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音樂教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16 05:07:00
導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經濟建設成為我國發展的中心環節,而與此直接關系較少的精神建設尤其是藝術教育,在一些人眼里就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就當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來看,前景不容樂觀。本文將就目前大學公共音樂教育定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形成原因展開分析,并就大學公共音樂教育的改革方向進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大學公共音樂教育定位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由于歷史的原因,近半個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是在有計劃、有組織、整體劃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長和發展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種種弊端。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教育已開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開始受到重視。但從總體上看,大學公共音樂教育仍然存在著因定位不準而“邊緣化”的問題,其具體表現如下:
1.大學公共音樂教育在教育體系內定位模糊,造成課程設置和地位的邊緣化
眾所周知,大學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承擔著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的重任,而且還肩負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使命,扮演著藝術教育的“公共角色”。其“公共角色”是指藝術教育在非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亦即承擔公共藝術教育的角色。它的產生為高校實施美育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使高等教育從以往只注重培養專業人才的單一模式擴展到了全面育人,成為全面落實美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我國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國家教委對普通高校音樂課程的開設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如李嵐清同志就曾多次對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普通高校應開設音樂課。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高校對學生藝術素質培養的重視,同時也推動了高校藝術教育的開展,對當前普及高校的藝術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迄今為止,公共藝術教育的開設并沒有像體育課、思想道德等課程那樣有具體可行的文件規范定位,在實施過程中也沒有規范性的要求和具體安排,國家教育部更沒有把此類課程納入到教學評估體系中。在這種定位模糊的情況下,高校的公共音樂課在課程、學時、經費、設施、編制、隊伍建設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實,使藝術類課程成了那種“無戶口、無計劃、無經費、五條件”的棄兒。
目前各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開展的規范與否完全取決于“領導的重視”。有些高校的有關領導自身審美素質欠缺,且局限于狹窄的專業教育,往往曲解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含義,在抓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審美素質。從現實情況來看,公共音樂教育的開展和具體實施各高校的差異較大。有些高校的音樂教育受“領導重視”,無論在課程的設置、還是教學內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較好,基本上能滿足學生選修的要求;而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雖然設立了音樂課程,卻并沒有真正實施,在公共音樂類的課程設置上以及教學條件上一直都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如有些規模上萬人的大學至今尚無一間上音樂課的專用教室,無一架教學用的鋼琴。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著公共音樂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隨意性大、呈現單一化的趨向,如有些學校長期以來只開設一門音樂選修課,而就是這一門音樂選修課也只有一個學分、一個課時,有時還要限制學生選修。這樣的現狀無形中造成了公共音樂教育的畸形發展,使學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學生想選音樂類課程,但考慮到課時量少、學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學分只好放棄,而去選修了那些自己雖不喜歡但學分多的“實用性”課程。所以當有些學生在作業中提出質問:“老師,不是我們要做音樂欣賞的‘下里巴人’,請問我們國家的音樂教育何時提供給我們欣賞‘陽春白雪’的機會?”作為一位摯愛音樂教育的普通音樂教育工作者,除了心靈受到震撼之外,更多的是無奈。
2.大眾傳媒的誤導影響到教育客體片面追求流行音樂,使得公共音樂教學內容的定位邊緣化
