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讀本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3:05:00
導語:語文讀本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試圖在針對《新語文讀本》中教學理念進行剖析的基礎上,聯(lián)系當前的語文教育現(xiàn)狀進行相關的闡述,本人認為中學語文在工具性和知識性之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應該使中國的母語教學真正地融合人文素質(zhì)的各種要素。
關鍵詞:語文教育新語文讀本人文精神閱讀對話
“五四”后尤其近幾十年的語文教育以“實際應用為本”或者唯語言應用,采取精神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無視人的精神存在,成為所謂的“無人”教育。(1)而在當前對語文教育進行全面討論和革新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逐漸地意識到,語文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形式,純“工具論”過于強調(diào)“語用”功能,導致語文學科教學的技術化傾向,忽視了語文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忽視了語文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構建的價值。許多技術化操作如機械釋詞、分解句子、肢解文段、“標準化”答題等,把語文帶進一種背離自己“本相”的道路上去,走著一條與自己為敵的路徑,把路走得越來越窄,越來越偏狹,成為很難突破的“瓶頸”,也使得本該最為知性,最富情趣的語文學習,反而讓大多數(shù)學生“敬”而遠之淪為“第三世界”。正如著名教育理論家楊東平所總結的“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2)
就在社會各界對教育進行熱切期待與批評時,以王尚文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語言不僅僅是人際交往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存在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人的生命運動,培養(yǎng)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就是培養(yǎng)人本身。語文教育以語用、語感為基礎,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他把語文教育同人文精神聯(lián)系起來,認為過去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的觀點是導致語文學科人文價值、人文底蘊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對語文課產(chǎn)生厭學情緒的直接原因。這無疑是對語文工具論的一記有力掌摑,也因此匡正了長期以來母語教育忽視人的精神、忽視人格創(chuàng)建等多種時弊。有了呼吁在語文教育中“灌輸人文精神”的理念,也有了構建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的具體實踐作為驗證,于是一個由自稱為理想主義者的著名學者、特級教師、資深編輯等組成的團隊,站在民間的立場、以一份強烈的責任感,懷著“作一些激烈的批評是容易的,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只破不立,批評本身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建設,能不能拿出一套有建設性的東西,比如課外讀物或教材,據(jù)此進行新的探討或爭論……而真正是為我們的孩子,為教育事業(yè)負責。”(3)的精神理念,憑借自身共有的睿智的人文素養(yǎng),用了將近三年艱辛的時間,精心編選了這套從本質(zhì)上已完全超越了課外讀物的中學語文課外讀物——《新語文讀本》。她的誕生無疑成功地打破了舊有禁錮人文視野的鐐銬,也同樣給語文教學未來的發(fā)展點亮了前進的方向。
一、閱讀目標——打底
要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yǎng)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
——錢理群
在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關于生命本質(zhì)的追問,而此時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高權利就是給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幫助每一個人最切實最完整地實現(xiàn)這樣的權利,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實用和功利目的不同,《新語文讀本》強調(diào)“打底”的概念,把閱讀的目標定為打好學生終身學習和人文精神的底子,把閱讀的本質(zhì)視為生命運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語文讀本》是對“人”的重新發(fā)現(xiàn),是試圖還生命的尊嚴和人性的光輝。
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教育,其所能呈現(xiàn)給人們的應該是追尋生命意義的精神食糧,它的過程應該把人類的一切經(jīng)驗和文化都教給學生,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功能。這樣,學生就可以擁有人類所有的精神資源,在擁有了這樣豐富的精神空間之后,一個人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有選擇地設計自我,同時按照自己的愿望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教育的觀念也正在逐步變革,但我們的教村仍然不遺余力地告訴你只有一種東西是正確的,其他的都是錯誤的,而且用一整套考試制度強制你接受并相信這一種東西,學生因此只能擁有最單一的知識、最單一的觀念,說甚者其實這是一種精神閹割。試問:假如從中學這個奠定人文思想基礎關鍵時期開始,就把我們的精神置于一種荒蕪狀態(tài),那我們的語文教育又怎么能開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
