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學生活的課程資源

時間:2022-10-21 02:52:00

導語:打造學生活的課程資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打造學生活的課程資源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著一次全國范圍內的課程改革,這次課改將課程資源提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課程改革的設想就很難變成實際教育成果。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要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改目標。

所謂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根據課程資源的不同作用形式,我們可以將課程資源分為多種類型。按照課程資源的內容,可以劃分為物力資源、人力資源、制度資源、時空資源等;按照課程資源的來源,可以劃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按照課程資源的表現形態,可以劃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人們往往更加關注的是顯性課程資源,比如,實驗室、電教室、科技館、圖書館、科研所、博物館、教材、教輔等,因為這些更加豐富多彩、生動直觀。而那些更具人文性的如學生、教師、師生的情感和學習的興趣等隱性課程資源則多被忽視或輕視,抹殺了它們“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本文擬對“學生”這一特殊的課程資源進行解析。

一、學生課程資源的內涵及其利用現狀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目標實現水平的關鍵性因素。現在,教材已經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學生都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課程資源,是生命個體和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直接決定課程實施水平的關鍵性因素。而我們在現實中往往不重視學生特性,沒能很好地挖掘利用學生自身的特點這一隱性課程資源。基于此,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1.學生課程資源的內涵

“學生是有學習需要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人,是教學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即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是課堂教學中一種特殊的課程資源,因為他們是有生命的活的個體,不同于一般的物質課程資源,他們有自己的身心發展特點,有自己的人生經歷,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有自己的認知水平等。“作為教學系統的基本要素,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進行的方式、效率和結果。而教學活動又不斷地建構著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性,促進學生身心的完善和提升。也就是說,學生的發展變化是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學效果的體現形式。因此,在課堂上合理利用學生課程資源,將會使課堂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擘生課程資源利用現狀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展,專家學者們把課程資源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但是關注的對象大多是社會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鄉土課程資源、圖書館、博物館等課程資源,而對作為課程實施主體的學生,卻很少被作為課程資源來進行研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課程資源認識偏頗

與紙質印刷時代的要求相適應,教材一直被視為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甚至有的人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課程資源即教材”的觀念深入人心。的確,到目前為止,教材仍然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新課改的實施倡導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其中對教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以及鄉土資源等校外課程資源都是物質化的資源形態,這些都把人們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固定到了物質形態上來,而對活生生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學生這一特殊的課程資源則重視不夠,從而導致人們對課程資源認識偏頗。

(2)傳統的師生觀根深蒂固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知識是外在的東西,主要是前人遺產的精華部分,而學生是不成熟的個體,他們還不能系統掌握那些傳統知識的精華部分,必須依靠教師的系統講授。因此,在傳統教學觀里,教師被置于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當新課改的觀念深入人心之時,課程資源中人的因素被漸漸重視起來,理所當然,教師首先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被認為是“教學系統存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即。這當然無可厚非,可在高度重視教師的作用之時,也抹殺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沒有關注到學生的主體特性。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很多教師和課程實施者并沒有擺脫舊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視學生為被動的接受者,在這種觀念下,學生依然被籠罩在傳統師生觀的陰影之中,沒有發揮出他們應有的作用。

既然明白了學生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就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它,首先應該分析這一課程資源的特點,從而做到有備無患。

二、學生課程資源的特點

1.主體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選擇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這些都是學生主體性的本質表現。具體表現在新課改中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等得到發揮,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潛力,使他們的主體性得到發展,最終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2.個體差異性

由于人的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是不同的,因此其發展的過程與結果也有差異。尤其是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其身心發展都會呈現出不同于別人之處,比如年齡、身高、體重、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智力發展水平、認知水平、待人接物的態度、價值觀等。這種差異性不僅表現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身上,同一年齡階段的不同學生身上也會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和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順序性和階段性

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具有一定的順序,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比如,學生身體發展都是從頭部、軀干向四肢,從中心部位向身體的邊緣發展的;記憶的發展是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情感的發展是先有喜怒哀樂等一般情感,而后出現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級情感。同時,學生身心發展也有一定的階段性,這主要表現為由于學生年齡的不同,身心發展的特點也不盡相同。“人在童年期思維特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情感特征是不穩定且形于外;而在少年期,其抽象思維已有較大發展,對情感的體驗開始向深與細的方向發展,等等……。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的特點,要求教師以及課程實施者在教學活動中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使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

4.發展性

學生是處于特定年齡階段的不成熟的個體,不僅他們的身心要得到發展,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都亟待發展。這表現在以下方面,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同時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因為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是一個不成熟的、正在成長的人,因此,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都與學校和教師有極大的關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施者要充分顧及學生發展性這一特點,以促進學生發展。

三、學生課程資源的利用

1.課程設計時充分顧及學生課程資源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最有潛在價值的主體性因素,具有主體性、個體差異性、順序性和階段性以及發展性等特點。如果不充分顧及學生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意義。學生是不成熟的個體,他們的認識是一條用感性認識做鋪墊,然后通往理性認識的路,這就要求在課程設計時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充分顧及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愛好等特性。

首先,學生是發展的人。這表現在,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因此,教師應該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理論,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并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進行課程設計。同時,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應該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并能獲得成功的,因而應該對每一位學生都充滿信心。另外,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也就是說,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還處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地成熟,乃至發展起來。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務必要考慮學生在認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

其次,學生是獨特的人。意思是指,學生是完整的人,他們并不單純是抽象的學習者,也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不僅具有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具有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的精神生活。同時,他們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每個人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生的需求。

再次,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這集中體現在,學生是獨立的人,不依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學生不是由別人隨意支配或任意捏塑的,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否則不但不能產生很好的結果,反而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營養物質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在課程設計時要充分顧及學生的特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使學生成為真正發展的人。

2.課程實施時合理利用學生課程資源

課程實施是課程設計的中介目標,既然在設計時顧及到了學生課程資源的特性,那么在實施中就要合理利用它。

首先,課程實施時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因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學生因材施教。同時,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有時甚至還可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時,就需要教師對他們充滿信心,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成功,并力圖使不想學者想學,想學者學得更好。

其次,課程實施時要利用學生的個性特征,對學生因材施教。學生不僅是一個完整的人,更是一個具有獨特性的人,這表現在,由于家庭、經歷、社會等外界環境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人生態度、價值觀的不同,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各不相同,在課程實施中,不能“一刀切”,而應充分考察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采用適合他們的方式方法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征,培養具有差異性的人才。

再次,課程實施時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不應強迫學生去學習。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也如此,他們都有自己看問題、想事情的態度和方法,教學的過程是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過程,也是尊重和發展學生人格魅力的過程,教師要充分重視這一點,把學生看成獨立的、有尊嚴的個體,鼓勵學生學習,激勵學生自我發展,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生,否則會事倍功半。

“學生是有學習需要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人,是教學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實施中,要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一重要的活資源來促進課改的順利進行和學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