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與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7 06:41:00

導語:教師教育與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教育與文化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教師文化成為學校管理和教師教育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回顧國內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其呈現出從文化現象領域到學校管理領域,再到課程領域和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的宏觀、中觀層次,再到教師行為方式的微觀層次的趨向。教師文化研究在內容和思路上逐步深化,但也存在疏漏之處,這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教師文化;學校管理;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整個學術背景看,“文化”一詞成為學者們重點討論和思索的問題。教育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分支,文化問題自然引起了教育學界學者們的關注,由此產生了他們對教師文化的研究。縱觀以往學者們的教師文化研究,可以看出他們比較認同的教師文化內涵系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從此,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兩個維度成為諸多學者教師文化研究的思維定勢。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文化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它對學校的師資隊伍管理、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有學者所言:“沒有教師文化的深層次改革,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表面的和臨時的。”由于教師文化屬于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研究,探究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我們重新理解教師文化特征和重新審視教師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教師文化研究的歷史追溯

回顧國內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就會發現他們研究的歷史脈絡大致為從文化現象領域到學校管理領域,再到課程領域和教師專業發展領域,研究層次上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其中宏觀和中觀層次主要有四個方面,微觀層次的研究則主要表現在對教師的行為方式進行的觀察與分析。

(一)宏觀與中觀層次的研究

1、文化現象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研究教師文化的學者們離不開對文化的認識,這些認識主要包括對文化概念、分類以及文化理論模式的理解和運用。大多數學者認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并且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其進行劃分。例如:按照結構分類標準可以有縱向和橫向兩種劃分,其中縱向上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橫向上包括社會主導文化、群體文化和個體文化。因此,有學者從橫向的文化角度來理解教師文化,認為教師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是教師群體在共同的學校教育環境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此外,從文化的形式表現特征還可以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據此,有學者提出教師的職業意識、態度傾向和行為方式屬于顯性文化,教師的教育理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屬于隱性文化。鑒于文化現象本身的復雜性,還存在諸多分類標準,在此不一一贅述。但無論按照怎樣的劃分標準,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印證了教師文化的深層次因素。

另外,學者們把教師文化作為文化現象的一個子系統進行研究的還表現在對某種文化理論的理解與運用。例如:有學者把荷蘭文化協作研究所所長霍夫斯坦特(HofstedeC.)的“文化四維度理論”作為揭示教師文化特征的參考依據,該學者采用此理論的前提是認為教師文化是一種職業文化,它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被大多數人認同的職業意識、教育理念、行為作風、思維方式、生活信念、人際關系以及情緒反應等群體行為,簡單地講就是某一特定的社會群體所習得且特有的一切觀念和行為。根據霍夫斯坦特描述文化差異的四項指標,該學者對教師文化的特征進行了描述,即“教師文化是一種低權力距離的文化,平等觀念是教師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文化是一種高不確定性回避的文化,教師群體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上進心,追求教師的穩定性;教師文化是一種高‘個人主義’文化,教師群體結構相對松散,教師教學活動是個個體性的活動;教師文化是一種女性度文化,主要表現為教師群體注重和諧與倫理道德,重視精神和情感的回報等。”還有學者在教師文化的研究方式上體現了對文化理論的運用,如文化三層次理論。在對此理論的理解之上,該學者對大陸和香港兩地的教師文化進行了實證研究,選取大陸和香港兩地部分教師作為主要的調研對象,從他們的教學工作、工作方式、繼續教育制度以及教師的心理感受等三個不同層面作為文化內容進行比較,并就這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差異進行了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分析。

2、學校管理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立足于此的教師文化研究者們主要在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進行了研究。他們多把校園文化看作是由多種不同的亞文化群所組成的文化,認為教師文化就是校園文化的一種亞文化。他們嘗試運用組織文化的觀點解釋、理解和構建教師文化,最終服務于學校教育管理的需要。例如:有學者提出校園文化是由制度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物質文化四種亞文化構成的復合體,教師文化引領整個校園文化的方向,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重視教師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還有研究者進一步把教師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的關系作為探尋教師文化建設的研究起點,這種觀點認為教師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基石,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引導、示范、整合和預警功能。因此,要從制度文化、教學文化、學術文化和師德文化四個方面構建教師文化。

