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時間:2022-05-17 03:51:00
導語:深究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孔子一生“施教”,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系統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論斷,與當前素質教育有很多相通之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習借鑒其教育思想。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和實際水平,因材施教,倡導樂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個性差異個性特長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他大半生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其思想學說的精華集中地體現在《論語》中。
翻開《論語》,我們可以看到一位仁厚的長者與學生情同父子,對學生循循善誘,其最得意的學生顏淵曾說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可見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的教學充滿著以學生為本的特點,處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對學生很少諷刺和挖苦,有的只是善意的提醒,對后世教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才這樣令人稱羨的光輝業績,除了他具備良好的素質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他在教育實踐中發現,人與人相比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中人以上.可人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教育實踐中注意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賢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人棄也。”可見,因材施教是指面向全體學生,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先由教師去認識學生、了解學生,進而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它體現了古代教育家對學生個別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與教授行為間相互影響的深刻認識。
在我國當今忽視民族文化教育和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對于知識與能力,還存在沒有處理好正確關系的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我們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齊步走”的做法,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出現了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怪現象,不能保證全體學生素質都得到提高。尤其是農村中學,由于好多教師仍被“升學率”牽著脖子走以及生源差等原因,不少學生在老師心目當中只是一個名字或一張相片,至于學生的個性則茫然不知所云,在此基礎上,再說以生為本也只是妄談,而對學生有針對性的教育更是癡人說夢。有的學校只注重知識,認為只要把知識單一地傳給學生即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把知識看作是僵死的東西,學生死記硬背,學習知識視為了應付考試,這樣的學生最終成為“書呆子”。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評估片面,只考查學生所謂“正課”分數,高分則優。學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質、個性特長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個性特長被扼殺等可悲的現象,甚至還上演了一些不該發生的教育悲劇。好多學校的課堂教學,當前仍以帶著新課程的帽子,用新課程的教學內容采取“填鴨式”、“題海術”教學,學生課業負擔比原來更重。特別是學困生,受不了這種教學方法,最終在知識上成為殘缺不全的廢人,嚴重影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怎么能培養高質量的人材呢?這是與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學思想相違背的。我想,什么時候學生在老師頭腦中活起來,變成生動活潑的人了,什么時候教育也就成功了。
從我們多年教育實踐中認識到,基礎教育就是兒童和青少年打基礎的教育,是為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和參加社會生產勞動打好基礎的教育。這個基礎是重在能力。我們認為,通過基本課程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在掌握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最基本的知識的同時,能夠培養出刻苦攻讀的自學能力、綜合歸納的分析能力、勤于實踐的動手能力和銳意進取的創造能力。這才真正表明是教育質量的提高。作為全面素質的提高,當然應該而且必須包括人的基本素質、做人道理和實踐的提高。即教會并引導學生學會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基礎教育面對的是祖國的未來——全體兒童和青少年,為他們在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等方面全面打好基礎,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乃至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是極為重要的。為振興中華,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家需要各個崗位、不同層次的人才,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而為了使全體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相應提高,就必須在教育的過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規律。可以說,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是面對全民族的少年兒童,就是著眼于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就要求它的參與者須具有與之適應的高素質。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載體,是學校落實教育任務,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現培養目標,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和主要手段。課程要有統一性,才能實現教育目標;課程要有多樣性,才能適應社會和人發展的不同需要。只有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面向全體的要求。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習者資質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體現了孔子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學仍然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只有準確地掌握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當今,受教育的少年兒童,由于社會的、歷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種種原因,情況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就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從而實現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目標。在對他們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統一要求,也要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各自的最佳發展。可見,因材施教是實現教育面向全體,培養出不同層次人才的保證。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處置的機器,故為師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心中有學生,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達到以生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師要深入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既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點(知識基礎、學習態度等),又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特長等),還要分析研究造成差異的家庭、社會、歷史的各種原因。學生的全面情況猶如毛坯,這就是學生的材,它是雕琢的基儲施教的對象。以便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達到不同的目的。還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進行個別輔導,使基礎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
