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3-11 08:31:06

導語: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問題及策略

[摘要]為了應對教學過程中的挑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職后培養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本文選取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問題為研究對象,針對現行培訓中存在的培訓方式過于單一、培訓內容未能滿足教師需求、培訓過程中缺乏交互問題分析、培訓后期缺乏繼續學習的支持系統等問題,嘗試性地從培訓部門、學校及教師自身提出了優化策略,以期為實踐中的教師培訓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培訓;教育技術能力;教育信息化

為了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標,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號),要求各中小學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2015年,為了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部辦公廳頒布《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迫切性

進入信息時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聯網的發展變革了人類世界的工業生產方式、交流溝通方式、學習教育方式。教育領域內,一方面,學生的信息素養、利用科學技術處理問題的能力成為個體為未來更好地適應職場工作和社會生活的必備技能,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中因此增加了關于信息素養的課程;另一方面,隨著科技進課堂的發展,教室內的多功能媒體逐漸增多,教師教學的輔助設備日益更新,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小學教師利用新興技術教學的能力增強。[1]為滿足學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了我國第一個有關教師專業能力要求的標準——《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下文簡稱《標準》)。2005年,教育部啟動《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下文簡稱《計劃》),該《計劃》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為宗旨,借此推進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為基礎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配合該《計劃》的執行,同年,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教學人員(初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下文簡稱《培訓大綱》),該大綱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建立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基本制度。然而實踐中,由于年齡、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對計算機、互聯網、投影儀等現代教育技術時,中小學教師因職前培養中未接受相應的現代技術教育,年齡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學教師并不具備相應的教育技術能力,青年教師雖然較老教師相比有更多的經驗,但仍未達到熟練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成為全國中小學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問題分析

國家自2005年啟動《計劃》以來,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已在全國22個省、市展開。經過全國各省市學者的調研,參訓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對于教學設計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調研之后,我們發現現行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培訓方式過于單一

根據調查發現,當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骨干培訓”與“全員培訓”。“骨干培訓”采取的是從各個學校抽調一批骨干教師到培訓單位參與集中式的“面對面”培訓,骨干教師回到工作崗位以后,“以點帶面”地對該教師所在學校的教師進行培訓;“全員培訓”即學校內所有的教師都參與培訓學習,以彌補“骨干培訓”的不足,此種培訓方式多借助于網絡培訓展開。目前各省市網絡培訓硬件建設已基本滿足教師的需求,網絡培訓已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展開。[4]無論是“骨干培訓”,還是“全員培訓”,都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訓”中,一方面,參與培訓的教師要脫產培訓,自身的教學任務受到干擾,長途奔波下的短時間的集中培訓效果遭到質疑;另一方面,參與培訓的教師因個體差異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學校后,培訓內容的二次轉述會部分折損,“以點帶面”培訓的有效性降低。“全員培訓”中,由于各地資源條件、學校硬件設施、學校管理方式、教師個體水平的差異,網絡培訓可能受到網絡速度的影響,培訓內容的更新、培訓內容的質量難以滿足不同水平教師的需求。

(二)培訓內容未能滿足教師需求

按照《培訓大綱》開發出來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教材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版本,已出版的兩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盤+網絡培訓平臺”的“三維立體化”的教材建設模式。然而,在教師實際操作中,由于互聯網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動速度的提高,計算機技術普及程度的擴大,固化的、統一的教材難以滿足教師不斷變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核心是學習應用某項技術,但是在網絡培訓中,這部分內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現,無技術指導難以滿足中小學教師參與培訓的需求,無法達到提高教師對教育技術與教學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訓過程中缺乏教學交互問題分析

網絡培訓中,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實現了遠距離的授課,節約了相應的資源,實現了規模化學習。但是,培訓過程中的教學交互問題成為難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中,一方面,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具備特定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的術語,如果教師不能將其理解透徹,將難以進行相應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存在著大量的、繁雜的技術操作步驟。在培訓過程中,部分學員認為培訓中導師對于專業問題的解釋太少;技術操作過程中,出現了缺乏技術細節指導而影響培訓質量的問題。即使設置了答疑環節,因人數眾多、問題參差不齊、時間限制等原因,無法有效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5]