另外,教師文化還是學校管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有學者對教師文化與學校制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師的行為、態度、價值觀等難免受學校制度的影響。教師所擔負的教師文化同樣也受學校制度的制約。但是,對于那些長期處于學校組織中的教師來說,學校成為他們生活的場所,因此,教師在受環境性質約束的同時,他們的行為方式并不是停留于制度層面的簡單重復,而是以其特有的行為和思想創造著教師文化。因此,以此為基礎所構成的教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學校制度的框架,并對學校制度的發展方向具有相應的反作用。可見學校制度與教師文化之間是一種規定與被規定的關系。

3、課程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基于課程領域的教師文化研究,多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訴求下開展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教師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教師文化的革新才是課程改革的深層次支撐因素。因此,他們總結傳統的教師文化特征,指明教師文化的重建主要在于教師角色的轉換,而教師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是走向共同合作,同時要發揮學校已有物質文化設施的功能才會促進教師文化的更新。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改革。在傳統教育下教師們形成的教育理念、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已不適應這場改革。傳統的教師文化特征主要有無創造性、保守性和缺乏合作、角色認同的神圣化、價值取向的保守性、文化沖突中的自我中心主義等,這些制約著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新課程需要教師由單兵作戰走向共同合作。另外,有學者就課程本身為主要指向的狹義文化來理解教師文化,認為教師文化的重建就是教師專業角色的改變,即在課程“范式轉換”的背景下,教師由傳統的技術熟練者相適切的適應型教師文化走向反思性實踐者,因此,教師文化重建要從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行為方式兩個方面人手:教師首先應該在專業理念上堅持科學、藝術、人文的開放教育思想,在價值觀層次上確立指導者和引路人的教師觀;其次,在行為模式層次上重視教師群體的協同教學與民主的師生關系,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以及行動研究中的自我發展。最后,來自實踐層面的研究者對傳統組織模式下的教師文化進行了分析,即這些傳統組織主要是指學校已有的物質文化設施,如學校統一設置的以學科、年級為單元的組織結構——學科組的集體備課就是典型的實例,這些為教師的團隊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間。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通過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或者輔助機制如經驗交流活動,自由論壇,學術沙龍等創建一種自然合作文化,從而推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4、教師專業發展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研究教師文化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進教育革新有很大意義。不少學者基于教師文化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就其形式和類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指明了教師間的自然合作文化最終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如:加拿大著名學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的教師文化研究對世界各國學者的研究影響甚遠,他把教師文化按形式劃分為“個人主義文化(individualism)、派別主義文化(balka-nization)、人為合作文化(contrivedcollegiality)和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從它們的發展態勢上看,個人主義、派別主義、人為合作的階段可以發展到自然合作這個境界,因此,只有形成以真實、自然、互相尊重和理解為特征的自然協作的教師文化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教師的發展,從而可以達到教育變革的根本目的。此外,師徒教師教育模式的合作教師文化也是引領和促進教師之間自然合作的一種重要途徑。關于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有學者提出“教師文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的觀點,其中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深層次教師文化對教師專業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微觀層次的研究

綜上四個方面,可以說教師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或者是中觀層次,而微觀層次的研究比較少見。在已經查閱到的相關文獻中發現唐芬芬曾對桂林市某小學的8位教師進行了近90余節的課堂觀察,并結合一定形式的訪談等調查方法對教師的口頭言語行為進行了研究,最后在她的碩士論文《教師文化的課堂透視——對教師口頭言語行為的個案研究》中,她總結出教師文化(言語文化)具有權威式的表現特征。由此她分析了權威式的教師文化產生的原因,既有宏觀方面的如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因素的影響,又有微觀方面的如家庭、同輩群體、學校文化和社區文化等因素的制約。

