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大學生的孝道觀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22 04:54:00

導語:新時期大學生的孝道觀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大學生的孝道觀探究論文

摘要:孝道是我國家庭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理念。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孝的理解以及我國的傳統孝道觀,接著簡單研討當代大學生具有什么樣的孝道觀,相比傳統孝道觀,他們的孝道觀有何不同,又有何新特點?

關鍵詞:傳統文化孝道孝道觀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作為支配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長期以來已經滲透于人們的骨髓和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和思維定式,構成了中國傳統主流倫理范疇系統的核心部分。孝道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理念,是我國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反映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維系子女對父母親情關系的道德規范體系。在19世紀以前,傳統孝道在我國社會長盛不衰,然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傳統孝道經歷了全面的沖擊和洗禮。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傳統孝道已經不存在了,它仍然有著一定影響。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既受到傳統孝道觀的影響,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符合當代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新的孝道觀。

一、傳統文化中的“孝”

(一)“孝”的起源和含義

據研究表明,孝的觀念最早形成于父系氏族社會。從文字構造上看,“孝”是一個象形字,“老”字頭下有子,意為人老了行動不便時,由兒子背著走。這表明,孝是晚輩對長輩的。通常,孝是子女奉養父母所遵循的一種準則。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將“孝”視為“德之根本”。春秋時期,孔子融六經之精華集著而成《孝經》。在《論語》中,孔子對孝進行了闡述。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孝經·開宗明義章》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呂氏春秋·孝行覽》亦云:曾子曰:“父母生子,子弗敢殺。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二)“孝”是我國傳統家庭文化的核心

從古至今,孝的一般意義都是指子女對父母的侍奉。主要體現在奉養長輩、順從長輩和祭祀先輩三個層面。從根本上來看,孝體現的是一種親子倫理關系,它對于維護家庭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傳統家庭文化的核心。孝道在最初意義上的尊祖敬宗、報本返初和生兒育女、延續生命,到“善事父母”,就已經局限于宗法和家庭倫理范疇。幾千年來,家庭倫理中仍然注重孝道,即使在現代社會亦是如此。故可以說,孝道不僅在過去,甚至在現在、將來都將會是我國家庭文化的核心。

(三)傳統孝道觀

我們知道,最初意義上的孝道僅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倫理的范疇。然后來的儒家把孝道從家庭推向了社會,把孝移到“忠”上,將忠孝視為一體,從而使孝的內涵往外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時維系家族和社會道德的紐帶。到了漢代,孝被政治化,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舉孝廉”,孝道成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再到宋明時期,孝道更是被統治者及其思想家們加以扭曲,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愚孝成為當時道德的楷模。

傳統孝道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縱觀其整個的歷史沿革,傳統孝道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對宗法的永恒追求。如對祖先的崇拜、傳宗接代、延續生命等。

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倫理意識和規范。包括對父母的事生和事死。事生是指養親、敬親、順之以行、諫之以禮;事死則是指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及繼志述事、大孝終身慕父母。

第三,修身、忠君、敬老。此乃是由孝衍伸出來的社會道德倫理意識和規范。

二、當代大學生的孝道

(一)何謂孝道觀

所謂孝道觀,簡單說就是我們對于孝道的一種觀念。我們所說的孝道觀主要指的是傳統儒家孝道觀。儒家孝道觀不僅僅是指“孝”,宋代以后的儒家孝道觀是將“孝”、“忠”、“節”、“義”四者相互融合起來。意謂中國社會人際的關系皆是父子之倫的延伸和衍化,故不論君臣、夫妻亦或是主仆之間的一切道德倫理,皆可用“孝”來解釋。

(二)大學生對傳統孝道的態度

根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有99%的大學生認為在當代社會仍有必要提倡傳統孝道。對于為何要提倡?有62%的人認為是“因為愛父母”;35%的人是“為了報答父母”;不足3%的人則是因為“傳統道德的束縛”。選擇“愛父母”的人多認為:“愛”不同于“報答”,“愛”比“報答”凝聚了更深、更重的情感。“報答”是對自己所得的一種償還,而“愛”是不計得失,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是親子心靈上的親密無間。

(三)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孝道觀

1.大學生對于“善事父母”的意識以及行為表現

“善事父母”是傳統孝道的最基本的要求。善事父母首先是對父母的“事生”,即父母健在時要對父母盡孝心,主要包括養親、敬親和悅親三個方面。

所謂“養親”就是指贍養父母,即對父母提供經濟幫助、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是否愿意贍養和照顧父母以及用什么方式來贍養和照顧父母,是“善事父母”的基本體現,是衡量一個人孝觀念的重要指標。據調查顯示,有62%的大學生把“贍養父母,為父母提供物質生活條件”列為“符合現代社會孝道”之首。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生,由于從小生活在物質條件較差的農村,更加強調要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以讓其能安度晚年。在關注父母的物質生活條件時,大學生還關注父母的精神生活,大學生普遍不贊同“只給錢物給父母,不關注父母的精神需求,用金錢取代孝心”的做法。

