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法

時間:2022-10-10 09:38:46

導語:探析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法

摘要:思想教育法是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具有長期性、內生性、廣泛性等特點。教育管理工作中運用思想教育法應遵循實效性和針對性相統一、創新和借鑒相統一以及批評教育與有效表揚相統一等原則。實踐中,思想教育法還需要處理好思想工作與業務工作、說服教育與行政措施、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堅持原則與講究策略以及知行統一與以身作則等關系。

關鍵詞: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教育法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思想之于人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他和一根木頭、一塊石頭、一只動物則難有本質的區別,思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要素,從思想的高度做人的教育工作更適合于人的內在需要。把思想教育法運用于滲透著倫理價值內涵的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則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價值的趨同性。因此,探討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法具有積極意義。

一、思想教育法的基本內涵

良好的思想教育對人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魯潔教授所言:“思想教育可以使人超越‘自我’的局限,得以從更為廣闊的時空范圍去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它又能使人超越今天的現實,對社會作出‘超前’反映。它還能使人從直接的物質利益中得到升華,充分感受精神世界的迷人色彩。”積極利用思想教育對人的成長發摘要思想教育法是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具有長期性、內生性、廣泛性等特點。教育管理工作中運用思想教育法應遵循實效性和針對性相統一、創新和借鑒相統一以及批評教育與有效表揚相統一等原則。實踐中,思想教育法還需要處理好思想工作與業務工作、說服教育與行政措施、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堅持原則與講究策略以及知行統一與以身作則等關系。

二、思想教育法的基本原則

教育管理過程中實施思想教育法,需要根據不同的教育管理對象、不同的教育管理目標要求及不同的教育發展環境情況進行合理選擇和運用。思想教育法的運用應遵循實效性與針對性相統一、創新與借鑒相統一及批評教育與有效表揚相統一等原則。

(一)實效性與針對性相統一的原則

每一種方法的應用都需要關注實際效果,注重實效也是思想教育法的基本追求。當然,思想教育法的實效性是以教育的針對性為基礎的,實效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統一才能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法應從實際出發,對于不同的教育管理任務、不同的教育管理對象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充分關注教育管理的基本規律及個體發展的基本規律。一是要根據思想教育的內容選擇實施方法,實現內容與方法的一致。每一種教育內容的背后都會有相適應的方法,只有根據思想教育的不同內容選擇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二是要根據教育管理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實施方法。教育管理者所面對的管理對象是具有不同個性特征的鮮活生命個體,他們的年齡大小、性格特征、氣質類型、認知水平及家庭背景等都是有差異的,在施教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差異性,因材施教。三是要根據教育管理對象不同的思想問題選擇實施方法。思想問題是多元的,也是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環境中所呈現出的思想問題是不同的,這成為思想教育方法實施的困難所在,可能會很難把握管理對象所存在思想問題的真相與本質。這就需要真正地走進管理對象的內心世界,正確把握其思想問題的本質內涵,分析其思想問題產生的緣由,以便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二)創新與借鑒相統一的原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管理育人的工作,面對人的多樣化發展需求,教育管理者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在實踐創新中完成管理育人使命。由于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具有較強的示范性,其自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會極大地鼓舞下屬的創新與創造熱情。所以,思想教育法不是僵化地捧著經典講馬列,也不是形式化地拿著報紙說道理,而是要創造性地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新思想、新理論等時代特征,結合實際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等實踐特點,結合現代化發展中的新媒體、新手段等技術特質,不斷推陳出新、融會貫通,提升管理育人效果。我們知道,思想教育法的發展過程,也是隨著思想教育理論的不斷拓展與創新,思想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與創造,以及人們對思想教育法的批判與繼承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教育管理者要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借鑒思想教育法中的有效研究成果及可行的實踐智慧,在比較、借鑒的基礎上不斷開創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實現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突破。所以,教育管理者對思想教育法的運用則需要在借鑒的基礎上,不斷實現對自我的完善與超越,進一步豐富思想教育法的內涵,深化其實踐智慧,拓展其應用范圍。

(三)批評教育與有效表揚相統一的原則

表揚是一種進行正面引導的較為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有效的表揚有助于實現管理對象自信心的提升,使其更好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教育管理者要能夠在思想教育過程中積極借助有效表揚指導原則,真正認識和了解對象,善于發現其優點與長處,在批評教育中鞭策其發展,在表揚鼓勵中激勵其進步,實現批評教育與有效表揚的有機結合。比如,美國學者瓊斯把有效表揚與無效表揚進行了對比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顯然,有效的表揚更加凸顯管理對象的主體價值,更加注重表揚的及時性與具體化,更加關注管理對象自身的付出及成功的價值意義,是一種強調主體內在發展與內源歸因的表揚,具有創造性、內生性及激勵性,有利于實現管理對象的積極向上、努力拼搏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可見,有效的表揚是一種教育管理的藝術,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工作實踐中積極運用與堅持。

三、運用思想教育法需要處理好幾種關系

教育管理實踐中對于思想教育法的運用應切實關注思想教育法的價值內涵以及與其他相關要素的關系,從思想教育法的內在邏輯及價值追求出發,需處理好思想工作與業務工作、說服教育與行政措施、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堅持原則與講究策略以及知行統一與以身作則等關系。