二、教師文化研究的總體特征與思考

對學者們的研究進行歷史追溯,可以發現以往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從文化現象、學校管理、課程到教師專業發展的宏觀或者中觀層次,再到微觀層次的研究。如果從整體上綜合分析學者們的研究內容、觀點以及研究思路,就會發現他們的研究特征并尋找到今后研究的新的思考方向。

(一)以往研究的總體特征

1、主要內容和觀點體現的特征

首先,從教師文化的內涵看,學者們認為教師文化的內涵要素包括信念、態度、思維、習慣和處事方式等一些相同的內容,體現出教師文化構成要素的多樣性特征。其次,從教師文化的性質看,學者們認為教師文化屬于群體文化,如有學者明確提出了教師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是教師群體共有的一種品質。再次,從教師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看,學者們一致認為教師文化產生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它的發展受到社會性的歷史因素和制度文化的共同制約,同時教師文化反作用于制度文化(如課程領域和學校管理領域方面的研究)。

2、整體研究思路體現的特征

第一,從研究趨勢看,首先,從學者們研究反映出他們是從宏觀層次的理論研究(如文化現象領域的研究)逐漸到微觀層次的實證性研究(如教師言語文化研究),注重教師自身的反思與實踐,共同著眼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具有實踐性指導意義。其次,學者們意識到傳統的教師文化類型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他們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構建與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教師文化類型(如課程領域的研究),研究的趨勢由教師文化內容的研究到形式的深入挖掘,體現了教師文化研究的時代性特征。

第二,從研究模式看,仔細分析學者們的研究,發現他們的研究都是首先從揭示教師文化內涵開始,其次對教師文化進行分類,再次到揭示教師文化特征的研究模式,可見大多數學者們的研究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的因素。

第三,從研究體現的特征看,學者們的研究反映出主要是以演繹分析和價值研究為主,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歸納分析和事實研究較少,因此,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表現為一種靜態分析的特征。

第四,從研究的切入點看,學者們的研究大多傾向于運用文化的相關理論對教育中的某個領域(如課程、學校管理和教師領域的研究)進行分析,研究領域具體明確,基于教育活動的特殊性對隱藏在其中的教師文化進行探究,體現了教師文化的真實性和具體性。

(二)以往研究的思考

結合當今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理念的背景,重新解讀我國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可以看出此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分析過后便會發現其中似乎能為我們今后的研究尋找新的思考方向。

首先,雖然我國學者比較認同從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兩方面對教師文化進行規范,但從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們是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師文化”的內涵,由于教師文化實屬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和心理現象,從而出現了教師文化定義過于寬泛的局面,甚至出現了相互重疊的現象。可以說,教師文化無處不在。鑒于文化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對教師文化的重新審視成為理論研究的必要,如何深入教師文化的理論研究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其次,前面提及的教師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或中觀層次,而微觀層次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唐芬芬對教師文化的口頭言語文化進行的觀察與研究,無論是研究思路還是方法對我們的啟示都很大。從教師文化的表現載體看,主要有教師的意識觀念和行為方式兩方面,除了教師的言語行為外還有很多。為此,基于教師文化微觀層次的研究可以從教師的日常行為方式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處事方式等人手,使微觀層面的教師文化研究更具有真實性和具體性。

再次,從教師群體的構成看,我國教師主要分布在不同的教育機構中,如幼兒園、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以及高等院校等,由于各類學校的文化氛圍不同,形成的教師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也是不同的,如小學有其獨特的教師文化特征,中學也有其獨特的教師文化特征,同樣,大學教師也具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只有明晰不同教師群體的構成,才能夠對教師文化的不同表現特征及其形成進行系統地分析。為此,學者必須對教師群體的構成進行一個清晰的劃分,才能夠對教師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以往的研究看,學者們并沒有對教師群體的組成進行細致的劃分,因此教師文化的研究顯得過于籠統。

總體看來,教師文化已經成為學校管理和教師專業發展領域比較受關注的一個課題,關注教師文化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更是教育革新的關鍵,教師文化值得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