所幸的是,我們從《新語文讀本》中糾正了這樣的一個誤區(qū)。《新語文讀本》提倡一種“主體性的自由閱讀”,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從個性出發(fā)的自由選擇,為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言語材料,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感知,細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膽質(zhì)疑。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新語文讀本》中眾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憑藉它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調(diào)節(jié)著學生的精神生活,精神活動是人類活動中最絢麗的一朵花,正是不懈的精神追求才體現(xiàn)出人類激蕩的生命力,一個人倘若在青少年時代打下一種精神追求的底子,在將來的人生道路和事業(yè)追求上,一定能做出一些讓生命綻放異彩的不悔的作為來。《新語文讀本》的出發(fā)點正是如此,旨在通過文本內(nèi)容的延伸影響中學生的心靈世界,使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更廣泛地從文學作品中獲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堅強的性格培養(yǎng)和積極的人生教育,啟示并指導他們更好得生活。由此讓中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打底”。學會更真切地關注自己、關注世界、關注歷史、關注我們永遠的未來。它始終倡導著這樣的一個理念:一個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嚴就是在閱讀中獨立地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
此外,《新語文讀本》遵循對人的充分尊重和“以人為本”的原則,回歸人文關懷,喚醒一味應試的麻木冷漠的內(nèi)心,喚醒知識硬殼內(nèi)包裹著的“不見人本身”的靈魂。它拒絕說教性的虛偽灌輸,拒絕功利性的虛偽抒情,拒絕無視人的個性的“公話”鉗制,讓學生在廣泛而自主的閱讀中汲取生命的養(yǎng)料,做人類精神的美食家,接受來自文學、歷史、藝術、宗教、習俗等眾多文化氛圍的熏陶,在對自然的、社會的、古代的、現(xiàn)代的、外來的人類精神財富的了解、接受、感悟中不斷充實,不斷提高,得到個體的意志、毅力、個性、氣質(zhì)、興趣、情感等心理品質(zhì)的日趨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這樣的基礎上,作為中學時代的年輕人才能擁有“青春的精神,產(chǎn)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與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煥發(fā)出內(nèi)在與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遠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批判與創(chuàng)造的欲求”(4)也正是有了一份本真的內(nèi)涵融于整套《新語文讀本》的內(nèi)容中,中學生也可擁有一種精神素質(zhì)為自己的成長打“底”以后無論遇到了什么艱難曲折,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堅守住基本的精神底線,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tài)勢,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壓跨”。
二、閱讀理論——對話
閱讀是讀者對文本的叩問、質(zhì)疑、充實、延伸,是一種“互相作用”的過程,兩者構成同情和反對、否定和補充、問和答的關系。
——王尚文
一個人的發(fā)展固然要有先天的條件,但后天的道德教育、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對人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一個在校中學生來說,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還是對文本的閱讀。閱讀就是對話,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對話理論是現(xiàn)代解釋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對話是“把靈魂向對方敞開,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視的行為”(5)。從接受美學的觀點看,文本的本身不經(jīng)過閱讀,對某一對象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所謂生命,只是一個多層面、未定性、未完成的開放結構,其存在本身并不具備獨立的意義。本文意義的實現(xiàn)是讀者的釋義具體化的過程,正是這個過程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才使“潛在的文本”轉化成了“現(xiàn)實的文本”。
傳統(tǒng)觀念將閱讀看作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過程,一旦突破了這一主客結構的定勢,就不難看出,文本本是作者認識的提煉、感情的凝聚,讀者與作者正是通過文本交流思想感情的,所以,只有將人本關系從主客體關系推進到主體推進到主體間的關系,將人本關系理解為主體間的對話關系,才算比較深刻地把握了它的本質(zhì)。從對話理論的角度看,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對話,讀者進行閱讀,并不是為了單純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更不是為了機械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在獲得作品意義的驅動下,同時進行著內(nèi)省的反思,或者說,文本激活了讀者的思想感情。劉勰所謂“披情人文”,孟子所謂“以意逆志”都包含了閱讀過程中的心靈的對話。
