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設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11:24:00
導語:教學方法設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設計是關鍵,因為教學方法的設計,既要考慮用什么方法講課,又要針對課程特點和教會學生用什么方法進行學習。教學方法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文章作者就如何進行教學方法的設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和教材(教學內(nèi)容),這三個因素的集合并相互作用,就形成教學過程。從教師與教材的關系看,教師必須鉆研教材;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必須了解學生;而教師從學生與教材的關系上看,教師必須考慮教法,即研究如何使教材內(nèi)容易為學生所掌握,如何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設計是關鍵,因為教學方法的設計,既要考慮用什么方法講課,又要針對課程特點和教會學生用什么方法進行學習。教學方法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梢?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措施。一個教師的教學方法如何,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所以,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索與設計絕不是無關緊要的。
教學方法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教學中處理好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關系
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教學是傳授知識的最有效的形式。學生在校期間,要用主要精力和時間,在教師指導下去接受人類數(shù)千年積累下來的科學知識,即通過接受間接經(jīng)驗去獲得反映客觀世界的科學知識。教學也因此顯示出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需要大量感性材料的堆砌,而是要求感性材料的典型性。所謂典型性,就是指所舉的材料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教師所用的事例,引證的材料,做的實驗、演示等等,都能夠典型地說明所要講的那個原理。一個好教師,一節(jié)好課,不在于課堂上引證了多少材料,而在于這些材料能否充分說明所要講的規(guī)律性知識。課堂中說東道西,“旁征博引”,羅列了許多材料,學生盡管聽得很感興趣,但所得規(guī)律性的知識并不多,這樣的課,其實并不是好課。衡量好課的標準不在于具體事實和現(xiàn)象列舉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將可能的最大量的科學原理教給學生。所以,一個好教師的備課,要在設計一條正確的認識路線(掌握知識的途徑)方面下功夫。也即,教師備課應在教法上下功夫。教法就是學法,就是設計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程序。因而,教師要讓學生結合教學去取得一定的直接經(jīng)驗,要注意有效地利用“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式來組織教學,以彌補學生直接經(jīng)驗的不足,從而克服接受間接經(jīng)驗中所帶來的一些局限性。
2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關系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學”與“思”結合,朱熹講究的“熟讀、精思”,要求“讀”與“思”結合。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獨立精神。可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視掌握知識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關系。
知識與思維是兩個既相關聯(lián)而又不同的概念。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思維能力都是教學的重要任務,兩個教學任務既統(tǒng)一在同一的教學活動中,又統(tǒng)一在同一個認識主體的認識活動中。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系統(tǒng)科學文化知識,又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知識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維活動要以知識為基礎,比如人的思考主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進行,而“概念”本身就是知識。豐富的想象也離不開平時知識的積累。因此,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對知識有著一定的依存關系。離開了知識的傳授,單純的思維訓練是不可能進行的。當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又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思維能力的高低密切地影響著知識掌握的速度和質(zhì)量。在教學過程中,一定的知識是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基礎,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又能更好地促進知識的掌握。
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既系統(tǒng)地傳授科學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首先,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自覺地、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要告訴學生“是什么”,而且要使學生知道“為什么”,學會怎樣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啟發(fā)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對知識的渴求狀態(tài)。