普通大學的非音樂專業學生,由于在中小學階段學習任務繁重,音樂課經常被占用,未能受到應有的音樂教育。即使他們當中有一定藝術天賦和音樂特長的學生,為了滿足家長、老師對他們文化課學習的要求,也只能忍痛割愛,暫時放棄對音樂藝術的愛好和追求。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相對比較寬松,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便很自然地想學習音樂,以彌補中小學階段留下的遺憾。
但是隨著大眾傳播工具的發展以及有些傳媒導向的片面化,對當代大學生審美心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們有些媒體報道追逐的是引導人們去注意歌星們的“一地雞毛”,而對其之所以成為歌星的真正的“成功之道”卻宣傳甚少。這種仿佛無需任何演唱才能技巧就可一夜成名、名利雙收的失實報道,對那些做著歌星夢而又成不了歌星的大學生的誘惑是勢不可擋的。于是他們把一腔希望和激情投射在歌星、投射在自己的精神偶像身上,其審美心態也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某些片面傾向而擴張并顯著化。
當今的大學校園里,許多大學生只喜歡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歡片面追隨所謂的“潮流、時尚”,而忽略了作為一個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審美素質的培養,把音樂只是看成單純的娛樂手段。在欣賞品位上,80%以上的人喜歡流行音樂,能說出大量港臺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很多大學生說我喜歡音樂,其實就是說我喜歡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成了音樂的代名詞;部分學生誤以為音樂欣賞課就是給他們聽或者看一些當今流行歌手的演唱會,音樂欣賞就是欣賞流行音樂。在筆者對學生的抽樣調查中,發現89%的學生不會簡譜,而粗通五線譜的人還不到5%,他們學歌只能隨錄音帶哼唱;有些學生買一本音樂教材幾元錢都會“節省”,但如遇當紅歌星來開演唱會或簽名售碟,不少學生會毫不猶豫地花掉自己幾個月的生活費,為的就是買一張昂貴的門票,與自己崇拜的歌星見面。而對他們應該掌握的基本音樂知識,如交響樂、藝術歌曲、民樂、民歌、京劇等,這些學生既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因此,與對流行歌曲的狂熱程度相比,公共音樂教學內容不受一些學生的重視,地位下降,呈現出一種邊緣化的趨勢。3.公共音樂教育的從屬地位,使得教育主體即音樂教師成為高校可有可無的“邊緣人”
音樂教育本來是一種獨立的教育形態或類型,有自己獨特的性質、特征、功能、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有自己獨立的教育目的即培養全面發展、人格完善的人。但有些高校的領導至今還沒有脫離出作為傳統的“樂以愉情”的觀念,就是還是把音樂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一種手段或途徑,把公共音樂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看作僅僅是協助德育或智育更好地發展的輔助形式。所以在實踐中,音樂教育在許多高校卻是實實在在地處于“從屬”的地位。它或被當作可有可無的“裝飾性教育”而受到冷落,或被當作素質教育的點綴而呈現一時的“火熱”。所以,在大學的公共音樂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有過尷尬的體驗。多年來筆者感觸最深的是作為一名從事大學公共音樂教育工作的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面臨著比其他教師更多的壓力。因為普通高校音樂教師大多上的是選修課,工作量完全取決于學生選修人數多少而定,而課外輔導學生又不計入正常的工作量。這就使他們陷入了一方面要完成學校規定的課時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學校不開課或者課時量太少而無課可上的怪圈之中,也就是說公共音樂教師時時面臨著“下崗”的危險。這種不公正已影響到公共音樂教師的評聘獎勵等方方面面,如評職稱要科研成果,但大部分學校公共音樂類的實踐成果不計入科研,而英語、計算機過級、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多少文章是“一個都不能少”,沒有什么“特殊性”可言。而有些學校里平時提供給公共音樂教師的科研經費卻是出奇的少,甚至沒有。有些學校至今還沒有公共藝術教育指導中心,致使公共音樂教師在學校里既沒有歸屬感也無發揮自己專長的“用武之地”。更有一些學校還規定各種比賽必須是必修課才有資格參賽,公共音樂課的教師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這種“邊緣人”的地位嚴重地打擊了公共音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學公共音樂課質量多年得不到提升的惡性循環。
二、大學公共音樂教育定位與改革的對策思考
高等院校公共音樂教育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由于長期得不到解決,目前已使其發展陷入到一種危機之中,而導致這種局面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模糊。因此,通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公共音樂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消除其發展障礙,擺脫危機狀態的主要途徑。
針對高等院校公共音樂教育目前面臨的問題,圍繞著其準確定位而進行的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明晰公共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針對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定位“邊緣化”的現狀,建議國家教育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統一規劃和領導,完善公共藝術的教育管理體制。如可以借鑒國外如美國、西歐等國家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先進理念,把公共藝術法定為國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學科”之一,如同其他核心學科一樣,從規范化、制度化入手,抓好藝術教育課程的開設工作。建議把音樂、美術這兩大類公共藝術鑒賞課規定設置為必修課,并保證一定的課時。公共藝術學科也要像專業藝術教育學科一樣制定相應的教學評估標準,把公共藝術教育納入各高校的教學評估體系中。各高校要把建立健全公共藝術教學機構當作大事來抓,鞏固和提高公共音樂教育地位。
