驗的形式進行親子交流、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可以嘗試把傳統文化《弟子規》的學習與現代家庭教育相結合。教師通過校訊通、家訪、電話家訪等方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溝通,指導家長用良好的語言行為給孩子做好表率,共同教育學生學好《弟子規》,并以《弟子規》的要求規范自己及孩子的日常行為。請學生家長及時向學校及班主任反饋孩子學習《弟子規》后在家的表現情況。通過此舉措,真正讓家長與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親子交流。

2.“請進來”和“走出去”

基于前面所說的家長是教育的義工的理念,學校可以將家長為學校教育的義工量化,凡是孩子在學校讀書的家長必須為孩子做一定量的義工,比如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給孩子講授創業史等。而高級展示形式有兩個層面,即“請進來”和“走出去”兩個途徑。一是學校可以讓家長走進課堂。請優秀家長走上講臺,給孩子講成長故事,開專題講座等,根據效果可在班上、全年級甚至全校分享創業甘苦,開啟智慧人生。我校請學生的母親進行小學生健康知識講座。在講座上,對于小學生需要哪些營養、哪些食品有益健康和小學生飲食習慣等多方面進行生動、詳細、有趣的講解。通過這種專業的講解,學生不僅了解了更多的健康常識,而且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基本掌握了所學的健康知識,這將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大有裨益。二是家長協助,讓學生走進家長的企業、走進“農家樂”等,開拓學生第三成長空間,讓學生零距離去接觸,去拓展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同工作崗位的家長,具有的社會資源也不相同,通過家長幫助,把學生帶到社會生活之中,并在這個過程中實施品德教育,沒有了過去填鴨式的教育,多了份生動的體驗式教育,形式更新穎,課堂也更活躍。不再局限于教室、學校范圍,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近生活,融入社會,使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知識也更全面。我校借中山市“一鎮一品”的特色,走進名企名廠等,近距離接觸工廠的工作。如,某班全體同學參觀了同學家的制衣廠,在參觀的過程中,同學們了解了一件衣服的完整制作過程,知道了一件衣服從布匹變為衣服要經過很多的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非常重要。學生們還認識了很多制衣機器的名稱,如人字車、雙針車、鈕門車、鳳眼車、鎖邊車、平車等。課后,學生們紛紛表示大開眼界,沒想到穿在身上的衣服原來都是用一塊塊布經過那么多道工序才做成的,每件衣服都包含了設計者和工人們的心血。家校聯動下,我校學生的足跡遍布了幾十個行業:參觀西餐廳,學習西餐正規禮儀,文明用餐;參觀農場,感受魚米之鄉的富饒,近距離接觸現代農業。通過組織這些活動,不僅拓展了師生的視野,而且加強了家校聯系。

3.建設社會實踐基地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加實踐活動,學校應該大力進行社會實踐基地的創立和建設。學校要主動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社會團體等聯系,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根據不同年級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實踐基地,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選農科院為教育基地;三四年級的學生,以醫院保健所等為德育基地;五六年級的學生,以名企為教育基地。

基地應該立足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自覺實踐的精神與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感悟、體驗和升華。要充分利用當地和學生家長的教育資源,制定周密的教學計劃,設置合理的教學課程,開發實踐創作、綜合活動、農事勞作、拓展訓練、科學考察、社會調查、文化旅游、野外生存等教學實踐活動項目。同時,學校要做好動員工作,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基地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如我們帶領全體學生到某生態園,讓學生近距離參觀鱷魚;參觀蔬菜基地、盆景栽培;動手學習“水培”、磨豆漿;在農田除草、鋤地的勞動實踐。通過在田間勞作讓學生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懂得珍惜勞動成果。這些體驗式教育,使學生在教中學、學中玩、玩中練、練中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錘煉了學生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