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朗讀訓練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23 02:05:00
導語:語文教學的朗讀訓練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素質教育已實施多年的今天,我們的很多教師仍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朗讀,只鐘情于對文質兼美的課文進行細瑣分散、支離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似乎不能出分數、不能直接見效的朗讀上。甚至有的學校荒唐地規定“語文課上不許朗讀”!學生不會朗讀,更不會在朗讀中欣賞美、體會美,只知道拼命記老師的講義。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對語文課漸漸失去興趣,從而出現了語文課堂上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尷尬局面。今天,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向深入之時,我想我們是應該充分重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了。
1.1朗讀符合漢語文字特點。漢語具有很強的表義功能,同時它還具有聲音優美音樂性強的特點。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論語言形式美》一書中論述道:“除了音樂性的美之外,語言形式差不多沒有什么其它能引起人們美感的東西了。”漢語語音具有音樂性,一是因為在漢語語音中,元音占明顯突出的地位。元音屬物理學中所說的樂音,使得讀音和諧悅耳;二是因為漢語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一連串的音節由于四聲的變化而形成語音的起伏、疾徐、抑揚、強弱、隱顯等,從而造成情感的節奏,進而構成音樂美的效果。
1.2朗讀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了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初中的學生由于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的發展,其思維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地思維”,然后才由外觀的語言過渡到耳語,又過渡到內部的語言。朗讀正是幫助他們通過“聽”來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展的。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的眼、口、耳等多種器官同時活動,形成多通道的暫時神經聯系,加深了大腦皮層的痕跡,有助于增強記憶。加強朗讀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尤其必要。初中生正處于童年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具有耐性不足、好奇、好勝、好動等心理特點。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的階段水平,及時發現和了解學生的興趣,在適當的點撥下,讓學生開口讀,讀出興趣,體驗快樂感,在一唱三嘆中深受感染,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然后再“說說”、“議議”。一堂課下來,學生始終感覺興趣盎然,樂在其中,學習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可是,我們有些語文課自始至終都是“一言堂”,學生在極端被動的狀態下學習。這樣沉悶的課堂氣氛怎能喚起學生熱愛語文的熱情,怎能不讓學生怕學語文厭學語文呢?
2加強朗讀訓練的現實意義
2.1朗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口誦心惟”。朗讀不僅是對語言能力的訓練,也是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朗讀要求不停歇地讀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讀、不誤讀,這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來說,不僅可以維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訓練了其注意的廣度和分配能力。朗讀的停頓、輕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義關系及時做出符合原文含義的表達反應,這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度性等。朗讀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進行藝術再創造,這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其實就是在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相信各位老師都有這種經驗:班級內那些談鋒犀利、語言縝密、妙語連珠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說話口齒不清、詞不達意、甚至經常顛三倒四的學生,極少不是反應遲鈍智力較低的后進生。
2.2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學習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學生只有對文章有了一定的體會和把握,才能從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靈魂,從而更有效地理解課文內容。而朗讀的要義就在于通過對作品音聲節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進入作者世界,達到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審美境界。葉圣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理解,而且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生在朗讀文章時,把書面語言變為有聲語言。他們就如同替作者說出了這一番話。“作者之神氣音節和聲調,拂拂然似與我之喉舌相應。”反復地讀,把文章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體會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并受到感染。
2.3朗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教育部頒發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感情地朗讀正是進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鏗鏘有力、或婉轉纏綿、或一瀉千里的音樂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叩擊他們的靈魂,撥動他們的心弦,使其產生強烈的共鳴,獲得極美的藝術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審美因素也會自然而然地向讀者釋放,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公務員之家
3加強朗讀訓練的方法
3.1保證朗讀的時間。在語文課上給朗讀留下充分的時間,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晰、不讀破句、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作個讀書的樣子,草草過場,像葉圣陶先生所批評的那樣“隨口念一遍”就算了。還要給讀后評價留下時間,讓讀完之后的學生能對自己的朗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
3.2堅持范讀。教師出色的范讀可以為學生正音,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范讀傳遞著教師本人的態度。范讀時的鮮明的愛憎和情感趨向,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老師產生共鳴。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在教讀《,你在哪里》時,范讀全詩,感情真摯,語調抑揚頓挫,富有表情,節奏快慢有致,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總理的深沉思念和無限的熱愛之情。學生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沉浸在對的深切緬懷之中。
3.3朗讀和點撥精講相結合。再好的朗讀也不能代替語文教學的全部。朗讀必須與啟發式的精點精評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只講不讀,學生難知書中味;只讀不講,學生難以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這一點毋須贅言。
總之,“沒有朗讀的課只是‘課’,它不是美的語文課。”我們應該讓朗讀貫穿于語文課的全過程,使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熱點和亮點,成為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增長點。
- 上一篇:死刑復核證據制度研究論文
- 下一篇:新課程下數學課堂教學分析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