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設計課程系統構建

時間:2022-07-02 09:16:21

導語:陶瓷藝術設計課程系統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陶瓷藝術設計課程系統構建

高職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與區域陶瓷產業關系更加密切,其課程體系的構建,不僅要考慮科學與人文教育的交叉,還要考慮滿足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企業崗位職責需要、學校以及個人的發展需求,這就要求以全面的、發展的觀點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在30年的辦學過程中,努力打造支撐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的拳頭專業,為陶瓷行業培養、培訓了大量應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成為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人才搖籃。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探索實踐“產學一體、內外交融”的人才模式,以人才需求調研為基礎,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1依據與原則

1.1依據

根據陶瓷藝術設計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內容,深入進行企業崗位調研,與企業專家一起,深入進行企業崗位調研,認真分析課程體系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企業專家共同繼續深化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教學為典型表現形式的課程改革,構建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突出崗位針對性和技術應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強陶瓷裝飾相關課程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類課程的設置。樹立國際視野,開拓創新思想,將前沿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并融入課程體系當中,形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體系。

1.2原則

1)差異性與適應性原則。美國弗蘭克•H•T•羅德斯在《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一書中所說:“沒有任何一所大學的課程體系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構建陶瓷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時就要考慮區域行業特征與其它陶瓷產區的不同,將這些差異性在課程體系中體現出來,并構建適應區域、學校、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2)實踐性與拓展性原則。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而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目標指向更不只是學習系統的理論和專業知識,更強調專業領域的實踐應用性。但是,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因延續與承載歷史和文化更多,與繪畫、化學、機械等學科交叉更多,融合古今中外的設計思想與理念更多,因此,必然要求其課程體系構建的拓展性更強。

3)反思性與發展性原則。反思也是批判性回顧,任何課程體系的構建都不可能脫離歷史。相反,它是從歷史的課程體系中延伸、發展、改革出來的。正是由于不斷地發展和改革,才使得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因此,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在反思既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繼承、改革、甚至重構。

2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

2.1課程體系構建的層面

課程架構是課程體系構建的首要問題,而課程設置是課程體系的第二層面,課程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則屬于第三層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既需要根據人才素質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結構來構建,也需要據此來選擇適應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與內容,從而形成結構合理、體系優化和內容現代的基于職業教育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

2.2我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架構

我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架構分為通識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專業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選修課程五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與定位,具體執行中要理清三個關系:一是,基礎與專業的關系。這里的基礎包括通視文化知識、陶瓷基礎理論知識及陶瓷基礎技術三個層次,它們在承擔為專業服務的同時,還支撐著學生綜合素質、個性發展和增強學生自我適應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二是,一般專業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關系。一般專業課程是學生專業能力發展過程中的組成和過度,對專業核心課程起到輔助和推進作用,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生職業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環節,在進行專業教學的時候,不能因為核心課程的重要而忽略一般專業課程。核心課程一般在3~6門,但這些課程對學生最終的職業選擇也并非同等重要。三是,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在開設規定數量的必修課同時,也需要安排相適應的選修課程(包括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為不同個性特長、發展方向與發展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從而使其潛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2.3課程設置

通識類課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大學語文》《英語》《應用文寫作》《體育與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指導》等。將專業核心課程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組建成造型基礎、色彩基礎、裝飾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構成、國畫裝飾技法訓練、圖案設計、圖像處理、設計概論等。根據職業崗位和專業技術要求,結合企業調研,本專業設置10門專業課程,將職業素養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全面的職業素養教育為核心與素質拓展為輔助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創新性設計能力,滿足學生在專業發展方向上的多元選擇。分別為:⑴《中國陶瓷》,主要講授中國古代宋元明清制瓷的輝煌歷史,重點介紹各類窯口以及景德鎮瓷器的發展演變過程。⑵《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主要講授日用陶瓷的分類及特點、日用陶瓷造型設計圖紙的繪制方法及設計中的若干問題。⑶《計算機輔助陶瓷設計photoshop》,主要講授該軟件在陶瓷裝飾設計中的應用技巧及圖像圖像處理技術。⑷《陶瓷產品裝飾設計與制作》,主要講授現代陶瓷產品的裝飾方法和特殊技巧、古典圖式的再運用學習、各類油料性及顏料的配制以及燒制的技巧。⑸《釉上彩繪畫》,主要講授傳統新、粉彩的繪畫與技巧,古典繪畫的學習,各類油料性及顏料的配制以及燒制的技巧。⑹《計算機輔助陶瓷設計Illustrator》,講授利用該矢量軟件徒手繪制輕工類產品的矢量紋樣及圖案等,運用在陶瓷花紙設計中,同時講授企業標志創意,高級排版,海報制作技巧實例及各種印刷品制作技巧。⑺《計算機輔助陶瓷設計CAD》,主要講授CAD基本繪圖與編輯命令,利用該軟件將設計草圖做成工作圖(三視圖)的方法程序。⑻《計算機輔助陶瓷設計3Dsmax》,主要講授陶瓷造型的三維建模、車削、渲染、材質賦予、貼圖使用和燈光創建以及動畫的基本制作。⑼《陶瓷工藝》,主要使學生明確陶瓷與藝術、工藝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掌握陶瓷在設備、制作工具、泥料、色料、坯體的干燥與收縮、作品的燒制方面的基本知識,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制作陶瓷之前對陶瓷工藝流程有一個整體認知。⑽《現代陶藝》,主要講授公共現、當代陶瓷藝術在環境設施中的本土化形成與發展,東西方公共現、當代陶瓷藝術環境設施的差異以及類型與特征。根據本專業對職業能力的要求,經過企業專業論證,結合畢業生追蹤調查,將《陶瓷產品裝飾設計與制作》《釉上彩繪畫》《現代陶藝》《計算機輔助設計Illustrator》《計算機輔助陶瓷設計3Dsmax》等5門專業課程定位核心課程。在以企業需要為核心的基礎上,向滿足學生專長培養、個人職業發展和興趣愛好的方向上傾斜,使本專業的教育教學更加人性化。開設心理健康、中華傳統文化、美學欣賞等相關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重視心理素質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中國傳統藝術修養教育,達到提升學生抵抗風險壓力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發展方向和道德準則,使學生具備發展的可持續性。

