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族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實效性的思考
時間:2022-01-18 08:50:19
導語:非民族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實效性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受歷史文化傳統、宗教習俗等文化多樣性環境下的諸多因素影響,內地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思想意識、心理特征等方面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在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針對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內地普通高校應探索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設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平臺,加強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引導;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樹立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關注個人情況,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專設少數民族大學生輔導員崗位,注重心理健康輔導。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分析
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文化認同。當下的中國社會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轉型,隨著我國普通高校中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的增多,普通高校生源的民族結構日趨多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思想觀念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不同民族的交流和碰撞也更加頻繁。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是改進教育管理中的舊觀念、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規律的新途徑,將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創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礎。
1.深受多元民族文化影響,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學習,由于受到傳統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家庭教育等熏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意識。當來到內地普通高校學習或工作,身處以漢文化為主流文化的環境中,“不由自主”地對于自身的民族身份認同會更加強烈。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都保留著自己獨有的民族意識、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習慣,并希望能得到他人特別是漢族師生的理解與尊重。筆者在陜西某高校進行的300份調查問卷中發現,各少數民族學生“能夠強烈認同自己民族”的有232人,約占調查學生總數的77.3%;在“本民族風俗、習俗的保持”問題上,有254人選擇了“保持不變”,約占總人數的85%;有56.7%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為本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比較強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意識。多元并存并非和諧共處,在內地普通高校多民族學生混合居住、生活中,一旦有敏感的語言或行為刺激到少數民族學生,很容易發生因民族文化差異、多元文化碰撞而產生的沖突或矛盾,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群體事件。
2.自尊感強,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自卑和自尊情緒“交相輝映”。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自我意識和自尊心都較強。但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來自經濟文化欠發達的農村、牧區,其經濟條件和教育條件與內地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據陜西某高校的調查,45.57%的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生活較拮據。家庭經濟較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長期生活在較為封閉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加復雜、多樣,尤其是進入內地普通高校后,對生活上與其他同學的“大相徑庭”的現實反差,短時間內較難適應。由于對所處困境不能正確對待,多存在悲觀失望、畏縮不前、性格孤僻等問題,逐漸產生了自尊與自卑情緒的矛盾交織。筆者在與陜西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交談中發現,有的少數民族貧困生往往不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自我封閉,喜歡獨來獨往,少言寡語,行為活動“與眾不同”。再加上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飲食、氣候等方面的不適應,進一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參與學生活動的積極性。
3.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壓力總體偏大。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內地普通高校教學中,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是特別熟悉漢族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對帶有明顯漢族文化特征的社會科學教材以及教學模式缺乏基本的感性認識基礎,他們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內容,不能與其頭腦中形成的社會背景和社會認知產生共鳴。再加上由于他們進入大學前生活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其思維方式的獨特性,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理解課程、吸收知識的難度,學習方面普遍存在困難。調查了解到,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有83.5%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曾出現1門或1門以上的掛科現象,遠遠高于普通漢族學生的掛科率。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能力較欠缺,致使有些少數民族學生產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現厭學情緒等。
4.適應性較弱,交流主動性不高,熱衷于內部“小團體”。受到原生環境和本民族文化的長期潛移默化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語言表達、行為舉止、飲食習慣等方面體現出較明顯的本民族特色,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生活習俗。加之部分學生來自相同地域,有共同的民族習慣、宗教信仰等,他們也很容易走到一起,這直接導致他們與其他同學交流減少,阻礙了他們融入到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集體生活中。據調查了解,在內地普通高校,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以“老鄉會”“民族文化社”等平臺形成了各種非正式“小團體”。他們根據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小團體”,大部分漢族學生缺乏對他們民族文化的了解,很難融入到他們的“團體”圈子中。致使雙方接觸甚少,互不了解,交流較困難,容易產生誤會與矛盾。這種緣于文化差異導致的現象,極大壓抑和縮小了少數民族學生豪放、粗獷、“能歌善舞”的個性特點和自我發展空間。
二、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理念,創新教育管理模式
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并且是以民族為載體依附于一定的國家之中。“一個沒有傳統的民族難以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恰如一個嬰兒如果沒有母親乳汁的哺育而難以成長一樣,一個沒有文化歸屬感的民族也難以成為具有文化身份識別的民族。”[1]因此,在國家治理轉型時代,根據當前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以及教育管理的內在規律性,應轉變教育理念,積極探索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現各民族學生共同進步、健康發展、全面成才。
1.建設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平臺,加強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引導。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意識,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中心主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對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要堅持構建以維護國家統一為核心,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為主旋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本內容,以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和現實為依托的“四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具體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文化的差異性等諸多因素,開設宗教倫理、民族政策、民族理論等方面的選修課,深入開展多樣形式的民族政策教育。與此同時,高校還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節,通過課堂實踐、校園實踐以及社會實踐等形式多樣的實踐環節,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培養、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弘揚民族意識中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秀傳統,確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在學生個體文化世界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此外,高校還要融合多種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文本資源、音像資源、社會資源以及現代傳媒,通過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及書報雜志等宣傳媒介,讓更多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刻領悟“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重要思想,實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從民族認同,走向國家認同的教育目的。
2.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樹立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民族關系的協調發展關系到各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社會和政治穩定以及國家安全等重大政治問題。我國幅員廣闊,地域之間文化差異很大,少數民族有著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因此,在大眾化教育的今天,學校應當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積極傳播民族平等觀念,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為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一種跨文化適應的教育機制和氛圍,切實做好“尊重差別”與所有學生固有平等相結合,使來自不同民族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斷調整自我,以適應新的環境。在一個非民族院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必須始終堅持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為主體,圍繞“尊重民族風俗、民族平等、提倡人文關懷”為前提,把握好教育管理的“三貼近”原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營造校園和諧人文氛圍,有效實現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契合,這是非民族院校管理者承擔民族學生培養責任時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3.關注個人情況,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圍繞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情感凝聚,實施情感援助,努力幫助解決他們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所存在的與他人交際、心理健康以及學習等方面的實際困惑。要經常深入到少數民族大學生所在的班級、寢室,與他們談心、討論,了解他們在校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教育者學會運用多種策略和方式來幫助學生將內在的情感品質轉化為外顯行為,使大家在一個互動的環境中去體驗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開放的民族心態,尊重各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宗教信仰,增進認同與友誼,力求實現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教育目的。
4.專設少數民族大學生輔導員崗位,注重心理健康輔導。建立一支優秀的學生管理工作隊伍是做好工作的重要組織保證。就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工作而言,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習慣、信仰風俗等各個方面的差異性,亟需構建和加強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輔導員崗位,建立起一支政治素養高、業務精、心理素質過硬的輔導員隊伍。通過搭建心理健康輔導平臺,及時發現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與疏導活動,幫助他們克服在自我約束、社會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保守、封閉等不足,對他們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困境給出良好的建議。通過“個別咨詢”“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等方式增強其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最終形成包容、開放的健康心態,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同時,加強內地各普通高校之間以及普通高校與民族高校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的經驗交流,促進普通高校民族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總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多元文化時代,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的密切接觸已“不可避免”,大學生文化選擇的自主性、易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進一步按照黨的民族政策的要求,從戰略高度出發,基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們能較快地適應內地普通高校的文化環境,并最終形成健康、包容、開放的文化心態,把他們培養成國家所希望的新世紀少數民族創新型人才,使他們能夠切實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2.
作者:周玉琴 單位: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