再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是規(guī)律性的知識,學生只有掌握了規(guī)律性的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由已知推向未知,才具有了真正的思維能力。最后,教師要隨時把新知識有機地加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中去,力求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以利于今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3教學方法要注重整體設計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fā)研究的集合。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元復合的整體。自覺進行教學方法的整體設計,才有可能整體優(yōu)化,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的整體設計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新穎。新,就不能翻來復去,總是陳詞舊例重復使用。久聞芝蘭不覺香,要推陳出新,常講常新。比如在講“矛盾的特殊性”時,就不必老調(diào)重彈,而可另辟溪徑,以湖泊為例。首先講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湖泊,有鹽湖,甜湖(湖水含堿和氧化鈉,堿微甜),火湖(湖中有熒光素和熒光酵素的生物),死湖(湖中沒有任何生物)……等,使學生懂得僅湖泊就有這麼多不同的特點。然后從這樣具體而有趣的事例入手,引導學生理解“所謂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接著再以湖泊的特點,進一步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幾種表現(xiàn),如甜湖,其矛盾的側面是含有堿和氯化鈉,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上,堿與氯化鈉的含量也不同。當氯化鈉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湖水就咸;當堿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湖水就微甜,而且在湖里洗衣服不用洗滌劑也能除去油污。這樣就把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寓于湖泊的種種特點之中,使學生聽得明白而有趣,且印象深刻。同時,還向學生展示了知識的廣闊無邊,科學的深邃奧妙,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二是準確。語言作為思維的表達形式,準確是極其重要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沿著教師的語言開拓思路。如果教師用語詞不達意,含混不清,就會使學生茫然不知所從。所以,講課一定要做到概念正確,事例準確,數(shù)據(jù)精確。知識的問題是個科學的問題,任何模棱兩可、含糊其辭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這就要求教師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和條理性,做到導言、結語、議論、講述要言不煩,板書簡明扼要,醒目易記。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確切地使用概念,凡是涉及到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每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要力求表達明確,比如,《法律》課中的“上訴”和“申訴”二概念就不能混用。申訴和上訴都是受法律所保護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但二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即,上訴是指當事人對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不服,依照法定期限程序提請上一級法院重新審理,而申訴是指當事人對已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不服時,依法向法院或檢查院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二者反映了當事人的不同訴訟權利,上訴權利是行使在發(fā)生法律效力之前,而申訴權利的行使是在發(fā)生法律效力之后。在《法律》課教學中,這兩個概念絕對不能混淆。實踐證明,教師的語言只有做到準確,才能確切地表達授課內(nèi)容。講課時,要力求用最準確、經(jīng)濟、鮮明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說得多,不一定就能講明白;說得準,講在點子上,學生則易于接受。
三是誘導。誘導包括設置懸念,有意預留知識的“空白”,激勵學生參與,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古今中外有學之士,一直把疑問喻為智慧的萌動,求知的開端,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起點。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庇幸?有問,才有思,才有究。史豐收在小學上算術課時,曾向老師提出過一連串的問題:為什么加法和乘法要從低位數(shù)算起呢?有沒有比這算得更快的辦法呢?……正是這些疑問,引導他創(chuàng)造了快速計算法。疑問是可貴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作練習、做實驗,是提高課堂藝術的關鍵所在。學生頭腦中有了“為什么”,就有了接受和消化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教師的授課和其他教學手段才有可能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
在中國教育史上,比較全面地把教學與設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宋代的張橫渠。他認為:一切知識都從疑難中產(chǎn)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把一切學問都看得容易,而自覺無一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學習的人;因為未曾學習,雖有疑難也不知道。張橫渠的見解說明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進步”與“疑難”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但作為教師,卻可從中得到啟示:精心設疑是誘導學生“再發(fā)現(xiàn)”的一個突破口。韓愈在《師說》中談到了教師的責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被蠹词且蓡?為學生解答疑問,是教師的任務之一,但作為現(xiàn)代教師當然不能僅僅滿足于為學生“解惑”,還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惑”,并且在“解惑”的過程中能“另辟新徑”。學生的“學”,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只有在教學中精心誘導,才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波瀾,點燃智慧的火把。為此,在教學中,就必須不滿足于對問題的一般理解,教學生“于不疑處有疑”,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大膽地去探求知識,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智力得到發(fā)展??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給學法是關鍵,會學比學會更重要,點金術比黃金更金貴。
總之,任何教師,只有在了解學生,鉆研教材,并擁有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從容地走上講臺,嫻熟地駕馭課堂,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在學生的心中建立起知識的“大廈”。
參考文獻
[1](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
[2]楊衛(wèi)東.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科學教育家.2007.7.105.
[3]史豐收.史豐收速算法[N].深圳特區(qū)報.2008.3.22.
- 上一篇:獨立學院辦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教育的本體功能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