2.4理實一體的項目化課程內容

陶瓷藝術設計課程項目化的核心任務是要在設計基礎知識、陶瓷工藝基本知識與陶瓷產品設計任務之間建立聯系,以陶瓷設計與生產情境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內容。強調引導本專業學生在完成典型產品設計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按照典型產品的生產要求形成一門綜合的項目課程。典型產品選取既要充分考慮其典型性,達到讓學生觸類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慮唐山地區陶瓷產品的生產與需求現狀。如在《陶瓷產品裝飾設計與制作》課程中,將課程內容分解為復制花鳥裝飾瓷盤,釉下瓷瓶裝飾,咖啡具(花紙)裝飾設計等幾個項目進行,在這些具體項目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師生把操作經驗、操作訣竅都融入進去。在每一個具體項目中,務必讓學生認真觀察把握各個項目實施的細小環節,因為在陶瓷工藝領域,細節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職業能力的形成。在內容組織方面,打破傳統陶瓷造型與裝飾等的思維模式,圍繞職業能力的實現,以滿足理解工作過程為基本原則,將課程中有關的理論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律分配滲透各項目中。要求每個項目的設置不宜過大,比如在進行《日用陶瓷造型》,先以“單一日用瓷器皿的設計及注漿成型”為項目著手,避免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太多,導致教學組織困難。同時我們注意到每個項目應該有其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并將最核心的專業技能,比如陶瓷釉上彩裝飾技法在不同的項目中多次出現,用以提升并鞏固職業能力。

3課程實施

3.1體現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依托唐山地區陶瓷產業優勢,緊密圍繞校企合作內涵,逐步深化“產學一體、內外交融”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產業升級需要以及行業企業對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的用人需求,以培養適于行業企業需求的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充分發揮內實習工廠、校外引進企業和校外合作企業的資源優勢,在與校內外企業深度融合、緊密合作的基礎上,開展生產性與綜合性學習項目相結合的專業實踐教學。在踐行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優化課程體系,使之符合現代產業體系對人才規格的要求。

3.2“1+1+0.5+0.5”的實施要點

在實施大類招生的前提下,我們將本專業分成四個學習階段,對應三個學年六個學期,形成“1+1+0.5+0.5”的教學實施模式。其中,第一個“1”代表第一年的大類基礎課學習,實踐課為走崗認識實習;第二個“1”代表專業基礎課階段,本階段安排陶瓷專業基礎課程,及少部分專業課程,實踐課對應貼崗實習;兩個“0.5”分別對應第5學期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第6學期的綜合實踐學習,實踐課對應頂崗實習。第一、第二兩個學期,為走崗實習階段。學生在主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和大類專業基礎課程的同時,還要在校內專業實習工廠熟悉生產環境,實行校內集中授課與走崗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學習。入學教育及專業基礎課程學習期間,由專任教師帶領,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教學,認識車間設備;認識原料、成型、注漿、磨具、裝飾、燒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藝及管理;了解陶瓷工藝流程,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為專業學習奠定基礎。其中,公共基礎課程根據專業需要以必需、夠用為度,主要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大學語文》《英語》《應用文寫作》等。大類專業基礎課程根據專業核心課程所共同需要的基礎知識技能而設定,開設《設計概論》《設計色彩》《圖案設計》《國畫裝飾技法訓練》《圖像處理》等課程。努力探索陶瓷藝術設計教學基于大類招生情況下的專業基礎課教學側重及教學方法,發揮專業工作室融興趣培養、知識傳授、項目開發、專業實踐于一體的獨特作用,為學生基礎技能培養創設靈活性、開放性的良好條件。開設藝術鑒賞、傳統文化、創新實踐相等關選修課程,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學者開展專業學術講座,拓寬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度。

