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論在英語教學的運用透析
時間:2022-06-07 06:06:00
導語:原型理論在英語教學的運用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一種新興的語義分析理論,原型理論已開始逐步地滲入到英語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文章回顧了原型理論的提出,簡要探討了原型理論,并從詞典釋義、詞義的變化、英語詞匯學習、一詞多義以及翻譯等角度分析了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原型理論;釋義;詞匯;翻譯
原型理論(prototypetheory)是一種新興的語義分析理論,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認知學科的各個領域。原型最初是用來描述自然界,解釋自然事物的,后來才被引入了認知語言學和語義學用來釋義,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語義學(prototypesemantics)。西方對原型理論的研究要比國內早許多,國內現在也已經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論及其應用的論著和文章。
隨著原型理論在釋義方面的作用得到廣泛的肯定,語義學家和許多教育工作者開始逐步將原型理論應用到英語學習和教學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
1原型理論的提出
“原型理論產生于當代語言學和哲學界對于經典的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的批判,尤其是維特根斯坦對于語義范疇‘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1]“原型理論是針對傳統釋義方式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原型語義學的建立是與傳統的充分必要條件從根本上決裂的。”[2]說到原型理論的提出,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范疇理論”和“充分必要條件”(sufficientandnecessaryconditions)。
在原型理論之前,經典范疇理論一直占主導地位。該理論認為“范疇由范疇成員共同擁有的一組充要特征來界定并且這些特征是二元對立的,即一個實體如果具備了某一范疇成員的所有充要特征,那么它就是該范疇的成員,否則就不屬于該范疇”。[3]經典范疇理論的運用十分廣泛,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精確定義的領域,比如科學以及法律等領域,也曾對20世紀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當經典范疇理論被用來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現象,以及日常概念范疇時,該理論就顯得力不從心。從20世紀中葉開始,經典范疇理論日益受到質疑。建立在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范疇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必要條件”作為一種傳統的釋義方式,存在著很多缺陷。例如,“充分必要條件把一個概念范疇的所有成員看成享有共同語義特征的等值詞,排斥不具備某一特征的同類成員;或者說因為某一成員不具備某一特征而把它視為非必要條件。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釋義動能”。[2]“充分必要條件”的這種觀點體現了其死板、僵化的一面。其缺陷還表現在,由“充分必要條件”得到的范疇的邊界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而事實上,范疇的邊界常常是模糊的而不是清晰的。由于“充分必要條件”存在著諸多缺陷,所以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挑戰。
為了彌補經典范疇理論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條件”的缺陷,原型理論就被提了出來。對于原型理論的提出,貢獻最大的要屬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和認知心理學家羅斯(E.Rosch)。1953年,維特根斯坦在其《哲學研究》中,提出了對經典范疇理論和“充分必要條件”的質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他認為是一種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關系將一些詞聯系在了一起。這種“家族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諸如體形、相貌、顏色等等。到了70年代,羅斯對自然語言的語義概念范疇的大量研究及其意義理論為原型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2原型理論
羅斯認為,任何一個屬性在區別一個范疇時都不是必要的。“實體的范疇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樣本之上,然后將其他實體根據它們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在某些或一組屬性上的相似性而歸入該范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疇化的參照點。”[3]簡言之,原型就是一個概念范疇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員。而原型理論實際上就是人們在解釋某種現象時,將屬于這種現象的某個個體視為原型,并在對這個原型的總體特征認識不變的情況下,把握這類現象中其它個體的特征。一個詞語包含的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疇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原型成員。原型理論的這種區分是對“充分必要條件”缺陷的彌補。
“原型首先屬于語義學范疇。語義學家Stevenson認為,原型不是描述個體或挑選個體,而是描述一個類型的典型標本是什么樣子的,從而找出個體與原型的相象程度。”[4]原型是指一個詞語或一個類型意義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個類型的一組典型特征。在原型理論中,詞的意義是以原型范疇的形式而存在的。原型范疇是一個由原型和邊緣構成的結構。原型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邊緣是由該范疇中非典型的成員構成的。所以,原型范疇理論是一種既不同于經典范疇理論,又不同于傳統語義理論的意義觀。
3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
雖然國內對于原型和原型理論的研究較之國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來,卻也有了不少成果。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原型理論應用到了英語學習和教學中,使得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目前,原型理論的釋義功能,在國內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把原型理論引入詞典釋義;在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下審視詞義的擴大和縮小;原型理論在英語詞匯記憶中的應用;運用原型范疇理論解釋英語語言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將原型應用于翻譯實踐等。下面,將從以上這幾個方面對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的介紹。
3.1原型理論與詞典釋義
原型理論開始只是用來解釋自然事物的,后被引入語言學和語義學,近十幾年才被引入詞典釋義。原型理論認為詞語的意義特征的每一個個體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個體的特征集也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疇成員之間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一個詞語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屬原型成員;反之,就屬非原型成員。原型理論學家認為這種區分彌補了“充分必要條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個體就可充當一個概念范疇的原型,在釋義中非原型與原型之間的關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區別特征’來表述,通過適當的抽象歸納,用元語言表述出來就可成為語詞的釋義。”[2]
