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微博熱思考
時間:2022-06-28 03:13:14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微博熱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了《2011中國微博年度報告》稱2011年為中國微博應用元年。報告指出截止2011年底,全國微博賬戶已達到3.2億,微博每天和轉發信息達1.5億。微博這一種短小精悍、使用便捷的新媒體,同樣贏得了大學生的青睞,微博的出現和普及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學習和交往習慣,已然成為他們表達自我情感、記錄生活、探討時事、發表觀點以及廣交良友的重要平臺,可以說微博正成為大學生群體表達自我和學習交流的重要舞臺。與此同時,如何在微時代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成為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微博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日常行為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產生的影響,以及微博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十分關注。在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以“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大學生”為關鍵詞可以檢索到近兩年發表的相關論文達到263篇,可以說微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學界普遍關注的是大學生微博使用現狀及微博熱的原因探析,微博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但是從目前研究成果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熱的背后,如何面對這一完全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載體的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沖擊;如何更好地將微博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發揮微博這一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是我們深度關注和嚴峻思考的問題。
一、微博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沖擊和挑戰
(一)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導者,面臨微時代話語權“去中心化”的危機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下,教育者絕對掌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可以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材料,對教育對象進行持續高強度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傳播和灌輸,從而影響教育對象的思想、促其行為轉變。但這種以課堂教學、典型樹立、感染教育為主渠道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引發大學生的興趣。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逐漸失去這一教育主導優勢。微博是自媒體時代的個人闡釋工具,同時也是交流工具,微博上下溝通、左右透明的交互性也決定了這種交流方式具有較強的個人選擇性。微博中的每個人互為粉絲和聽眾,每個人都能獨立思考,都可以有格外明晰的自我。微博的自媒體特性使得信息制造、傳播主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微博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行發表,微博中的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評論。微博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媒體”,微博上的每個人都是獨特認知的個體,都有平等的話語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體的話語權在微時代不再具有絕對優勢。在微博中存在一種“意見領袖”的現象:他們作為少數的個體存在,但在群體中因為聽眾群的龐大而顯得群體影響力極強,通過粉絲的關注和轉載,他們有關言論可以對網絡局部抑或網絡整體的傳播格局產生迅速而巨大的影響。增強微博中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影響力和教育功能,必須注意發揮“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微博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話語權被“意見領袖”所取代,而微博中的“意見領袖”又可以是微博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以自己的話語魅力成為微博中的“思想導師”。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以說教灌輸為主要教育方式,不善于利用微博等新媒體開展工作,雖然對于利用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已經具備,但是尚未找到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微博的具體方式和路徑,更沒有足夠的媒介素養讓自己成為微時代的“意見領袖”。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集體功能障礙的窘境。相比較而言,反而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大學生在微博中成為話語權的主導。
(二)微博內容的生活原創性和信息碎片化特性,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勢受到沖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有意識地選擇“合適”具體特定內容的教材對大學生進行集中、持續的高強度教育,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和闡釋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對大學生進行集中高強度系統化的理論灌輸,這種以宏大敘事性的理論構建為目標的教育內容體系忽視了體驗和發現受教育對象的內心世界和生活世界。面對微博的信息傳播面廣和信息傳播迅捷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具有的宣傳、教育、解釋的優先權已經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工作者應該以什么樣的教育內容來占領微博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成為難題。微博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行發表,同時每個人都可以閱讀、評論別人的內容。微博實現了網絡時代的平等和共享精神,每個人都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在微博上及時觀點,情緒、感覺和立場。原創新的思想內容以爆炸的方式生產出來、傳播出去。微時代這種原創性、生活化的敘事模式,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了挑戰。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的《2011中國微博年度報告》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有表達情感(74.3%)、記錄成長和生活(59%)、與別人分享信息(55.7%)、了解朋友動態(41.6%)。微博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媒體”,原創性的內容,以其即時性、現場感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造成沖擊,在微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處于信息劣勢,喪失了教育主體的內容優勢。微博信息制造的便捷性和微寫作的語言表達方式,恰恰符合了“90后”一代的寫作習慣和表達方式,大學生每時每刻的生活狀態、生活感悟,都可以通過微博來滿足。同時,微博具有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以及無監管狀態,導致情緒化、不負責任的言論增多,虛假信息、網絡謾罵、頹廢思想通過微博正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如何清除這些消極內容給大學生思想帶來的影響也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