但中學生的閱讀又有其特殊性,它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在教師指導下并在集體中進行的,是按照一定教育理念與體系編寫的讀本對話活動,因此它包括學生——教師——編者——作者等多重對話關系。《新語文讀本》中這個多重對話定位在以學生個體與作者的對話為中心,同時積極利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編者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編者與教師的對話,為學生個體的閱讀營造一個良性的言語環(huán)境,即提倡學生的“主體性自由閱讀。”在《新語文讀本》中選錄的經(jīng)典文章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與大師對話的愉悅。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大師、巨匠,那么,這樣的讀書交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因為在閱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心靈的對話與撞擊,使“讀者也會有‘對話的回響’,即可以對作品作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從而某些方面‘發(fā)現(xiàn)’作者,而這樣也是對自我的一個‘發(fā)現(xiàn)’,對自我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一種激發(fā)”。(6)伽達默爾說:“理解某個人寫出來的東西,不是再生產(chǎn)某種過去有的東西,而是共有一個現(xiàn)在的意義。”所謂“共有一個現(xiàn)在的意義”就是讀者和文本這對話的雙方視界交融的結果(7)。另外,《新語文讀本》在內(nèi)容的編排體系上也以其平等的態(tài)度,輕靈的提示方法,激發(fā)讀者的閱讀積極性,營造“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氛圍,可以幫助讀者深入文本,真正實現(xiàn)“主體性的自由閱讀到寫作”,完成從閱讀到寫作、從汲取到抒發(fā)的過渡。
巴赫金曾說“真理只能在平等的人的生存交往過程中,在他們之間的對話中,才能被揭示出一些來”。(8)《新語文讀本》的編者正是本著平等對話的精神,真正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對的是完整的個性的人,活生生的人,這種“立人”的精神正是這套讀本內(nèi)在的精、氣、神。這樣的“對話”賦予人本關系以全新的概念,文體與學生不再是教育與被教育、灌輸與接受的關系,學生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輕松地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質(zhì)疑文本,進而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視界。這視界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對自我視界的充實與矯正;二是對文本視界的審定與重構。二者都包含了否定——重建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反復再現(xiàn),使學生不斷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最終成為具有人文精神、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新型人才。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我想,閱讀過程即是人本對話過程,它是閱讀者知識貯存與豐富的過程,人格培養(yǎng)與完善的過程,能力形成與提升的過程,這也是《新語文讀本》所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三、閱讀內(nèi)容——經(jīng)典
一個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個人認為這種精神底子應當是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即給人的生命一種亮色。
——錢理群
學生是語文課本的主體,但他們的想法卻最容易被忽視。在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編寫中,選文有三條一貫的原則,一是思想內(nèi)容健康;二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三是適合教學(《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8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實驗本)第一冊說明》)。教材編寫者的著眼點主要是利于教師的“教”,而不怎么考慮學生的“學”,使得當前人們見到的十多套中小學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缺少創(chuàng)新,對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支離破碎,距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文章太多,培養(yǎng)學生人性、個性的文章太少;虛偽的文章太多,喊口號的文章太多,實事求是,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合作能力的文章太少;無聊的文章太多,喚醒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章太少;成人化的文章太多,滿足學生需要的經(jīng)典文章太少。
也許這樣的說法有些偏頗,但我們現(xiàn)在需要考慮的是語文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么?許多語文教師對此見解頗深:不僅應當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應當通過廣泛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健全心理。作為語文教育,理應在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培養(yǎng)閱讀興趣上加以引導,充分發(fā)揮中外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的獨特作用,開展更多的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引領學生走近人類文化精華的圣地。