現代社會給人的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創造性的呼喚要求學校教學重視學生的人性發展,然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會自學,缺乏自學能力也我們教學的一大病態。因此,我們就需要認真研究大學生的個性、研究個性化教學原則、方法,特別是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及其教學方法。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而且也要研究學生的學,只有始終把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才能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新課程背景下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有效學習,作為我們教師一方面要自己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不注重于為應試而埋頭教書,另一方面要在研究如何教學生的同時,不妨多研究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上。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發現其興趣、優勢后正確引導,揚長避短。俗話說,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順著這個“長”發展下去,其能力就會得到很好地展示。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讓他在自己所“短”的方向上做出成績,是絕對不可能的。由于每個人的“長”“短”不一,因此,他們絕對不可能成為同一類型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材施教,就應該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注重個性特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倡導樂學,從而實現使學生多才多藝、有特色地發展。孔子是樂學(愉快教學)的倡導者。他深知,要博學,必須愉快地學,要學習得好,必須心情舒暢,所以啟發學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之。”他還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以“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的態度相比較,一層深入一層,說明樂學的效果最佳。那么孔子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的呢?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重民主教育,這是令學生樂學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師生感情融洽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創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氣氛;師生感情融洽,師愛生,生敬師,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自然被觸發,并進而“愛屋及烏”般喜歡上教師的講授,學習的興趣濃了,勁頭足了,這就是“親其師而近其道”。孔子對學生十分熱愛,與學生關系十分融洽。從不擺教師的架子,總是與學生平等地討論問題,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學生學習。教學態度謙和、民主、誠懇、友愛,教學氣氛輕松愉悅。我們應該像孔子那樣對學生講平等,講民主,講感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一句老話:你能管住他的身,可你管不住他的心。只要他感興趣,他愿意做,他愛,你就阻止不了他去關心,他去投入。反過來,如果他沒有興趣,你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他都會“身在曹營心在漢”,讓你干瞪眼沒辦法,這就啟示我們,興趣是教育成敗的重要條件,作為教師,關注學生的興趣、調動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順著興趣發展,遠比逼著學生死讀效果要好得多。孔子就善于從正面表揚學生、激勵學生。據統計,《論語》中關于孔子對學生的表揚共有17處,批評只有6處,說明孔子是提倡以表揚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評學生,也總是善意的,從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他的學生總是愛學習,學習起來有積極性,樂此不疲。我們今天的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加強正面表揚激勵,這是讓學生樂學的重要手段。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讓人肯定的心理。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分數,都可以給學生很大的鼓舞,從而使他們學習起來更投入。我們應像孔子那樣,發揚民主,熱愛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多肯定,多表揚,創設輕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和氛圍,從而使教育活動生動活潑,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師要善于保護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處理好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提問時,當學生一時答不上來,教師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時機給予啟發、引導,并給學生再次表現的機會。對那些答錯的同學,也應在充分肯定其進步的同時,善意地幫助他們重新把問題答好,使學生因自己終于答出問題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一些學生提出教師始料不及的問題,這時教師不應壓制學生、堵塞學生的思路。只要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思路是正確的、積極的,哪怕是錯誤的,教師也應予以恰當的支持和鼓勵,這將對學生的終生學習產生莫大的作用。教師切不可指責諷刺,這將遏止、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個使個體社會化的漫長的、終生進行的過程。“教”和“育”都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實質上就是“終生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作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時代要求我們要愛護每一個學生,不能只對尖子生情有獨鐘,而對差生卻愛莫能助,只有不斷更新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根據學生各個教育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征進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成才,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孔子的教學藝術正如他的學生顏淵盛贊的那樣:“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誘人,博之以文,約之以禮,欲置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綽樂,雖欲從之,末田也已。”我們要不斷吸取中華民族的教育精華,利用寶貴的民族教育資源,使之能夠在自己的教育土壤中生根、開花和結果,從而促進我們的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局面的良好發展。
- 上一篇:網絡游戲試驗探析報告及意見
- 下一篇:職中畜牧獸醫的發展與走向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