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理學畢業生去向綜述
時間:2022-04-20 09:38:00
導語:應用心理學畢業生去向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存空間和發展的壓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心理健康的被關注度越來越高,社會對心理學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早在20世紀末,國內外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心理學在21世紀將得到更快的發展,心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也一致預測應用心理學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專業之一[1]。近十年來許多高等院校包括醫學院校紛紛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據我們網上查閱,從2001年開始,全國中醫藥大學中,有16所大學已經開辦了應用心理學專業。我校屬于非師大類較早招收應用心理專業的學校之一[2]。在我國,最早只有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即便是應用心理學專業,師大系列的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或者人力資源的管理。而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還只是近幾年的事。我校開辦這一專業的初衷是為醫療臨床提供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人才。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決定了個體心理生理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理論上醫學院校創辦應用心理學專業應該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生去向分析
我校從2005年第一批學生畢業至今(2009年6月),已向社會輸送了5屆畢業生,共計199名學生。從統計的數據來看,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這幾年本專業的就業率并不高,就業行業分散。許多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聯系不大。據筆者具體的了解:最初以心理咨詢和治療為職業的的24人中,因心理咨詢機構的不穩定,平均在崗時間不足8個月。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15個人,他們從事的是學生的課堂知識教學、學生的管理,有10位一直沒有更換工作單位。34位讀研的學生中3位改換專業。與非醫類專業西北民族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相比,我校只有近20%的畢業生在從事心理學、心理健康咨詢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3]。從我們的統計來看,不在教育領域的咨詢崗位,本專業的穩定性極差。
二、應用心理學專業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市場競爭與就業等方面存在的劣勢和失業風險,原因在于大學生實踐技能訓練過少[4]。而從我校這5屆學生的去向來反思的話,筆者認為這個專業生存和發展還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一)從社會大環境的角度來看。在全國16所中醫院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中,除了貴陽、陜西和河南中醫藥大學三所大學授予的是醫學學士或者說可以授予醫學學士之外,其他的因為教育部的規定所限,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即便是以醫學作為第二學位,也不可能獲得醫學學士的學位,雖然學生將自己的目標定位在臨床心理方向上,希望能夠從事心理治療與咨詢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社會發展來看,并沒有提供足夠的平臺為取得理學學士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安排職位,從而限制了這些畢業生向醫學領域發展的可能。本科專業教育的價值亟待認可。盡管有調查表明,中國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的患者達1600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有3000萬。我國心理工作者的缺口很大,但事實上我國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機構只是一個虛假的市場,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繁榮。而且,國家對心理咨詢職業資格認定的門檻低,從業人員的素質良莠不一,市場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大大減低了專業本科生價值的含金量。況且,作為心理咨詢人員的晉升,也不象醫生、工程師等行業那樣,幾乎不需要業務經驗的積累和時間經歷的沉淀,通過社會上的培訓機構就可輕而易舉地獲得,不同級別的資格沒有實質意義的差異,資格本身就無法在社會上得到認同。因此,我們呼吁國家相關部門整理心理咨詢隊伍,嚴格規范專業人員的標準。
(二)從學校教育本身的角度來看。心理學本身就是一門“有一長期的過去,但僅有一短期的歷史”的新學科[5]。而我國自2001年以來,醫學院校才開始設置心理學專業。經驗和現有模式的缺乏,導致開設該專業時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甚至是移植師范院校的辦學模式,或是將師范院校心理學專業教育模式與醫學生教育模式的簡單相加。又因為醫學院校承辦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并沒有凸顯出自身的特點。計劃在醫學領域發展的畢業生又無法進入醫學領域。也就促使了大學本科教育又回歸到了師范院校教育的模式和軌道上,喪失了作為醫學院校承擔心理學這個專業的原本意義。
三、應用心理學專業建設思考我校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嘗試[6],雖然有了一點點經驗,但從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來看,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問題值得商榷:
(一)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企業需要核心競爭力打入市場,占領市場。應用心理專業需要核心競爭力生存發展。與師大院校相比,我們的生命力應該是“應用”,有醫學為依托的心理學專業,應該培養學生的醫學思維,讓他們不僅僅是從心理的層面,而且能從生理的層面了解服務對象;與社會上的培訓機構相比,我們能夠有系統、有計劃地讓學生掌握心理學和相關的醫學知識。因此,筆者認為,心理咨詢技能的培養和提升應該是醫學院校心理學專業生的重頭戲。諸如催眠療法、意象對話技術、箱庭療法、音樂藝術療法等技術性操作較強的心理治療技能,應該走進我們的講堂,成為學生的必修課。錯位發展才能使我們生存和發展。
(二)雙師隊伍的建設。現在不少應用心理學專業都面臨著師資的缺乏。因人設課的現象比較普遍。而該專業學生的培養可能較其他學科而言更加需要復合型人才。學科中必須有一支不僅有扎實的理論根底,同時還具備豐富的臨床咨詢和治療技能的團隊。這個高要求團隊的形成和建立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與學校和教師自己對自身素質提高的投入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在人才的引進及教師的培養方面,醫學背景和醫學知識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三)相關課程的設置。因為心理學專業生沒有資格獲取醫學學位,所以簡單的醫學與心理學相加的模式并不能適應醫類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培養學生的醫學思維的同時突出中醫特色。具體來說與藥相關的中、西藥課程沒有開設的必要。神經癥、精神病的藥理及用藥在精神病學了解或掌握即可。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現代醫學對健康評估的方法、手段對學生醫學思維的形成、心理健康評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需重點掌握。這樣學生才有時間有精力在4年時間內,即完成相關心理課程的學習及醫學基礎理論掌握,同時又有時間有精力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將心理學理論運用于實際操作。
- 上一篇:安監局軟環境建設踐諾報告
- 下一篇:貿易業經營戶清查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