(三)微博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形成的廣場效應,對以理論灌輸式單線教育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微博上不同價值觀、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個體,以文字、圖片、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在即時信息交換傳遞中,引發共振和向心聚集的廣場效應。微博在互動模式上,通過圍觀形成民意聚集,各種信息、情緒、立場、價值觀匯聚交鋒,無數次的轉發和評論形成輿情狂潮。微博等新媒體的風行,正逐漸暴露出大學生不愿意局限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束縛,更不愿意僅僅以聽眾身份接收思想灌輸,他們需要一種注重互動、注重體驗的教育方式。利用“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改變其傳統教育方法,因為在微博中被“跟隨”并最終成為社區領袖的先決條件是:他與“跟隨”者的交往方式必須是互動、開放的。因此,在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內容、互動方式等方面必須進行與時俱進的革新,讓教育內容、教育形式貼近微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應對時代的挑戰。要想利用微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微博的方法規則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這樣一來,傳統的灌輸式的方法在微博的世界中只得淡出,其主導地位被新方法、新話語所取代。
二、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與創新
微博的興起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模式,教育工作者應該重新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理念、內容和方式,在反思和創新中實現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地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尊重微時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提升,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才能使微博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一)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原則,增強大學生主體意識微博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任其自由馳騁的個性化話語空間,大學生可以在微博中隨時自己的生活感悟、交流自己的思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能夠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探索世界、發現新知和發展自我,更要保護大學生原創性的話語方式,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微博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摒棄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主導的說教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平等對話、交互敘事的方式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功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則指引下,實現大學生自我人格的完美發展,實現知行統一。在微博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博中不能簡單的成為參與者,更不能是傳統式的說教者,而必須是與大學生貼近的朋友,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主導者,是微博中的“意見領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學生信服的思想導師,以自己的言行和影響力吸引學生的關注和青睞,征服學生,在微博中成為“意見領袖”,從而將正確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傳達給大學生。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掌握和了解微博的傳播特性,積極主動進入微博中,利用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發揮微博原創新的內容優勢,關注大學生的生活軌跡和心路歷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微博的敘事性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生活化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走進大學生的生活,以生活化的視野探究、發掘大學生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內容。大學生利用微博的主要作用是表達自我情緒、記錄心靈路程、發表自我觀點,這種日漸成為生活方式的微博,是大學生認識世界、探索新知的重要窗口,是他們與世界進行心靈能量交流的重要渠道。要想利用微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使用微博的方法規則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并且在微博中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開展敘事教育,以榜樣、事例等新鮮活潑的方式獲得學生的認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發揮微博的優勢,在微博中,在大學生源于生活的只言片語之中,深入了解和認識微時代的最真實的大學生。大學生的思想成長源于他們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教育實效性,必須走進大學生思想的源頭———生活,才能對他們進行思想和價值觀的引導。在微博中大學生接收信息的選擇性增強,各種信息、情緒、立場、價值觀匯聚交鋒,無數次的轉發和評論形成輿情狂潮。在微博中必須利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進行積極主動的網絡思想引導,在鼓勵學生記錄生活點滴、暢談自我觀點的同時,加強校園輿情的監控和引導,加強微時代大學生網絡文明道德建設,營造出積極健康、文明安全的微博環境。
(三)利用微博自媒體的交互性優勢,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激勵,積極開展朋輩輔導通過培養大學生當中的骨干分子成為微博“意見領袖”的方式,將傳統高校黨團組織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向微博中轉移,利用優秀大學生骨干的作用在微博中開展朋輩輔導,以大學生自己的語言形成凝聚力,更好的在大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積極發掘校內資源,為一些道德修養高、學術水平高的專家學者,社會貢獻大、社會形象好的校友,以及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在學生中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學生領袖建立微博,引導大學生多關注學術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學,立足校園、放眼社會,既增強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探索以學生社團為基礎建立微博的實踐,因為社團成員具有共同的愛好,因此話題的設置和討論相對容易,并容易激起學生共鳴,形成良好的互動。
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型傳媒不僅僅是傳播工具,也在發揮著塑造思想和建構觀念的政治功能。微博的興起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視角、新理念和新方式,促使高校充分利用機遇,全面開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
- 上一篇:高校思政教育領域勵志教育
- 下一篇:談論新聞寫作發展趨向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