要加強高等院校公共音樂教育管理水平。各高等院校要加強對公共音樂教育的領導,成立公共音樂教育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定期研究和討論公共音樂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音樂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樂教育中心,并歸口教學管理部門負責,以利于將公共音樂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要切實加大高等院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樂教育場地、設備、設施這些必要的教學條件是開展公共音樂教育的物質保證,各高等院校應在年度經費預算中列入公共音樂教育經費,確保公共音樂教育經費逐步提高,逐步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要求和規定。
2.加強對音樂教育規律的研究,引導大學生對高雅藝術的興趣,提高其音樂鑒賞水平
科學的教育內容、靈活的教育方式、多種教育途徑是音樂教育教學的重要保障。面對目前公共音樂教育開課率低的實際,高等院校一定要認真研究和調整教學計劃。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既不能搞成專業性的技能訓練,也決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音樂知識的普及上。課程設置應堅持必修與公共選修或個別輔導課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必修課以提高全校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為宗旨;而公選課的課程設置,面可以廣一些,科目可以多一些,讓學生有廣泛的選擇余地。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在選課時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選課原則,先修基礎類課程,再選鑒賞類課程,再進行音樂藝術的實踐,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對于大眾傳媒的片面宣傳而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大學生的正面引導,讓他們明辨是非。同時,出于對下一代的保護和健康發展考慮,國家應該加強對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方面的管理,鼓勵它們多宣傳積極向上的東西,限制它們對不健康東西的過多渲染。更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利用大眾傳播的優勢,不斷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高品位課外、校外音樂鑒賞和音樂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對高雅藝術的興趣。
對于當代大學生在藝術審美活動中所呈現出的求新、求變的流行趨勢,我們無法“指導”其發展,但卻可以“引導”其發展,只要我們把握藝術審美中的情感特征,就一定會激發學生對高雅藝術的興趣,最終使我們的大學生認同藝術,享受藝術。
3.加強對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建設,提高公共音樂教育教師在高校的地位
要進一步確立公共音樂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學中的地位,各高校要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開足開齊公共音樂教育類必修課和選修課,提高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學分,力求課時、進度考核等穩定化、正規化;挖掘人力資源,創造教學條件;鼓勵音樂教師開設較高質量的音樂選修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滿足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求。
針對目前公共音樂教育教師地位偏低、待遇低的問題,應不斷改善公共音樂教師的教學處境,提高其生活待遇,以確保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要根據學校規劃和發展計劃,配備、充實公共音樂教育師資,保證公共音樂教育教師的數量;要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穩定公共音樂教育教師隊伍,把熱愛公共音樂教育的教師充實到教學崗位上來;要根據公共音樂教學的特殊性,合理計算公共音樂教育教師的工作量,并在學習、工作待遇方面與其他專業教師同等對待;同時,廣大公共音樂教育教師也應注重師德修養,自律、自尊、自愛,樹立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思想和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提高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質量;努力學習,加強自身文化理論修養和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努力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和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思考》,黃碧源著,原載于《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高等音樂教育之我見》,詹怡秋著,原載于《廣州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1年第3期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 上一篇:學校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工作匯報
- 下一篇:個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