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11-28 10:07:19
導語:現代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山區小學品德教學中已成為必然趨勢。現代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化靜為動、化無為有,關注到學生的興趣之需;能夠拉遠為近、化難為易、由點到面,關注到學生的輔助之需;可以促進合作、激發情感、拓展思維,關注到學生的“填白”之需;通過現拍上傳、連線訪談、雙向交流、展示成果,關注到學生的生成之需。現代教育技術在山區小學品德教學中的運用,關注到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多方面的需求,以學生的需求來決定教學,這將使山區小學的品德教學走向更高效。
[關鍵詞]山區小學;品德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習需求;以學定教
小學品德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在留守兒童眾多的山區小學,品德教學更是不容忽視。如今,山區小學教學條件越來越好,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山區小學的品德教學中,能夠關注到學生多方面的需求,以學生的需求來決定教學,從而使品德教學更高效。
一、關注興趣之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品德課根本不感興趣,那么品德教學的效果將無法保證。要想提高山區小學品德教學的實效,教師就必須關注學生興趣方面的需求,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愛上品德課。1.化靜為動。小學階段,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靜態的事物往往不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小學品德教材卻主要以靜態的圖畫為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品德教師可以將教材中靜態的圖畫轉化為動態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麻煩事,我不怕》一課,教材中的“小劇場”只有靜態的畫面,其中一幅圖畫的是上課鈴聲響了,一個小男孩背著書包匆匆忙忙地跑著。我們可以將這樣的一幅畫面轉化為視頻:一個小男孩因為早上起床晚了,匆匆忙忙地趕往學校。他早餐來不及吃,紅領巾也忘記佩戴了,一路上遇到好多個紅燈,急得直跺腳。最終,上課鈴聲響了,小男孩還是遲到了。這段視頻一播放,一年級的學生個個都睜大了眼睛盯著屏幕上的小男孩,握緊拳頭,嘴里不停地喊著:“加油!快跑!要遲到了!”“怎么又是紅燈?”屏幕中,小男孩度過了一個緊張的早晨。學生們感同身受,替小男孩煩惱著、擔憂著,他們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人物的心情,這為他們嘗試著自己解決麻煩做好了鋪墊。化靜為動,讓動態的視頻走進山區小學品德課堂中,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松地融入學習之中。2.化無為有。小學品德教材以靜態的圖畫和文字為主,無聲音效果。這樣的教材對于識字量少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低年級學生喜歡有聲音的事物,這樣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品德教師如果能夠將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會提高。如學習《歡天喜地過新年》一課,教材中有個“故事屋”———“年”的故事。對此,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語音故事《“年”獸的傳說》。學生們一邊看圖,一邊津津有味地聽故事。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下,他們了解了“年”,了解了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的除夕風俗。化無為有,變無聲的學習材料為有聲的學習材料,降低了品德學習的難度,調動了學生的多個感官參與學習,滿足了他們學習興趣方面的需求。
二、關注輔助之需
品德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對于年齡小、生活閱歷不豐富的小學生來說,在學習時往往會有很大的難度。為此,學生在品德課的學習過程中遇到比較陌生的學習內容時,就希望教師能夠提供幫助,輔助他們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正好能為學生提供解決學習難點的材料,幫助學生突破難點。1.拉遠為近。品德教材中涉及的許多內容離學生的生活都比較遠,特別是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學習時難度很大。如果不予以輔助,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拉遠為近,把離學生生活很遠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如學習《圓明園在哭泣》時,對于一百多年前圓明園是如何毀滅的這段歷史,學生比較陌生,無從感知。教師截取電影片段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來播放,讓學生目睹外國列強是如何將“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摧毀的。教室中,學生們神情凝重,個個看完影片之后都露出了萬分可惜與憤怒的神情。他們深深地體會到,近代中國由于政府的腐敗,給侵略者可乘之機,致使國土流失、民不聊生;他們更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不忘國恥。諸如此類的品德教學內容,如果教師能夠運用影片等資料拉遠為近,無疑就能給學生的品德學習提供“雪中送炭”似的輔助。2.化難為易。由于品德教材編寫的局限性,教材上有些內容學生很難完全理解,這也成了品德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如果教師不采用相應的輔助措施,學生將很難弄明白所學的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化難為易,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高效。如《高峽出平湖》一課中關于三峽船閘通航過程的文字介紹,學生看過之后似懂非懂。此時,教師播放課件,情景模擬三峽船閘通航的過程。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一目了然,學生觀看之后,對于三峽船閘通航的過程已經心中有數。