我們看到,在《新語文讀本》中的選文都是現(xiàn)行教材中所沒有的,全是民族的、現(xiàn)代的、世界的、人類的經(jīng)典作品,這些作品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第一流的,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是人類一座座精神高峰。“使中學生能夠直接了解民族與人類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進入人類文化的‘制高點’,在他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打好語文的‘底子’,進而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南京師大附中特級教師王棟生)但《新語文讀本》決不是脫離中學生實際的名家名篇的簡單堆砌,它充分考慮到中學生學習領悟言語的特征與需要,心理、情感、智力諸方面的發(fā)展特征與需要,因而選文貼合中學生發(fā)展的實際,易為青少年接受并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如魯迅可以稱得上是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其作品哺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讀常新,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所以魯迅的作品也是《新語文讀本》中必選取的篇目,但由于長期以來,語文教材選文與教學方法的不得當,甚至“在大學里許多學生也很厭煩魯迅,最好的是敬而遠之,更多的是有一種逆反心理。中學生自然更會感到受不了。原因大致有兩個。他們選的是符合他們政治需要的文章,把魯迅的作品扭曲后納入他們階級斗爭的范圍,因此特別看重論戰(zhàn)性的文章。另一原因是不考慮中學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另外魯迅作品所占的比例也實在太多。”(9)這些都造成了教師與學生都見魯迅而生畏。鑒于此,《新語文讀本》改變了選文的思路,首先讓學生讀魯迅的《好的故事》(初中第一冊)、《阿長與<山海經(jīng)>》(初中第二冊)與《兔和貓》(初中第四冊)。這里有魯迅對故鄉(xiāng)美的山水的描繪,對天上的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想象,對保姆長媽媽美好的心靈的展示與贊頌,以及魯迅對小動物的生命關愛,所展現(xiàn)的都是魯迅內(nèi)心世界中最為美好與光明的方面,也是與初中生的生活最為接近,是能夠為他們所理解,并引起心靈共鳴的。
傳統(tǒng)語文教材盡管已一再改革,但選來選去仍是那些似曾相識的老面孔,這是因為選編者總是被這樣那樣的框框給局限住,使得語文課本換湯不換藥。《新語文讀本》以“立人”為中心,站在了理論的制高點,站得高,看得遠,打破了許多不合理的禁錮,用開闊的視野來為中學生提供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品,讓學生感到“課堂外有萬水千山,課本外有萬紫千紅的意境。”(10)在《新語文讀本》中,中國古代文、現(xiàn)代文和外國文各占三分之一,顧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思想,不同文化流派和風格的作家作品,強調(diào)開放和多元并存,諸如有普里什文、法布爾、杰克•倫敦、梁實秋、沈從文、賈平凹等等作家,其作品不分國籍,不分流派,不分門類,打破時空界限,凸現(xiàn)思想的深邃,藝術的上乘。選材人文性與科學性觀念并重,選取了文學、歷史、哲學、科學、宗教、藝術……各門類第一流的范文,在經(jīng)典上下功夫,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全面的滋養(yǎng)。《新語文讀本》還根據(jù)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強調(diào)中學生的感覺、知覺、觸覺、想象力等,因此,神話、寓言在選編中有了很大分量,因為這些寓言、傳說經(jīng)過了代代流傳,蘊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先民奇特瑰麗而大膽的想象力,使同學們在感悟積淀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同時,讓自己的心靈和大腦與遠古的先民一起飛翔馳騁,而且這些作品無一不是文字優(yōu)美,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語言中受到熏陶。
由于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以寫作為中心的,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一種傾向,即忽視閱讀教學,尤其是忽視課外閱讀。即使目前有眾多的課外讀本,也有與教材配套的讀本,但在“應試教育”下,往往這些讀本也都被束之高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選文上的缺陷。而《新語文讀本》以閱讀為本,改革舊的耗散性講析模式,注重閱讀教學的整體感悟,突出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閱讀,通過對經(jīng)典文章的閱讀,帶動聽說寫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學生的文化背景積淀,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熏陶,使中學生找到屬于青年時代自身生命亮色的經(jīng)典樂章。
四、閱讀體系——話題
語文教育僅僅只是要解決工具問題,還是要解決一個更為重大的問題,比如解決精神問題、個人精神自由問題、個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問題。
——摩羅
傳統(tǒng)的語文課本編排往往按文體來分單元,第一單元記敘文單元,第二單元議論文單元,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教師試圖運用課文這個例子舉一反三地教會學生閱讀此類文章,學會寫作此類文章。結果用力最多的是文體特點、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偏偏喪失了閱讀本身,而且導致整本書沒有貫穿線索,缺乏整體性。據(jù)說,從2002年開始,全國將試行一綱多本,強調(diào)課內(nèi)學習與指導下的課外學習相結合,從灌輸式教學向研究性學習轉變,但是其整個體系還是按照舊有的思路。在此,我無意去批判這個體系的不合理性,我只是認為語文應該有靈氣的,但現(xiàn)在的語文卻是支離破碎的,一篇名家名作從整體上把握它,就會有美感,但這樣的文章常常被肢解,包括對體系結構的安排上,都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僵化。
