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體育教學現狀與發展

時間:2022-10-02 15:26:30

導語:論高校體育教學現狀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高校體育教學現狀與發展

摘要:分析了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的現狀,針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嘗試性地提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與發展的建議,旨在更好地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發展

高校體育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體育師資與推動了學校體育發展的重任。由于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受傳統的競技體育教學模式和教育觀念的影響,體育教育專業一直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教育效果不容樂觀。改革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設置,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良性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1、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與發展的概況

在我國開展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院校主要有直屬體育院校、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普通高校專科體育教育專業等。目前,包括16所體育院校在內,全國共有近200所高等學校設立了體育教育專業,近200所中等師范學校開辦體育班。這些體育學院、系科大多數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建立的,當時開辦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體育師資,解決當地體育師資嚴重欠缺的問題。

課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前提。有了準確的定位,才可能進一步確定和優化課程體系。

把握21世紀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構建跨世紀課程體系,是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與發展的關鍵環節。新的課程改革是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的助推器,它體現了新世紀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的時代特征。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改革與發展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

2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高校擴招使生源質量相對下降

高校大幅度擴招最直接的動因是為了給予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帶動教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當前我國高校的承受能力。目前很多高校紛紛開設體育專業,事實上,很多高校面臨著體育師資力量薄弱,體育場地設施緊缺等不利因素,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體育專業人才整體素質的下降,長此以往將形成惡性循環。

2.2課程設置相對滯后于現實需求

教育部于2004年對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做出要求,若達不到一定就業比例的專業,將限制其招生規模,這意味著可能會出現部分或相當一部分體育教育專業的萎縮。目前,絕大多數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仍局限于傳統的基礎理論與競技運動項目為主體,很少涉及到民間體育活動和新興運動項目的內容。雖然近年來進行了一些改革,提倡寬口徑、厚基礎,開設了系列選修課程,但仍局限于體育類專業領域課程,很少拓展到其他領域,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由于學生所學的專業沒有緊跟社會的發展趨勢,與社會需求脫節,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往往處于被動的位子,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面臨巨大的挑戰。

2.3人才市場供過于求,就業困難增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高等院校招生數量急劇增加,院校規模不斷擴大,人才市場在人才資源中發揮基礎調節作用,高等院校的發展要與人才市場的運行相一致。因此,教育部決定從2005年開始,取消對高等師范院校畢業生的分配制度,所有畢業生全部面向人才市場。該制度的頒布,打破了2004年之前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一直實行的“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造成了學生就業壓力增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2.4學生的合法權利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

上世紀80年左右,國家體委曾頒布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關于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充分發揮體育學院在發展我國體育事業中的作用的通知》、《關于體育學院的任務、系科設置、專業設置和修業年限的意見》等一系列法規,對高等體育專業教育工作作出了較全面的規定,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立法形式來看,這些體育法規大部分是部門規章等非嚴格的法規體例,法規層次與效力都不夠高,實踐操作性差,直接制約著施行的效力。而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迅速發展,需要更強有力的立法保障。

我國于199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體育法》,從立法層面確立了體育的地位,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體育法制化管理的階段。然而,目前關于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法規缺失嚴重,在僅有的幾部體育法規中還作出了限制性的規定,例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29條規定:“高等體育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專業的體育工作不適用本條例。”這無疑忽視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權利,不利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3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與發展的策略

3.1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體育不僅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擔負著向社會延伸健康教育的使命,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環節,決定體育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是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高校體育教師擔當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職責,在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達到我國高等學校體育專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就要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注重體育教師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各高校要不斷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為教師提供定期培訓機會,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帶教學,豐富自身素質。

3.2注重課程設置的綜合化與地方化,完善課程體系

國家在新課程標準里的規定給各高校提供了很大的選擇空間和余地,對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可能,也給學校開展創造性和特色性的教學提供了方便。新課程方案的必修課中主干課程按領域設置,具有一定的彈性,突出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增強新課程方案的適應性,有利于各學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選修課程按模塊形式設置,突出課程設置的小型化。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普遍調整了術科與理論課時的比例。術科課時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已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呼吁各院系在設置專業時與社會實際需求掛鉤,注重為社會改革服務的特征,緊跟時展潮流,這不僅是健全和完善體育學科的需要,而且對學生的就業不無裨益。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發揮高校的辦學特色。

3.3拓寬就業渠道,自救與他助相結合

解決就業難的問題,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對畢業生來說,要有時代感,努力實現“自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掌握擇業技巧,將運動場上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運用在學習和未來職業的準備上,將訓練中堅韌不拔的毅力用到挑戰未來職業上,增強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采取公力救濟,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其次,對國家或相關部門來說,可以從立法上予以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增設就業的崗位,減緩學生的就業壓力。最后,對高校來說,加強體育畢業生的就業教育,開設就業指導的相關課程,培養就業的綜合素質,第一時間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實現工作適應期的角色轉變,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挑戰。因此,將國家的他助與學生的自救行為相結合,能有效地解決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3.4健全相關體育法規,維護學生的體育權利

《國際體育運動憲章》第1條規定,參加體育運動是所有人的一項基本權利。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莊嚴的法律形式得以確認和保護其體育權利,不僅能夠更好地維護和保障學生的體育權利,而且能夠規范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建議利用修改《體育法》的機會將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有關的內容寫進《體育法》;或者由國家制定法律效力較高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法規;或者健全和完善已有的高校體育教育法規,從實際出發,增強法律的適應性。中外各國的司法經驗表明,沒有強有力的司法和監督機構,無論怎么完備嚴密的法律也只能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監督與執行機構,有助于體育法規的順利實施,避免體育法規形同虛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健全和規范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法制建設,填補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力爭為我國高校體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進而完善我國的體育法律體系。

4結語

自2001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的改革,新課程改革為體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對體育教育專業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體育教育課程的先進理念還處于理論層面,新的課程方案只是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指導性文件,要將課程方案落實到實處并非一蹴而就,要在課程實踐中不斷改革和探索。社會的進步給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批判地吸收國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改革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把握社會發展脈搏,與時俱進,以高校體育教育作為促進我國體育發展的突破口,更好地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威,江玲,等.高師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需求關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82-1685.

[2]方千華,黃漢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沿革[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1):102-107.

[3]張振豐.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1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