現代教育技術能突破學生在品德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化難為易,使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學得輕松、學得快樂。3.由點到面。“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品德教材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學習素材,但是品德學習的內容很廣,教材所提供的學習素材僅僅是一小部分內容,學生還需要學習更多、更廣泛的內容。為此,就需要教師及時補充學習素材。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從教材拓展到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由點到面,讓學習的內容更豐富。如學習《世界真奇妙》時,教材上只提供了幾幅簡單的圖,學生對“奇妙”一詞的感受也不深。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教材內容之后,引導他們上網收集資料。在收集的過程中,學生看到了世界各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藝作品;認識了孔雀魚、娃娃魚、霍加皮等奇妙的動物,還認識了面包樹、笑樹、炸彈樹等奇妙的植物;了解了“合十禮”“碰鼻禮”等奇妙的禮儀,還了解了更多的世界之最。從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網絡上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可以學到更多,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這種學習方式打破了教室這一狹窄、有限的學習空間,將學生引向了更廣闊的學習時空。
三、關注“填白”之需
在山區小學進行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知識儲備、信息掌握、發散思維等方面,山區小學生與城區小學生有著較大的差距。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山區學生也能享受到優質的現代教育資源,這就填補了山區學生以上方面的“空白”,有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1.促進合作。《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在品德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可以將相關的合作探究的內容裝在一個電子學習資源包中,在合作探究時提供給學生,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促進學生的深層次探究。如學習《日新月異的交通》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公路、鐵路、航空、航運四個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進入相應的電子資源包中進行學習、探究,最后填好“合作探究學習單”并進行匯報。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對我國在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等方面日新月異的發展有了較全面的了解,也對我國未來交通的發展充滿了信心。運用電子學習資源包,能夠有效地填補山區學生學習資源缺乏的“空白”,為合作探究提供有利的輔助。2.激發情感。學生只有具備了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才能促使其外化為正確的行動。山區小學的品德教學應注重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為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奠定扎實的情感基礎。如學習《高峽出平湖》時,通過書本上內容的學習,學生們知道了三峽工程的建設是無數中國人努力付出的結果,但是對于這些人奉獻精神的感悟卻很難入心。于是,教師播放了一段視頻:為了建成三峽工程,當地居民帶上了自己所有的家當依依不舍地離開故土。有的三峽移民深情凝望著故土,捧一抔家鄉的土作為永久的紀念;有的在祖輩的墳前不停磕頭告別;有的坐輪船揮手灑淚,告別世代生活的故土。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戀鄉情結,三峽移民為了國家離開了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家鄉,離開了“根”,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啊!真實的畫面再配上思鄉的音樂,學生們瞬間進入情境中。從他們臉上專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們一定感受到了三峽移民的偉大奉獻精神,向三峽人民致敬的情感也油然而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視頻、音樂等手段輔助品德教學,能夠有效打開學生情感世界的大門,使學生成為情感豐富的人。3.拓展思維。《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國際競爭的加劇推動著基礎教育課程向著更加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方向發展。思維和身體一樣,也需要經過不斷有效的訓練,才會變得更靈活。但由于受地域和家庭條件等的限制,許多山區的孩子進城的次數很有限,去大城市的機會更少。如此狹窄的生活范圍,導致山區學生見識少、知識面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打破地域、家庭條件等的限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學習《日新月異的交通》時,最后一個板塊,教師讓學生暢想未來,畫一畫自己心目中未來的交通工具。由于學生見識少,所以畫出的交通工具與我們平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差不多,沒有什么創意。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創新的靈感,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了其他地區學生設計的奇特的交通工具。通過觀看他人的設計,再讓學生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他們的思維比原先開闊了,作品也比原先更富有創意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有效地拓展山區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靈感,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定扎實的思維基礎。
