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數學課堂教學分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3 02:11:00
導語:新課程下數學課堂教學分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發展。數學課程標準著重強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那么,怎么做才能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學得好,掌握得牢,做題時靈活運用,善于和敢于創新呢?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會有鮮活生命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替換為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的活動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比如:我們在教學兩位數加法時,可以設計:①計算同桌兩名學生歲數之和是多少?②校園中有楊樹23棵,柳樹15棵,一共有多少棵?這樣的題目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到有興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觀察、想象的動機??傊?,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同時,在觀察生活問題、解決生活中形成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樹立數學思想。進而,促進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時,自覺地利用有關數學經驗去思考,去解決問題。
2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
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很少讓學生動手實踐。實踐證明,若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勤于實踐,數學上的問題還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特別是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尤為顯得重要,學生普遍反映,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只有親自動手才能學得會。例如:教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時,鼓勵學生自己“找一找”題中誰是單位“1”的量,誰是比較量,動員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線段示意圖,讓學生通過“找一找、畫一畫”自己去區別分數乘除法的異同點,明確什么樣的情況用乘法計算,什么情況下用除法計算。還可常用“議一議、比一比”等活動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注重形成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體驗。教師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巧妙地把教學任務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應該充分地考慮和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把開展探索性學習和研究作為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的一條線。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合作、勇于探究。公務員之家
4大膽創新,在表演、游戲中學習
新課程注意到了學生的情感困惑,認識到了它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試想、假若學生體驗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他怎么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無拘無束的問答,創設愉快情境,穿插一些表演、游戲等活動,都會給予學生更多的快樂和滿足,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心理體驗、新的認識,以改善自我,發展自我為目的,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最鮮明的體驗。新的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本著新課程的理念。用心鉆研教材、教法,總能找到適合本班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
- 上一篇:語文教學的朗讀訓練探究論文
- 下一篇:調解糾紛建設和諧與法治社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