(一)處理好思想工作與業務工作的關系

思想工作與業務工作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務虛與務實的關系,務虛與務實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都是教育管理者所應面對的。若只重視思想工作而不談業務工作,會使人產生工作脫離實際、虛無縹緲的感覺,既不利于營造同事之間相互團結與信任的和諧氛圍,也不利于團隊業務工作的價值引領與有效開展。反之,若只抓業務工作而忽視思想教育,可能導致教育組織缺乏共同的文化價值觀,缺乏積極的精神引領與鼓勵,致使組織內部沒有生機活力,難以調動個體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第一,思想工作與業務工作要有機結合,不能為了做思想工作而做思想工作,也不能忙于業務工作而忽視或放棄思想工作;第二,業務工作需要滲透思想內容,使工作過程與內容滲透著思想性、價值性與教育性,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與魅力,真正發揮思想的力量;第三,思想工作要能夠推動業務工作質量的提升,思想教育要與教育組織自身的特性相結合,要與教育組織的任務相聯系,要與組織中個體自身的主客觀因素相適應,這樣才可能更好地促進組織業務工作質量的提升和個人思想的升華。

(二)處理好說服教育和行政措施的關系

說服教育意味著教育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啟發誘導管理對象在正確的方向上和客觀的事實中理性地審視、分析和思考問題。第一,教育管理者在講道理時需要摸清管理對象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甚至情感上存在哪些問題,把工作做實、做細,有的放矢,觸及思想,打動靈魂;第二,講道理時也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現實教育管理問題進行理論分析,提出合理化的理論依據,講清理論對現實問題的指導意義,實現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的相互依托、相互浸入;第三,講道理時還要注意把以理服人與以情感人相結合,在情感交流中增進了解、理解與互信,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實現內心的認同與接納,達到轉變思想、改變行為的教育效果。正如盧梭所言:“應當使思想的語言通過他的心,這樣才能為他所了解。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

(三)處理好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的關系

人的積極性的提高既需要精神鼓勵,也需要物質鼓勵,不能只講精神、奉獻與付出,而缺乏必要的物質鼓勵與獎勵。正如鄧小平所言:“我們實行精神鼓勵為主、物質鼓勵為輔的方針。頒發獎牌、獎狀是精神鼓勵,是一種政治上的榮譽,這是必要的。但物質鼓勵也不能缺少。在這方面,我們過去行之有效的各種措施都要恢復。”他又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顯然,鄧小平已對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的辯證關系作了非常準確、務實、精辟的概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發展的今天,教育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管理對象講精神、講奉獻、講付出是必要的,但要想實現工作質量的不斷提升和對工作保持持續的“革命”動力,還必須要有相應的物質體現。可以說,精神鼓勵是隨時的、自然的,也是必須和必然的;而物質鼓勵則是具體的、關鍵的,也是必須和必要的。因此,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既要重視精神引領的價值,提升管理對象的文化精神品位,也要關注物質基礎的作用,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質量,實現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共同影響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圍。

(四)處理好堅持原則與講究策略的關系

思想教育工作有很強的原則性、方向性,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在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育管理工作過程中的思想教育提倡什么、支持什么、反對什么、排斥什么,應該是非分明、邊界清晰、毫不含糊。必須要體現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引領性,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旗幟鮮明地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旗幟。對于現實工作中的各種錯誤思想和不良現象,必須堅決地予以批評糾正。所以,堅持原則是必須的。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講原則的同時也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和策略性,有些原則是不是本身就具有思想性、教育性、適應性,是不是會被別人認可與接納,這需要從他人的角度考慮,需要體諒別人,不能完全苛求別人。可以在不違反原則及沒有曲解或誤解原則的情況下,靈活處理,變通做法,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因情而異,在基本原則中發展與堅持,在靈活策略中變通與升華,從而能夠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五)處理好知行統一與以身作則的關系

知行統一強調的是思想教育過程中系統的理論教育與實際鍛煉并重,提高人的思想認識與培養行為習慣相結合的行為。知,就是指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和評價。行,即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思想認識、情感、信念、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動。知和行是一個辨證的統一過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知是基礎,行是結果。對事物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才會產生堅定的信念、正義的情感、堅強的意志、高尚的行為。反過來,行為又可以強化并加深人們的思想的認識、情感的升華、信念的確立、意志的鍛煉。這無疑是教育管理者在思想教育中所需要的。同時,教育管理者也應注重以身作則,以身作則關注的是思想教育過程中的身體力行,注重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以自己的行動做標準和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教育人、影響人,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便于管理對象從先進典型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激發其工作斗志,增強其工作的內在動力,營造一種人人學先進、趕先進的濃厚氛圍。所以,教育管理工作中抓典型、樹標兵能夠起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教育功效。切忌工作過程中的眼高手低、華而不實、只說不做。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即是這個道理。無疑,思想教育法是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工作方法。教育管理者應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發揚民主、廣開言路,抱著理解人、尊重人、成就人的態度,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通過交流、溝通與對話,耐心地傾聽管理對象談情況、說問題、講理由、提意見,虛心接受合理化的意見建議,從而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營造和諧融洽的心理氛圍創造條件。同時,教育管理者也應創造機會,不斷增強管理對象的自覺性,由于管理對象的很多思想問題是其視野狹窄、了解情況不全面或思維方法不科學導致的。這就需要不斷拓寬其視野思路,突破其思維定式,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不斷增強其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使其自覺利用自身的積極因素,克服和抑制消極因素,進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走向自覺、自由與自為。

參考文獻:

[1]吳建國.思想教育不能弱化[J].中國農村教育,2016(11):16-18.

[2]VernonFJones,LouiseSJones.全面課堂管理:創建一個共同的班集體[M].方彤,羅曼丁,劉紅,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93.

[3]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76.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146.

作者:徐金海 袁聰 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