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在人類成長中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8-10 06:22:00
導語:語言在人類成長中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論文針對語言的先天性說法提出語言是人類成長副產品的假設,并從語言的產生、語言的進化發展進行了直接的論證;通過回顧當代主要的語言觀,對本文的假設進一步多角度的進行了間接驗證。
關鍵詞:語言的產生;進化發展;當代主要語言觀;副產品
一、引言
人類早已到達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把探險和征服的對象鎖定在其他星球,并不斷地做出超越。但人類對自身的了解和研究遠遠落后于此,尤其是對自身日常所用語言的研究更是如此。在對語言的研究過程中,不同的研究者作出不同的假設,不同的假設導致不同的結論。針對語言的先天論者,本文提出:“語言是人類成長的副產品”這樣一種假設。
把語言說成是人類成長的“副產品”,并沒有什么貶義,本文意在說明語言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第二位的,是在人類自身的成長過程中產生的東西:既有生物的基礎,又更是文化傳遞的結果(范革新,2008:15);既是人類認知、理解的結果,又是認知、理解的一種反映,但這種反映決不是鏡像的反映,是一種能動的反映;在人類改造世界和征服世界的過程中,人類的語言起著重要的信息和橋梁作用,它反過來又不斷的促進人類智力和認知的提高,它成為把人類和動物從根本上區別開來的標志性特征。
二、語言的產生
語言的出現和人類的出現并不是同步的。早在20萬年前,現代人就已經在非洲大陸出現,但語言的出現只是在距今5萬年左右的事情。語言是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化后天出現的東西。馬克思曾經說過: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也創造了語言。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面隊險惡、敵對的環境,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彼此之間的合作;為了彼此之間的合作,需要一種信號或符號;這種信號或符號由簡單的鳴叫、怒吼或者自然物漸漸地發展成我們今天的語言(當然,這里的語言并不是指廣義上普通動物的語言,而是指人類所具有的語言)(陳嘉映,2004:389)。從上述意義上來說,語言既是人類個體求生、成長過程中的產物,也是人類整體成長過程中的產物,是人類適應自然界的結果。正因為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它的產生不是憑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它是人類直立行走和大腦進化的結果,是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人自身對外部環境適應的結果,歸根結底是人類成長的結果。
三、語言的進化與發展
語言的進化與發展是指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封閉的、靜止的系統,它也有產生、發展和不斷成熟的過程。語言在不停的變化發展,但語言的發展和變化與普通事物的發展變化不同。一方面,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一時期的人們可以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從歷時的角度來看,語言在不停地發展變化,同一語言、不同時期的人們簡直無法交流。語言的進化和發展主要表現在:
3.1詞匯的發展變化
人們所使用的詞匯決不是語言產生之初就存在的。詞匯是人們對周圍世界表征、認知、并對其概念化的結果。不同環境中的人,由于環境、視點、方式等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和現象擁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因而在概念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詞匯(石毓智,2006)。隨著人類的發展,周圍的環境在不斷的變化,舊的事物在不斷的消失,新的事物在不斷的產生,語言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反映,不斷地調整著自身:反映新事物、新現象的詞匯不斷涌現。語言就是這樣一個永遠無法自足,但又不斷完善自身的系統。從個人的發展情況來看,每個人都有一個語言習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從不會說話到會說,從詞匯少到詞匯多的發展過程。隨著個體的成長,語言——尤其是詞匯,也在不斷的成長。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詞匯是個人成長中出現的,是個人成長的副產品。
語法作為語言中最穩定的部分,也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完善自身。語言產生之初,沒有什么所謂的語法,更沒有我們今天這樣的語法。人類的表達,最初——也最主要是依靠詞匯手段(石毓智,2006)。語法是詞匯概念內容的結構化、形式化、外顯化,詞匯和語義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語法形式(石毓智,2006:45)。“語言就是事物的邏輯形式——語言(命題、思想)之所以和現實有同樣的邏輯形式,因為思想就是現實的邏輯形式”(陳嘉映,2004:395)。這里的邏輯形式就指的是語法——語法來自于人們對現實的模仿,來自于人類對現實的認知,是人類認知概念內容的結構化。
從英語語法的發展來看,英語句子最初主要的語序是主語+賓語+動詞,依照嚴格的詞匯后綴形式和曲折變化來表達各種復雜的思想,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句子形式的變化是依靠詞匯次序的變化,并沒有借助于今天所謂的系動詞、助動詞等手段(何兆熊,梅德明,2005:138;石毓智,2006)。隨著英語的發展,語序變成了我們今天的主語+動詞+賓語;同時,系動詞、助動詞等虛詞出現,加速了語言的語法化過程,句子結構的變化不再單純依靠詞匯的手段。
從個人語言的習得情況來看,孩子的語言表達最初也是依靠詞匯的手段,幾乎沒有什么多余的語法形式(Brown,2005:27;石毓智,2006:20)。隨著孩子的成長、詞匯的豐富和語言系統的變化,他們到5、6歲逐漸學會諸如冠詞、連詞、助動詞等虛詞的用法,他們的語言系統逐漸成熟。因此,可以說人類的語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獲得的,是人類成長的結果,是人類認知能力增強的結果,也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種能動的反映。換句話說,語法也是人類成長的副產品。
3.3語音的發展變化
語音相對于詞匯來說,也是比較穩定的部分。從共時角度來看,一個人的說話、發音是一生中相對穩定的,變化是不明顯的。但從歷時角度來看,任何語言系統的語音部分都在變。以英語為例。英語的語音變化包括:詞尾音脫落(apocope)、輔音消失(consonantloss)、插音(epenthesis)、語音變位(metathesis)等形式(何兆熊,梅德明,2005:133)。就孩子的語音習得情況來看,有些音比另外一些音先習得,并且具有一定的共性。跨語言的研究表明,在兒童的語言習得中,雙唇輔音先于其它輔音,元音先于輔音。因此,在孩子的語音習得中先出現如爸爸、媽媽、dad、mum之類的詞匯。從語音的角度來看,語言也是人類發展的結果,是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并不斷發展、完善自身。公務員之家:
四、當代主要的語言觀回顧
從古希臘的先哲們開始討論語言起,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形形色色的語言觀。在索緒爾創立現代結構主義語言學之后,針對兒童母語的習得,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并因此創立了許多理論和學說。這些理論學說成為后世人們解釋語言現象的理論來源。下面就主要的理論作以簡單的回顧和評析。
行為主義是學習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模仿、練習、成功反饋和習慣養成的結果,孩子模仿周圍聽到的聲音和模式,并從成人那里得到積極的強化,因此,在周圍環境的鼓勵下,不斷的模仿練習直到他們養成正確的語言運用習慣(Lightbown&Spada,2002:9)。行為主義的語言學習觀有直觀的吸引力,它可以部分的解釋兒童母語的習得和成人對外語及二語的習得,有它自身的合理性。但它對孩子在語言運用中的各種創造性、語言運用中的各種錯誤等問題無法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顯示出其理論的不足和弱點。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盡管有其廣泛的應用(曾建國,2006:100),但因其解釋的機械性和直觀性(缺少思辯性)而受到后人的質疑,在后人對行為主義的批判中產生了其他的理論,這也可以說是行為主義對語言學的貢獻吧!行為主義把語言看成是習慣的養成,語言和習慣都是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中獲得的,是人類不斷與外界互動(刺激——反應)的結果。行為主義把語言也看成人自身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類似于行為習慣之類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語言也是人類成長的副產品。
- 上一篇:語言習得四要素數特點論文
- 下一篇:加強聲像檔案管理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