(四)培訓后期缺乏繼續學習的支持系統

職后培養中,中小學教師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培訓后期缺乏繼續學習的支持措施和環境。面授培訓中,教師僅僅能在培訓期間接受專業人員的指導,短時間內,教師缺乏充足的反思與回饋時間,未能將學習內容完全內化,無法將自身的教學與培訓緊密結合起來。結束培訓之后,如果教師需要幫助與指導去完成后續的深入學習,則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員或技術、設備的支持。網絡培訓中,由于培訓網站中關于教師學習內容的評價及反饋的更新速度較慢,教師無法及時獲取自身學習效果的反饋。培訓結束后,則會出現信息資源網站、相關軟件無法繼續使用的問題。此外,由于中小學教師自身獲取資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師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難以克服的技術問題或專業問題,學校及教育部門無法及時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與專業指導。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統是導致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滯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優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導下,為了解決上文中提到的問題,筆者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嘗試性地提出了以下優化策略:首先,針對中小學教師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倡導相關培訓部門改革培訓模式;其次,從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視角出發,呼吁培訓部門及各教育區、學校完善支持系統;最后,建議教師個體樹立“反思型”教師的職業生涯目標,制訂個人的專業能力發展計劃。

(一)培訓部門改革培訓模式

“骨干培訓”與網絡培訓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優點與缺點,為了改善單一的培訓模式所存在的問題,當前,部分培訓部門開始嘗試新的培訓模式。1.“翻轉培訓”的課程培訓模式。該培訓模式以近年來新興的“翻轉課堂”理論為基礎,提出培訓前針對教師進行調研,根據教師在實踐中的需要確定培訓的主題,而后以特定的主題劃分培訓的內容,并將此培訓內容制作成固定時長的教學視頻,將其上傳到培訓網站。因此,參與培訓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找尋相關內容的學習,培訓部門在固定時間內安排專業教師在線為參與培訓的學員提供相關學習內容的解答。完成培訓后,配套進行在線能力測試,檢驗學員的學習效果,并給予反饋。[6]2.“混合式”學習的培訓模式。深圳市羅湖區根據該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現狀,嘗試了“混合式”學習的培訓模式。該培訓模式將網絡培訓和面授培訓結合起來,根據學員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按照主題劃分為進階的單元,學員根據自身的情況,操作控制條,完成培訓內容的自主學習。在面授培訓過程中,主講教師可針對學員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式講授,有針對性地解決學員的問題。[7]兩種培訓模式都實現了滿足不同能力培訓者的需求,避免傳統培訓模式一刀切所帶來的問題。

(二)相關部門完善支持系統

無論是培訓過程中,還是培訓結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統是支持學員進行學習的必備條件。完善的支持系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網絡培訓、自主學習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軟件設備;二是學員學習過程中人際互動關系的支持,即學習小組或學習共同體。1.創新網絡學習空間。第一,相關部門要完善硬件、軟件設備支持系統,滿足學員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著重完善網絡培訓多功能的個性化學習平臺建設,設計簡潔適用的網絡平臺。第二,技術部門要完善網絡學習平臺的功能,建立學習空間應集成網絡教學、資源推送、學習生涯記錄等功能,以便學員及時地監測學習效果,復習、鞏固學習內容。2.人際互動關系的支持系統。近年來,隨著教師教育與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學界越來越重視“非正式組織”“學習共同體”“知識建構共同體”在學習中的作用。因此,學校及培訓部門應聯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關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及學習的共同體,通過線上服務或線下討論等方式為學員的學習建立軟性的人際資源,切實提升教育教學的現代化水平。

(三)樹立反思型教師的職業目標

上述方法都是從外部因素為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尋找優化策略,但是事物的發展往往需要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兩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學教師自身的內驅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在終身學習的時代,中小學教師自身應采納行動研究的方法,樹立反思型教師的職業目標。第一,基于個體日常的教學及學習,增加對于自身教育技術能力了解的環節,認識自身的優缺點;第二,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中,反思日常的教學活動與培訓內容之間的聯系,找尋改善自身教學行為的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第三,培訓結束后,教師應嘗試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利用所學習到的教育技術,并測量教學效果,逐步改進教學方法,做到靈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學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在信息時代,計算機、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催生了后喻社會,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必須走在時代的前沿,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以應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挑戰。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長期的改革工程,單憑一己之力難以完成,必須強調政府、社會、學校、教師之間的合作,才能達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標。

作者:馬濤 單位:本溪市教師進修學院

參考文獻: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慶.安徽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徐沖.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研究——反思型教師的成長[D]:[碩士學位論文].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4]岳宏偉.非正式學習視角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5]孔維宏.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5):65-68.

[6]孫辰昕.“翻轉課堂”在農村地區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應用[D]:[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7]杜芳芳.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混合學習模式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