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10:32:00

導語:高中文言文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文言文教學管理論文

[內(nèi)容題要]:文言文教學,既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是考試中學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針對這種情況,本文筆者主要向讀者介紹高中文言文分步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過程。比較方便實用,值得借鑒。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分步教學法、運用

文言文教學,既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是考試中學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因此,如何搞好高中語文中的文言文教學,全國各地的語文教育專家和教師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和實踐。但收效甚微,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文言文教與學的現(xiàn)狀。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通過近些年的教學實踐,在吸收分步教學法等優(yōu)秀教研成果的基礎上,突破了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通譯全文,然后學生背誦的傳統(tǒng)模式,摸索出了一套新的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即高中文言文分步教學法。與其他一些文言文教學法相比,可以說是既實用,又高效,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其具體操作步驟是:

一、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讀音障礙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不無道理的。這一步下來,學生能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二、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要注意的是寫作背景應包括當時社會背景和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生存狀況。這樣會有助于學生了解寫作本文時的感情基調(diào)和思想傾向,以達到對寫作主題的把握。如讀李密的《陳情表》就應該讓學生了解以下這些內(nèi)容:李密曾歷任蜀國州從事、尚書郎等職。蜀亡之后,李密屏居鄉(xiāng)里,累舉不應。泰治三年(公元267年),晉武帝立太子,征李密為太子洗(xiǎn)馬。詔書累下,郡縣逼迫。李密作為亡蜀之臣,心存疑慮,進退兩難。若辭不赴命,必然會引起晉武帝的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職,又不是李密的本心所愿。于是以祖母“供養(yǎng)無主”為由,寫了這篇融情于事、情真意切的表文。學生了解這些,就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時的感情基調(diào)和思想傾向,也就能夠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

三、學生2--4人一組對照注釋和其他參考資料討論并翻譯全文,對于文中不能理解和翻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做上記號。這一步既可以使學生鞏固過去學過的文言知識,又可以學習一些新的文言知識。運用這種討論翻譯全文的方法,由于很多地方是學生自己翻譯的,所以學生比教師全文翻譯時記得更為深刻持久。另外,學生也得到一點成就感,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給了學生的自主權,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我們對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信”就是忠實原文,不能曲解誤解原文的意思;“達”就是譯文要通順明白,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雅”就是譯文要盡量優(yōu)美流暢,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首先要做到“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jù)上下文準確理解句子。如“其李將軍之謂也?”這個句子根據(jù)上下文我們就只能把它翻譯成“大概是說李將軍吧?”如果沒有上下文我們就很容易把它翻譯成“這是李將軍說他的吧?”其次要做到“達”和“雅”,這是從表達角度要求的。在翻譯中,我們要靈活地采用“留、對、拆、增、刪、調(diào)”這六種技巧。“留”就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專有名詞都可以保留下來,不必變動或翻譯;“對”就是將已由單音節(jié)發(fā)展為雙音節(jié)的詞對譯出來;“拆”就是文言文中有時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在白話文中恰好是一個雙音詞,對這類詞語,需拆成兩個單音詞來進行翻譯,而不能用白話文中的雙音詞的詞義去翻譯;“增”就是增補句子的省略成份或詞語活用后的新增內(nèi)容;“刪”就是刪除文言文中那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調(diào)”就是把文言文中倒裝的句子成分調(diào)整過來,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達到了以上這些要求,翻譯出來的文言文就會既準確又富于文采。

四、各小組推薦一人對討論翻譯時遇見的問題并向老師提出來。(注意:前面同學提過的問題,后面的同學不要再提,以免浪費時間。)等到所有問題都提出來之后,教師再集中按照在文章中出現(xiàn)的順序從前至后的對這些問題進行逐個解答,并對學生沒有提出的,教師又認為比較重要的或學生容易出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重點段落進行筆譯。最后聽教師通譯全文,以使學生糾正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某些失誤。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間需要背誦的那幾段,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筆譯。這樣就可以把字音、詞義、句意、背誦四者結合起來訓練了。

五、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字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

字詞的歸納主要有實詞與虛詞的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注意古今差別極大的詞)和詞類活用。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主要由教師以題目的形式列出,要求學生解答,在解答中記憶并學會運用;對于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的詞按類讓學生采取自由發(fā)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shù)募m正和補充。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也應由學生自己以自由發(fā)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shù)募m正和補充。

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總結一些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如“而”這個虛詞的后面如果是一個動詞,那么它的前面一般也有一個動詞,如果這個詞表面看起來不是一個動詞,這個詞一般也活用作了一個動詞。“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記》)中的“墓”就是如此。又如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詞作動詞的賓語,一般都把這個代詞前置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就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沛公安在”(《鴻門宴》)就是“沛公在安”。規(guī)律性東西的總結,往往能對學生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六、總結歸納寫作特點。文言文教學不僅僅是字詞和特殊句式的教學問題,文言文的許多寫作特點對于我們現(xiàn)代文的學習也具有極大的幫助。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把這些特點運用到現(xiàn)代文的學習和寫作實踐中去。但在教學中要注意不能面面具到,而要突出重點,使學生能學習一個,就會運用一個。如荀子的《勸學》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我們就要學習他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特別是它的舉例論證的方法);學習莊子的《秋水》就要學習他的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的方法(給學生可以推廣為以具體事例來說理的方法);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可以學習他的精美的描寫和游記的寫作方法。雖然在每篇文章中學生只能學會一點,但也可以積少成多,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七、學生背誦文章中的重點文段。文言文的背誦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感悟語言的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語言變的精當簡練,所以這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學生在完成前面幾個步驟后,文章的大部分都可以背誦了。當然,也可以把這一工作放在前面完成,只要有利于教學。

總之,如果能按這個要求和步驟去教授文言文,那么就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增加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最后達到改變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提高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