《新語文讀本》用“愛”這一基本母題來建構整套書,以一個個話題的形式構成了每個動人的篇章,使叢書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愛”作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更應成為青年一代生命的“底色”。《新語文讀本》中“愛”的母題不僅具有含義的豐富性,“愛”大致包括對人的愛、對自然的愛、對藝術的愛、對科學的愛等等,而且根據(jù)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這些母題不斷深入或升華。如在初中卷“對自然的愛”話題中,叢書編寫了一系列的單元初中第一冊,編選了一組“觀察小動物”的文章,其中有馮驥才的《珍珠鳥》,郭沫若的《白鷺》,周作人的《蒼蠅》,科萊特的《松鼠》等,要使學生對動物產(chǎn)生親切感,把它當兄弟朋友看;初中第二冊選了法布爾《昆蟲記》里的兩篇,期待著孩子們能夠像法布爾那樣進入“昆蟲的世界”;初中第三冊設置一個“文學中的天鵝與馬”專題;初中第六冊有“生命的沉思”單元,將對“人與自然”的熱愛自然過渡到“關愛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
而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體系是“高考體系”,這就從根本上顛倒了學習和考試的關系。高考是檢測學生學習成績、教師教學成績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手段。何況學習的目的并不是高考,或者至少不只是高考,而且重點絕不應該是高考。一位教育一線的教師在看了《新語文讀本》后說:“中學生讀此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一輩子;如果我能讓學生接觸到這么多美麗、高尚、純潔、深厚與偉大,我即使在高考中丟它幾分也情愿,因為我相信通過這套教材給學生的肯定比高考給他們的更重要,更受益終身。”
這就是《新語文讀本》在以一種嶄新的體系中使人們得到精神回歸的目的,我們每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應當跟大自然建立一種認識上的、情感上的聯(lián)系與交流。我們與每個個人之間、與整個人類之間,也應該建立起這樣的聯(lián)系與交流。我想在與《新語文讀本》這個創(chuàng)新的體系中,我們可以在打開書的時候為了同樣的一個主題與遙遠時空的人進行精神交流,想想這是多么美妙的感覺,因為這樣的書本可以讓我們真正領會到關于生命個體存在的價值。錢理群先生曾說:我們所談的個體生命指的也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個體。一方面是具體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個人,還包含博愛的內(nèi)容,整個人類的生命都與他有關,甚至擴展到非人物、宇宙存在。建立這樣的觀念,完全靠書本是不可能的,還得靠作為一種文化行為的教育。要給學生建立這樣的觀念,一是自我開發(fā),充發(fā)表現(xiàn)自己的生命力量,二是為人類服務,二者并不矛盾。(11)這才是語文教育在貫徹人文精神的同時所要體現(xiàn)出來的,而《新語文讀本》在話題體系的構架上已經(jīng)為我們奠定了這樣的一個美好的開頭。
五、閱讀建議——開放
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fā)展不可想象。
——愛因斯坦
現(xiàn)行語文教材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思維訓練的封閉性。與其它學科相比,語文這門學科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模糊性,除語音、文字等基礎知識較少爭議外,許多問題都不存在十分精確的“標準答案”。尤其是對文章的理解,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甚至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看法,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目前的語文教材和教參,卻總是把一家之言當作定論塞給學生,每篇課文前面的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意在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課文,但同時也給學生劃定了一個思維的框框;課后練習及參考答案更是作條條、塊塊的切割或劃分,把一篇完整的作品搞得支離破碎,把可以作不同理解的文章硬是用強制手段加以規(guī)范,加以統(tǒng)一,使學生難越雷池一步。
以魯迅《故鄉(xiāng)》(初中語文第四冊)為例,課后練習中第二題要求學生就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在外貌、動作、對我的態(tài)度、對生活的態(tài)度四個方面的變化,找出“關鍵詞”填寫表格;另一道練習題摘錄了《故鄉(xiāng)》中的三段文字,要求學生回答:哪一段以記敘為主,通過敘述說明什么?哪一段以說明為主,通過說明表現(xiàn)什么?哪一段以議論為主,通過議論說明什么?這樣的議論在文章中起了怎樣的作用,比較小說中的議論和議論文中的議論有什么不同?可以斷言如果魯迅本人“有幸”看到這樣的問題,他一方面會為自己也無法解答這樣的問題而自愧不如,但我想更多的是對后人對它的作品“碎尸萬段”,肢解得鮮血淋漓,而痛心疾首吧。本來一篇膾炙人口的小說,經(jīng)過上述練習的折騰,學生哪還有欣賞的樂趣,哪還有回味的余地和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
可在《新語文讀本》中的“閱讀建議”卻是別有風味,編者是抱著“與讀者平等的態(tài)度”,想要營造“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氛圍,破除對選文與標準化詮釋的迷信,強調(diào)理解的多種可能性,因此不說“指導”、“提示”或“要求”之類,當然其中也不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類刻板的標準答案。《新語文讀本》提倡“主體性的自由閱讀”,重視對閱讀主體的尊重,還學生以閱讀的自由,感悟的空間,體驗的過程,給他們提供自我創(chuàng)造的空間和可能性,喚醒學生的“發(fā)展”意識,形成“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良性循環(huán)(12))”,完成由“不知”到“知之”再到生產(chǎn)獨特的思想的過程。然而,“閱讀建議”的撰寫卻又是精心而非隨意的,它們具有一定的深度的啟發(fā)性,而且往往本身就是清新可讀的短文,有的是啟人深思的建議。
