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校學生管理模式

時間:2022-06-30 03:04:21

導語:藝校學生管理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校學生管理模式

一、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

1、個性鮮明,感情細膩,但相應就顯得組織紀律性較差藝術院校的學生長期接受專業的藝術教育和熏陶,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主觀性就特別強,這一方面說明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且敢于表達,是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表現,但與此同時這樣處理事情和與人交往過程中就會出現較多的問題。這是因為藝術教育很大程度上強調的是感性思考,而理性思考則相對缺乏,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下,既有可能導致學生片面的追求名利、過于現實,也有可能導致學生過于愛好標新立異和激進,以先行者和開拓者自居,不可否認,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作為學生應具備的品質和思想,但從生存和發展的角度看,則更多的是障礙,因為學生在這樣一種思想狀態下,組織紀律性較差,既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一個常規的集體中去,也很難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

2、思維活躍,創造力強,但相應就顯得集體觀念淡薄活躍的思考能力和較強的創造能力是藝術院校在培養學生時的重要目標,因為這樣一種培養才能夠真正的建立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能力,但這同時還是一個度的把握和各種利害關系之間平衡的關系。學生在長期的專業培養下,既養成了個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獨立創作的能力,但同時也養成了獨來獨往的習慣,集體觀念極為淡薄,有的甚至還會有一定程度的敵對情緒,這樣一種情緒的控制下,學生就很難正確的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缺乏大局意識。

3、專業特點強,藝術情結濃厚,但抗逆能力差藝術院校學生的專業特點在個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上表現的非常明顯,一方面是強調行為的放蕩不羈,另一方面則強調性格的特立獨行。他們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很大程度上存在浪漫情結,在現實中就顯得思考問題過于簡單、好惡過于分明以及對于外界的刺激和傷害過于敏感,在現實的生活中就很容易受到影響甚至是傷害。除此之外,藝術院校的學生因為專業的原因,參加演出和社會實踐的機會比較多,這樣一種風光無限的經歷加之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使得很多學生很難從這樣一種角色中走出來,一旦在之后的生活中遭受太大的落差,心理上就會很難接受,這樣一種情緒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甚至可以認為是危險的。最后一方面就是藝術院校學生的個性較為極端,這是一種整體性的表現,也就是說,有的學生特別的開朗,有的學生特別沉默,很少有中間常規性格的,這樣的極端性格不僅僅是對學生將來的處世和生活會造成障礙,甚至是在學校內部時,這樣兩種極端性格的碰撞也是很容易出現較大的問題。

4、文化基礎薄弱藝術專業學生普遍性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這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國家招考政策上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是學生自身意識上的問題。藝術院校的學生因為在專業課上較強的優越感,往往就會忽略理論學習,這樣的結果就是藝術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在知識面上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思考問題自然也就缺乏必要的深度,思辨性也不強。

二、藝術院校學生管理的兩個原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藝術院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上目前強調的是人治,但是這樣一種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著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很難對學生起到有效的約束作用,而藝術院校本身又有散漫、情緒不穩定等特點,以此很有必要針對于這樣一些特點提出有效的溝通、交流和管理方式。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考慮到藝術院校學生自身的特殊性,我們提出以下兩個基本的原則:

1、管理制度要嚴格對于藝術院校學生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管理制度的嚴格,這是因為藝術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于某些具有不確定性和隨意性的制度和管理都會存有不服氣或者是僥幸心理。因此針對于藝術生的管理制度就要在人人平等和對事不對人上做好工作,讓制度能夠真正的做到服人、公平、公正,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管理制度制定和操作上的簡便易行。

2、管理制度強調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這一點實際上強調的是一個“愛”字,藝術生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一定程度上“服軟不服硬”,何況管理制度畢竟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因此在對藝術生進行管理時還不能忽略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的思想和感情交流,這一點無論是從思想政治的高度、管理的高度還是藝術教育的高度來講都是很有必要的。從本質上來說,這樣一種管理原則和嚴格的制度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人性化的交流和管理能夠消除制度上的冷漠和嚴格,以此來避免師生之間不良事故的發生。

三、藝術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的建立與探析

1、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自我管理的實現對于高校管理水平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是成功管理模式的體現,這是因為學生參與到管理工作來是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藝術院校輔導員應該做的就是衡量和平衡好學生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之間的關系。不能僅僅只是把學生當做一個被管理的受體,這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很容易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而要讓管理者轉變思想,放下自己的架子,讓學生參與到其中來,這樣學生的角色就在一定的程度上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對于學生而言,既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機會、更重要的是一種肯定和認可,這對于學生集體意識和責任感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2、兼顧學校的統一要求和學生的個性發展上文中我們已經明確的對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和分析,也就是說,這樣一種鮮明而特殊的性格,既有好的一面,從管理的角度上講也有不好的一面,而這也正是藝術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們提出,對于藝術院校學生的管理,顯然是不能忽視學校的統一管理,除此之外,還要兼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實際上,藝術院校教育和管理的本質就是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素質,但我們需要明確認識到的一點就是這樣一種個性化的素質是要能夠融入到大眾和社會中去的,畢竟社會是學生最終的歸屬,沒有人是脫離了社會以外而生活的,在管理中把握好這一點才能夠做到個性和統一之間的有效平衡。

3、加強心理輔導工作在對藝術學院的學生進行管理時,另外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好心理輔導體系,這在藝術院校的學生管理中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同時也是藝術院校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有效手段。近些年來,高校的擴招使得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人數不斷的增加,自然而然的導致了藝術類學生就業上的困難,而藝術類學生本身所承擔的學費和培養費較高,投入的成本較大,這樣一種高的成本和低的回報之間的現實落差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而言也是很難接受的,這種情況就很容易造成藝術院校學生抑郁、焦慮等偏激心理狀態的產生。而藝術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處心理輔導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這一狀況。

4、開展多途徑教學多途徑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專業以外的文化素質,在提高學生思想內涵和思辨能力的基礎上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一點的實現就需要學校在安排教學課程的時候安排一些史論的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思想內涵的理論修養。除此之外,還可以邀請一些藝術大師和文化界的名人來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讓藝術家們以其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素質來感染學生們的情緒和思想。最后還可以通過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來彌補其文化素質上的缺陷,在實踐和參與中內化,這些都能夠為藝術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起到較好的作用。

藝術院校的學生在思想和性格上較為特殊,一般來說,都比較極端,且自我的意識都比較強,這樣一種狀況無疑是不利于藝術院校的管理工作的,這樣一種狀況下,就需要我們針對于藝術生自身的特點,針對性的提出解決的方案,本文正是出于這樣一種目的,在較為詳盡的描述藝術生特點和情況下,進一步給出了藝術院校的學生管理模式,希望對相關管理方面的人員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