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綜述
時間:2022-02-12 04:31:00
導語: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21世紀以來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為美術課程改革帶來了蓬勃生機。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已成為大勢所趨,同時我們有必要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發揮師生的互動效應等途徑來完善這種創新型獨立課程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多媒體技術引導
自高中美術課程改革得到各地許多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來,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美術課改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開展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教學與管理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但是這也需要我們在前進發展中不斷總結經驗并反思研究。
一、研究性學習在高中美術課程中的重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對人才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要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術課程作為普通高中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這次課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發揮了美術特色和優勢力量。其中研究性學習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加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合作精神。為了響應國家教育方針的號召和順應時代的發展,許多普通高中教育開展美術研究性學習頗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或開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現了開展方式過于形式化、學生敷衍了事的現象,這樣的研究學習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促進個性發展方面無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應該“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實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對研究性學習作了解釋:“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在美術課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論上可以通過教師的“解惑授道”來引導學生習得相關知識,又在實踐上通過學生親自實驗來驗證問題的假設,最終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個性塑造的和諧發展。
二、高中美術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的要求
1.多元智能理論對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的啟示
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對人類智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觀點,把智力結構歸結為九種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覺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這九種能力相互間是獨立的,但由于受到環境和教育以及遺傳或性格等影響,又會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點,在成長過程中突顯智能的優越性和差異性。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來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研究性學習打破以片面培養學生一兩種智能為核心的課程的傳統觀念,力求更全面、創新地培養獨具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它關注為學生創設更真實生動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從自身及周邊生活中去挖掘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這種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大限度地減輕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扭轉了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被動接受性,開辟了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向性。
美術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發展學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質,并適宜地開發其美術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個性迥異的學生,以開展美術研究性學習為手段,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讓他們通過以美術為切入點的研究活動來更加了解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是順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體現。美術可以與歷史、文學、音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只要學生對某一個方面有興趣,都可以成為研究的內容。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同樣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參與社區活動、合作創作、交流匯報等形式來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2.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的影響
由于高中生對外界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所以面對著信息網絡發展迅猛的互聯網時代,電腦、數碼相機、DV等已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將動態或靜態的圖、像、聲、字等多種信息資源巧妙結合,帶給人們最大限度的視覺沖擊,這一特點與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的形象直觀性特點是最吻合的,使得美術課的教學不再局限于平面和立體的空間視覺形象上,而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漫游在無際的虛擬世界。倘若師生不擅長運用最具時效的交流工具,就會和21世紀的先進文化脫節,那將不利于學生形成對世界的感知力和獨立思考的價值取向,有礙他們的智慧提升和人格塑造。
隨著20世紀初課程形態的研究性學習的誕生以來,逐漸顯示出研究性學習是一場以合作為方式、以實踐為手段、以網絡為平臺的學習方式革新,顯然它的關注點并不在于探究的結果是什么,而是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應怎樣學。在美術教學中希望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用藝術思維的方式認知世界,掌握藝術表現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實現學生“實踐——感知——思考”的整體學習。學生除了可以利用電腦進行繪畫和設計,還可利用數碼相機和攝像機等工具進行攝影攝像。他們對搜索到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提煉,最后把經過篩選得到的有價值的信息重新組合成自己的學習成果,并把學習成果實行資源共享,進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團隊交流協商互助的意識。
三、加強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1.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整個互聯網時代的環境背景下,美術教師已經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傳授者,網絡資訊的普及使得學生獲知的渠道變得四通八達,因此美術教師要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就必須加強整合網絡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轉變職業角色,采用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步驟,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開展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中,課程的性質需要教師以引導者與協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學生的課題研究中來,師生之間應該體現出“對話”的關系。教師以學習伙伴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課題,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面對疑惑時能給予啟發和指導,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統籌安排。尤其是關于課題的選擇上,教師更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應該允許學生按照個人興趣提出并經過篩選等方式最終確立下來。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地點也不一定都在課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更能體現師生對資源的優化能力,因此網絡上流行的QQ、E-mail、BBS、MSN等對話方式成為了師生青睞的互動手段。假如美術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建立一個專門用于交流討論的網站,那么必定是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途徑,在網站里大家可以把研究成果分階段共享,對有效的信息資料也可以互相傳閱和討論。此外教師同樣生活在合作的群體里,要善于利用其他科目教師的優勢,打破教師孤軍作戰的教學方式,以包容和開放的態度進行協作,幫助學生共同完成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工作。
2.完善對美術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由于美術具有濃厚的人文內涵,與社會、宗教、政治、經濟以及其他領域的文化發生普遍的聯系,加之其表現形式的多元化,包括繪畫、雕塑、攝影攝像等不同種類,決定了在美術領域有豐富的可研究資源,美術研究性學習的表現手法也比其他學科更多樣化,除了常見的撰寫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對繪畫作品的評析,還可以制作手工藝品、設計海報、拍攝DV或制作小電影等。一些高中開設美術研究性學習時雖然體現了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卻只是注重研究的結果,單純從研究課題的選題新穎與否、作業表現形式創意與否等作業質量角度來評價學生,使得評價的標準仍然停留在“書面”的層面上。由于參與到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一般是以合作的形式組合,所以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投入等量的努力,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會表現出全面的智能,所以才需要教師因材評價。有時候學生會出現一種對待自評和互評“無所謂”的態度,因此就更應該加強學生在合作中的自評和互評的時效性,以及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觀察的全面客觀性。不僅學生本人要認真進行自評,還需要組員之間進行匿名互評,從對待研究課題的學習態度和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間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能力。通過書面形式把這些相對客觀的評價匯集上交給教師進行審核。教師要善于用學習記錄或成長記錄袋等形式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并注意對評價的反思。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分組進行討論,然后再請代表對本組研究情況向全班作匯報,最后教師再作總結。另外,家長也應該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在課內外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3.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學習成果
當今的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學習的途徑也應是多元化的。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學會享受成功的喜悅,因此把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是教育發展的必經途徑。我們提倡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逐漸融入教學中,我們的教學就可以擺脫往日那種因為受客觀物質環境所限的狀況,使學生的學習可以更透明,傳遞學習成果的途徑更寬闊,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更公平。由于高中生對多媒體技術并不陌生,因此除了言語表達,他們還可以通過軟件制作、攝影、錄像、幻燈、制作電子雜志等媒體技術來把學習過程記錄下來,如利用投影把研究學習過程的筆記原版放映出來,或者利用錄音錄像把采訪調研的片斷剪接編輯成片等方式,讓多媒體把同學間共同探討問題、走訪調查時的片斷都變成匯報共享內容的一部分,使得老師和同學評價時可以更全面綜合地分析每個同學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常銳倫.學科教育學大系——美術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 上一篇:高中美術色彩教學途徑剖析
- 下一篇:探討高師創新型美術教師人才的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