如《珍珠鳥》這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如果是傳統(tǒng)的方式解析,肯定會問學生課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這樣一講,語言的生動性,文中的情趣立即被消解無疑。《新語文讀本》的“閱讀建議”則是另一種方式指導閱讀:輕聲朗讀“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上睡著了”這一段,你心里有什么感覺?再想一想,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你羨慕這樣的相互信賴的美好境界嗎?快去尋找你的可信賴的朋友——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們。相信每一位讀了這樣真誠動人親切的閱讀建議的中學生朋友們,都會被深深地打動。又如魯訊《好的故事》的閱讀建議這樣寫到:你的家鄉(xiāng)或許也有一條河,你或許也有過乘船在河上走的經(jīng)驗。你仔細觀察過河里的倒影,并且想過怎樣去描寫嗎?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的……讀完了這篇美文,你再到河邊走走,或許會用一種新的眼光,發(fā)現(xiàn)屬于你的“好的故事”,你愿意把它寫下來嗎?讀了這樣的閱讀建議,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聯(lián)系起了自己的實際生活,縮短了與印象中嚴厲的魯訊的距離。諸如這樣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啟發(fā)性,而且本身就是清新可讀的散文的閱讀建議在書中比比皆是。綜觀這些閱讀建議,不難看出有以下鮮明的特點:提倡學生對語言的揣摩品味,反對架空的分析;提倡學生、編者、教師的平等對話,反對教師編者對學生的話語霸權,等等。
“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郭沫若),“教師不要把學生當作加工的對象,而應讓學生主動學,培養(yǎng)能力,交給學生鑰匙,讓學生掌握方法”(呂叔湘)。《新語文讀本》正是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給他們提供自我創(chuàng)造的空間,留給學生可能性,不是將結論交給學生,限制學生思維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把判斷的權力讓給學生,把表達的自由交給學生,真正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此,在《新語文讀本》的閱讀建議中,有許多自覺的“放棄”,有意的“無為”。它力圖改變教師越俎代皰的狀況,改變過于周到繁復的指導與規(guī)范,改變授予標準答案而無視學生個性的狀況,讓學生有較多的參與機會與參與行為,學習中能運用自己的腦髓,拿出眼光,打開心靈,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自主質(zhì)疑問難、自主發(fā)表見解,能在教師的幫助下獨立地感知、學習、理解、提高,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能通過主觀努力,實現(xiàn)主體對外在世界與自我的超越。
回首20年中國語文教育的各方面的改革與探索,就會發(fā)現(xiàn),它發(fā)展到今天,已創(chuàng)造出許多實出的“新質(zhì)”,譬如呼吁人文精神,強調(diào)個性意識、自由意識、民主意識、強調(diào)文學熏陶,強調(diào)語感,強調(diào)大語文等等。這些,總體上就是一股“人文精神”大潮。這,已是過去的語文教育的固定理論框架不能包容的了。它已由量變達到質(zhì)變,而近年來全社會的語文教育大討論,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熱切期待與批評,總體上也是呼吁在語文教育中“灌注人文精神”。為此,中學語文在工具性和知識性之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應該使中國的母語教學真正地融合人文素質(zhì)的各種要素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為歸根結底,我們的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教育。為中學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對中學生進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應是中學生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內(nèi)容。用課文中點點滴滴的美去感染學生,用課本外方方面的情來浸潤心靈,學會用一顆愛心去關心他人,用一份責任來審視自己,用驚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來總結冬季。當知識一點點充實了頭腦的時候,讓人文精神因為善于感悟而變得更加豐富和美麗。
注釋:
(1)(2)韓軍,《“新語文教育”論綱》,載《語文教研》2002年新版
(3)《〈新語文〉問世記談中學語文讀本》,載《中國表年報》2001年9月5日
(4)錢理群《以“立人”為中心——關于九年義務制教育中的語文課程改革的一些思考》,載《語文學習》2001年1月刊
(5)李衍柱《巴赫金對話理論的現(xiàn)代意義》,載《文史哲》2001年第1期
(6)群言《關于閱讀教學的思考》,載《語文學習》2001年第7、8期
(7)王尚文等《關于“對話型”語文教學的對話》載《語文學習》2001年8期
(8)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
(9)(11)摩羅《語文教育的迷誤—訪錢理群教授》摘自《思想的境界》網(wǎng)站
(10)《新語文讀本》出版說明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2)木棉《大閱讀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摘自網(wǎng)上資料
參考資料
1.王尚文《語文教育論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月版
2.《新初中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木棉《大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4.摩羅《語文教育的迷誤—訪錢理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