“敬親”是對傳統孝道內涵的更高層次上的體現。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們通常認為,傳統孝道中的敬親就是要做到對父母“無違”,即不違背禮節,嚴格按照禮的規定和道德的通行標準來孝敬父母;要以“色”事親,即兒女應該要做到和顏悅色,順從自己的父母;要做到諫親,若君主或父親的思想或行為“不義”,“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然而,若父親不停勸諫,兒子還是得服從父親。當代大學生對于敬親的理解則是:因為愛父母,親情間的真愛使其自覺的尊敬父母。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一種禮讓,是對父母價值觀的一種尊重和理解,更是對父母的重視。“悅親”是傳統孝道中比較重要的道德規范。孔子曾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為孝。”《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子,73歲“著五色斑斕衣,做嬰兒戲”,“佯跌臥地,為兒啼”以取悅親。此乃傳統孝道中“盡其歡”的典型。當代大學生并不贊同這種方式的孝。他們認為悅親的方式有“做出成績,讓父母自豪”、“經常與父母聯系,表達對父母的關愛”及“給父母豐厚的物質條件”等,并不是為了取悅父母而損毀自己的價值追求。

2.大學生對傳統孝道觀中關于“傳宗接代”的看法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宗接代、追求永恒的宗法性是傳統孝道的理念之一。在古代,父母對于結婚的子女的生育后代問題很關心,且要求兒子生男丁以繼承家業。然處在現代社會的大學生對此有和看法呢?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5%的大學生不贊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孝道觀。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當今社會已經不同于以前,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所謂“有后沒后”的說法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生育后代與傳統的孝道沒有多大關系,只是成年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而已,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一點,體驗為人父母的感覺和責任,是自我情感的需要和寄托,是家庭穩定和幸福的源泉。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觀與傳統孝道觀的區別

1.在“善事父母”方面的區別

首先,在養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對父母要盡贍養義務,主要是陣對父母是物質生活方面,且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和父母同住以盡孝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大學生認為善事父母,不僅要為父母提高物質生活幫助,更重要的是要給父母精神慰藉,且精神安慰要放在首位。此外,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加之子女不在像過去那樣只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事農業以外的活動,故父母和子女不能住在一起。大學生認為“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孝道觀已過時,即使將來不和父母同住,也不會影響對父母的贍養和照顧。因為現在交通發達,趁節假日可以回家和父母團聚,平時可以多和父母通通電話之類,給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在敬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對父母盲從、百依百順,不能以任何理由頂撞父母,即使父母犯了過錯,做子女的也只能順從,不得違背父母的意愿。這種傳統孝道觀只顧及父母,而不顧及子女的感受,顯然已不適用于現代社會。當代大學生認為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真愛,是子女自覺的對父母的一種尊敬,在現代仍要對父母禮讓,要講究長幼之分,但是這種尊敬不能以犧牲子女的基本權利或壓抑人性為代價。

再次,在悅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博得父母高興,不論父母有什么要求,只要能讓父母高興,子女都得照辦,這樣才算是對父母盡孝。而當代大學生不贊同這種方式的孝,他們認為讓父母高興不僅僅是以父母為主,而是要以自身為主,通過自己的成就使父母自豪、通過照顧好自己使父母放心等才是讓父母最高興的。通過此類方式取悅父母,不僅能體現父母的價值,也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2.在“傳宗接代”方面的區別

傳統孝道觀追求傳宗接代,重男輕女,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影響了我國社會幾千年。然當代大學生卻不贊同此觀念。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男女都一樣,生兒生女無關緊要,生女兒并不代表不孝。生育后代主要是為了表達情感,當然也是為了父母的快樂,但是生育后代已經不是為了唯一的目的——盡孝讓父母高興。大學生認為在現代社會,生育后代首先是自身的意愿,其次才是父母的意愿。

(三)當代大學生孝道觀所體現的新特點

第一,較之傳統孝道觀,當代大學生孝道觀的內涵要豐富、新穎。如在善事父母上,大學生提出,有時間和條件,要帶父母出去旅游;在照顧父母上,更加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提出讓父母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等。公務員之家

第二,強調“事生”。大學生不贊同表明上的盡孝之道,認為在父母生前不盡孝,死后卻風光大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強調做子女的,要在父母還健在時多關心父母。

第三,不贊同“子承父業”的思想。“子承父業”被傳統孝道列為“善事父母”中“事死”部分,當代大學生不贊同此觀念,他們認為人生的目標、事業專業以及生活方式應根據本人的特長和興趣來決定,而不能由父母來決定。因為一個人選擇了自己所喜歡的或是自己所擅長的事業時,他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會大些,而取得事業的成功可以使父母自豪,就對父母的一種孝。

第四,子女都有盡孝的義務。這主要體現在贍養父母上。大學生普遍認為長子盡孝不可取。因為在現代社會,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作為子女,都有義務贍養父母,對父母盡孝。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傳統孝道觀經歷了幾千年的洗禮和沖擊,仍對現代社會有著較大影響。當代大學生因處于新時代的背景下,受傳統孝道觀的影響,形成了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新的孝道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完全拋棄傳統孝道觀。對與傳統孝道觀,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繼承,也要發展。

注釋:

論語.學而篇第一.中國戲劇出版社.1965.7.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大化書局.1952.5523.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732.

劉新玲.對傳統孝道的繼承和超越——大學生“孝”觀念調查.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