有些語言學家把原型釋義看成是表述語義的最佳方法,但是,作為對“充分必要條件”缺陷的彌補和對語義理論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原型理論并不能夠完全解決語義理論存在的全部問題。原型釋義是完整和準確的,但是其語義分解過于繁瑣,語義表達方式等也還遠遠達不到詞典釋義的要求,有些操作在詞典釋義中根本無法實現。所以,把原型理論真正引入詞典釋義,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3.2原型范疇理論與詞義的變化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語言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詞義的擴大和縮小。詞義的變化則是與范疇聯系在一起的。“‘范疇’一詞在認知語言學中是個用途很廣且含義模糊的術語,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事物類別的總體。客觀事物固有的類別特征經過認知中介在思維和語言中固定下來,這個過程就是范疇化。”“詞的意義就來源于對事物的認知以及對其范疇化的能力,詞義的形成及演變就是不同層面上的范疇化的結果。”[5]
在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來解釋為什么有的詞很難斷定其詞義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因為,詞義的變化除了擴大和縮小外,還有轉移、轉類、虛化、實化、揚升、貶降等等,其實“都可以看作是原型構建的范疇,以原型為中心,其成員的范疇隸屬度依次遞減,直至不明確的邊界,繼而與其他范疇相互交叉”。詞義的擴大和縮小,“不論是單個詞例的縱向發展,還是整體現象的橫向擴充,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范疇化的過程,進而形成語義范疇”。將原型范疇理論應用于詞義的擴大和縮小,雖然不能完全解決所有詞義變化的問題,但是為研究詞義的變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理論基礎。
3.3原型范疇理論與英語詞匯學習
原型范疇理論對詞義的解釋也更為清楚和靈活,從而有助于學習者對詞義的理解和學習。“原型范疇理論能幫助學習者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將詞義記憶活動置于客觀世界、人類經驗及認知、語言結構和意義中,從而顯著提高詞義習得效果和記憶效率。”[6]原型范疇理論,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習者從認知角度分析與理解語言內在的聯系,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對詞義的識記和對詞匯記憶的保持。
一個單詞,通常是由幾個表面上不相關聯的意義組成的“多義范疇”,但事實上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核心意義”。原型范疇理論能夠幫助學習者學會分析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從而能夠避免孤立地記憶單詞,而且通過使“學習者了解詞義的發展規律,加深理解其演變機制,從根本上提高詞義學習的記憶能力”。同時,由于原型范疇成員之間“家族相似性”,因此將同一概念范疇的詞匯通過等級分類的方式將它們組織在一起,這樣便于在記憶單詞時找到聯系的線索,并能按照層次次序來記憶和鞏固單詞。英語詞匯記憶是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復雜和困難的一個環節,原型范疇理論對于英語詞匯記憶的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習者找到單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達到提高對英語單詞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3.4原型范疇理論與“一詞多義”
對于“一詞多義”,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對單詞的每個意義在其特有的語境下進行講授,或者在初次講授某個單詞時,順便將它的其它意義一并羅列出來。這樣的教學方法根本沒有科學性可言,收效甚微。而事實上單詞的多個意義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的。如果能發現并利用這種聯系,那么對于單詞多個意義的記憶,必定會事半功倍。而語義范疇原型理論的引入,恰好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根據原型范疇理論,范疇成員是以有范疇原型為中心,然后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系在一起的。由此我們可以受到啟發,即一個單詞的多個詞義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以一個原型意義為中心,各個意義通過“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相互聯系在一起。“因此,在‘一詞多義’詞匯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重點介紹原型義項的同時,有意識地去尋找各義項中家族相似性的聯系或‘意義鏈’來對之進行理據性解釋,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多義詞的豐富含義。”[3]
3.5原型與翻譯
“僅從語義角度去研究原型是不夠的,原型研究必須上升到句法和文本的層次上,才更具魅力”。[4]
原型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①譯者必須在尋找源語、原型讀者的同時,確定譯語原型讀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譯者在進行翻譯創作時,都要考慮到具體的讀者或讀者群,譯者會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確定中心讀者,即原型讀者,并以原型讀者為中心進行翻譯;②譯者必須從源語語言變體中識別源語原型。對翻譯文本的原型分析,能夠幫助譯者確定文本的意圖性、情景性等特征,從而有助于譯者更好地進行翻譯創作;③譯者必須了解與源語原型相對應的譯語原型;④譯者必須善于改變譯語原型來實現源語變體;⑤譯者須善于原型詞項與具體詞項的轉換。對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對翻譯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論為譯者的翻譯創作提供了基本的翻譯策略,有助于譯者更好的認識和再現原文。
原型理論作為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語義理論的意義觀,彌補了“充分必要條件”在釋義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英語學習和教學的諸多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討論模糊詞語限界時,‘原型’這一概念還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的”。[7]還有的研究將原型范疇理論與義素分析理論進行了聯系和比較,利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探索了義素分析中存在的缺陷,為進一步深入了解、研究義素分析提供了借鑒。[8]作為新興的語義分析理論,原型理論還面臨著不少問題,需要對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從而使這種理論在語言學研究融入現代前沿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世雄、陳維振.原型范疇理論的歷史淵源及其對模糊語義研究的意義[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9)
2章宜華.原型釋義問題探討:兼評充分必要條件釋義局限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1)
3聞亞蘭.語義范疇原型理論視野下的“一詞多義”詞匯教學[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3)
4李和慶、張樹玲.原型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5)
5姜敏.原型范疇理論視角下的詞義擴大與縮小[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3)
6范建閩.原型范疇理論在英語詞匯記憶中的應用[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3(9)
7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何英玉.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漫談加強物資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 下一篇:市政局強化執法評議規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