四、關注生成之需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山區小學品德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隨時隨地發生著變化。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圍繞著學生的學情來調控,而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關注到學生對課堂的生成之需。1.現拍上傳。利用手機的拍照或錄像功能,教師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畫面或動態過程記錄下來,然后連接到電腦上,通過屏幕展現在學生面前。《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此時,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都是他們自己的學習活動,他們會倍感親切,學習效果也會特別好。如學習《競爭與合作》時,教師讓學生分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然后,教師一邊巡視,一邊拍攝完成作品和未完成作品的小組活動畫面。活動時間到了之后,教師將現拍的照片、視頻上傳到電腦中,畫面通過屏幕展示出來。學生看到自己、同伴上了屏幕,特別興奮。從所呈現的視頻的對比中,他們發現,要想完成任務就必須學會合作,只有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才能取得成功。現拍學生的學習活動,然后上傳到電腦中,并當堂展現在學生面前,能使品德課堂始終處于一種鮮活的生成狀態中。這樣,學生會覺得學習內容特別真實、特別親切,從而喜歡上品德這門課程。2.連線訪談。品德課程涵蓋的內容廣泛,許多內容都來自校園以外,離學生自己的生活比較遠。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學生總會出現一知半解、半信半疑的情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請一些校外的知情者或者專家來為學生答疑解惑,品德教學的效果會更好。如學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教師在課堂上與一位在蘇州外資企業工作的員工進行現場連線,讓學生當堂采訪這位校外人員。通過課堂上的連線采訪,學生們對“西門子”這一品牌有了更多的了解,并感受到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品德課堂中,采用現場連線訪談的方式教學,拉近了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距離,教學內容的可信度高。這種現場生成的環節將大山里的學生與外面的世界直接聯系起來,使學生對外面的世界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份期待。3.雙向交流。山區學生渴望與城區學生交朋友,城區小學生也渴望與山區小學生交朋友。如今,山區學校也有了雙向視頻,山區與城區學生的愿望終于能在課堂上實現了。通過雙向視頻,山區與城區的學生能在品德課堂上進行便捷地交流,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成長。這種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使品德教學更加符合山區學生的成長需求,學習過程也成了學生所期待的成長過程。如學習《我來做個小導游》時,在雙向視頻的環境下,山區學生與城區學生共同學習。山區學生熱情地向城區學生介紹自己所生活的山區的美景以及山區所特有的活動,城區學生熱心地向山區學生推薦好玩的地方和值得參觀的地方,并邀請山區學生到自己家做客。通過雙向交流,山區學生不僅做起了自己家鄉的導游,還對城區景點有了了解,而且,他們與城區學生成了學習的好伙伴、好朋友。雙向視頻交流,讓山區的學生與山外的學生有了更多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一起分享的機會。這種現代教育設備的運用,有助于開闊山區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感受到品德教學的動態生成之美,從而能夠始終興致勃勃地參與到品德課程的學習中。4.展示成果。《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引導兒童通過觀察、調查、討論、參觀、訪問、制作、種植、飼養、交流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與環境互動、與同伴合作,來獲得對自然與社會的親身體驗和感受,獲得豐富的知識或經驗,獲得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如今的品德教學非常注重學生的課前學習,有的要求學生進行采訪,有的要求學生進行調查,有的要求學生進行觀察等。品德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想盡辦法了解、展示學生的課前學習成果,以此來決定下一步的教學環節如何實施。如學習《日新月異的交通》時,教師讓學生課前搜集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現代的交通工具,調查身邊年長者兒時最遠去過哪里,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拍攝視頻資料。在上課時,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展示學生的課前學習成果,然后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調整了后面的教學環節。在展示課前學習成果的同時,學生們感受到了古代交通工具的不便以及現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在對比中明白了交通發展的日新月異。學生的課前學習成果是品德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學生課前的學習成果呈現在品德課堂上,展示在其他學生面前,這有助于學習成果的共享,能夠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使學生真正產生品德課堂的參與感。山區小學品德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賴于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充分利用。教師應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更好地關注山區學生的各種需求,以學定教,真正讓品德教學為學生“量體裁衣”。
作者:江劍 單位:浙江衢州市柯城區華墅鄉中心小學
- 上一篇:中等職校美術教育解析
- 下一篇:初中數學互動教學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