加強心理輔導并貫穿至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過程,著力打造學生作為“社會人”“職業人”“創業人”的基本素質。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根據實際工作任務分析,將原來學科體系的相關知識進行重構,從簡單到復雜,形成項目化專業課程,開展貼崗實習。第三學期開設《中國陶瓷》《釉上彩繪畫》《計算機輔助設計Illustrator》《計算機輔助設計Photoshop》等專業課程,以認識陶瓷造型及裝飾、造型設計制作、陶瓷工藝流程為目標,使學生能夠了解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的美學特征及發展概略,手繪陶瓷造型創意,并能利用造型計技能以及相關的陶瓷工藝知識,進行創意表達。第四學期開設的《計算機輔助陶瓷設計CAD》《日用陶瓷造型設計》《陶瓷工藝學》《陶瓷模具制作》《雕塑》,主要以陶瓷造型設計以及電腦輔助造型設計為專業教學方向,融設計理念、設計技術、陶瓷工藝于一體的專業課程,逐步形成設計制作能力、表現能力和拓展能力。同時,開設專業和專業相關的拓展課程,開拓學生視野,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創作條件。充分利用實習工廠陶瓷藝術大師的帶動作用,開辟第二課堂,組成職業小組如:模具制作小組、裝飾繪畫小組、燒成小組等,彌補課堂教學及計算機操作教學的不足。采取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現場授課的形式,學生進行貼崗實踐,針對《日用陶瓷造型設計》《陶瓷工藝學》《陶瓷模具制作》《雕塑》等課程,培養學生通用專業技能。把校內實習工廠美術瓷廠與學校合作企業金方圓公司的實際生產項目引入課堂,在實訓藝術大師的指導下,由有企業實踐經驗的專任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負責授課,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訓的同時完成貼崗實習項目內容。貼崗實習項目包括:藝術瓷釉上彩繪裝飾、日用瓷花紙設計、日用瓷造型設計、日用瓷貼花工藝、骨質瓷注漿成型及翻模工藝等。第五學期,發揮國家級精品課程《陶瓷產品裝飾設計與制作》的帶動引領作用,結合專業核心課程《計算機輔助陶瓷設計3Dsmax》,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適當加強本專業陶瓷裝飾實訓設計的課程比例,在實訓環節聘請美術瓷廠陶瓷藝術大師、金方圓公司設計師任教,將《陶瓷裝飾工》職業資格考核內容與課程內容相融匯,在項目課程的工作任務中體現專業知識技能,學生在藝術瓷產品繪制過程中強化實踐能力培養。鼓勵學生選實踐類選修課程,加大網絡課程建設力度,使學生能夠通過現代網絡技術進行靈活學習,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并逐步加大實踐教學力度,讓學生逐步朝著崗位人靠近。緊扣當前人們對高標準居住環境以及高層次生活質量的需求,開設傾向性專業核心課程。把《現代陶藝》課程輻射的藝術瓷設計與室內陳設裝飾設計結合起來,拓展至陶瓷壁畫設計、公共展示設計。按照典型工作任務,利用金方圓骨質瓷有限公司注漿車間、亞洲時代陶瓷有限公司產品設計室和專業實習工廠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

由校內專任教師、校外兼職教師和校內陶瓷藝術大師、設計師負責授課,結合生產性的工作任務開展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初步具備與崗位對接的能力。頂崗實習項目包括:繪制花鳥裝飾瓷盤;陶瓷裝飾產品設計、試制和開發;釉上彩瓷瓶裝飾;咖啡具(花紙)裝飾設計;現代陶藝設計制作等。第六學期,學生可以在校內實習工廠、校內引進企業、國內陶瓷產區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推薦部分畢業生到長期合作的金方圓、亞洲時代、凱樂金花紙廠、隆達骨質瓷有限公司等陶瓷企業的陶瓷造型、藝術瓷繪制、花紙制版設計等工作崗位進行頂崗實習,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采用學做合一的方式,結合實際工作開展畢業實踐,完成畢業設計。以企業產品質量標準、崗位表現等綜合考核實習成績。期間,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資源庫的作用,開發網絡互動平臺,學生可以在頂崗實習崗位全天侯的進行知識的汲取和鞏固,實現學習的數字化、快捷化、經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