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教師工作動力探討
時間:2022-07-18 03:38:00
導語:議教師工作動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師德教育;把教師的德、能、職、責、績、利有機結合起來;豐富教師的期望感;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改善基本條件;實施目標管理;協調教師的人際關系,是激發動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人是有千差萬別的。無論是身材、體重、音容笑貌,還是人格品格、體力智力,都表現出各自的差異,更何況主要靠外來刺激得以鼓勵和調動的工作動力呢。作為中學教師,教育教學的工作動力存在差異,也允許差異;但作為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管理好學校,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導教師們工作動力循良性發展并逐步縮小差異,尋求“統一”,這實質上就是學校管理中運用激勵理論研究管理的課題。本文就我學習和實踐中對目前中學教師工作動力的激發談些體會,僅供商榷。
一、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教育。樹立“塑造跨世紀的一代國魂”無尚光榮之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只樂于做他所理解的事,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經常進行中學教師師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會增加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感,會提高人民教師對教育的熱愛程度。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心理自由,才有精力、才有動力為教育事業嘔心嚦血。
二、把中學教師的德、能、職、責、績、利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加教師工作的外來壓力。
現代的中學教師民主意識、公平意識、競爭意識、超前意識是很強的,他們迫切希望自己的德、能、職、責、績、利能有機結合緊密地統一起來。而對“得不償失”的行為普遍認為“劃不來”。中學行政管理人員對教師知人善任,任人唯賢,授人以權;知人所長,用人所長;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獎優罰劣,論功行賞是德、能、職、責、績、利得以統一的根本保證。要創造環境和條件,保證老師們發展有前途,工作有動力,生活有保障,付出有收獲。
三、豐富中學教師的期望感。促進中學教師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極大限度的激發中學教師的內在動力。
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人的期望值越高,激勵的力量就越大,就會越注重自己的工作進步與發展,越主動樂意干具有社會價值和競爭性工作。心理學家認為激勵力量(動力)=效價×期望值,由此可以看出欲使中學教師對教書育人工作非常滿意而樂意忘我工作,充分發掘工作潛力提高工作動力,就必須豐富其期望感,提高期望值。
四、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使教師工作、生活“萬事如意”。
環境制約人的行為,為教師創造發展的機會,重視學習環境、心理環境、宣傳環境、生活環境的建設,整頓好學風、校風、班風、領導作風,促使教師在寬松愉悅的環境里積極昂揚向上,心情愉快也是激發動力的重要因素。
五、努力改善中學教師的基本條件,消除對工作的不滿情緒。
目前中學教師的基本條件與前些年相比有較大改善,但福利待遇、生活條件、醫療保健、子女安排等與其它行業相比,相差甚遠。心理學家認為,生活條件雖不能調動其積極性,但生活條件的不適應、不協調可以使人產生一種不滿情緒。而不安心工作,則影響工作效率。同時心理學家認為為獲得某種利益而工作,精神報酬比物質報酬更有剌激,滿足教師一定的利益,特別是從精神上予以安撫和安慰,將使教師的工作動力成倍增長。由此可以看出,恰當的運用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適當的提高教工福利、生活水平,適當的關注教師家庭的疾苦,妥善的解決教師夫妻分居、子女就業的問題,可以事半功倍的激發教師工作動力。
六、實施目標管理,促使教師工作有“前途”,有“尺度”,獎罰有“規矩”.
教育教學工作有《教學大綱》、《教學常規》、《思想品德評價方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勞動行為。實施目標管理法是客觀的需要,心理學家伯努特認為:目標具有激發、導向、強化、評價的功能。因此,在中學學校管理中實施目標管理,工作任務明確,既可以使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整體化,教師工作有自主權,又可以使教師自知工作結果,心情舒暢,從而工作產生巨大動力。當然目標管理不僅僅是量化管理,還要妥善運用模糊管理。總原則是使教師工作有“前途”,操作有“尺度”,獎罰有“規矩”。
七、協調教師的人際關系,形成和氣友好的人際氛圍。
有調查資料表明教師是很希望與領導者、同事、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學校是教師情感建立的主要場所和基地。而領導者、同事、學生則是教師建立情感的主要對象。心理學家認為情感對人的活動具有感染、動力調節、強化等功能。因此幫助教師協調好這些人際關系,特別是與領導者的關系對激發教師工作動力至關重要。
教師是人,人實事上是“復雜人”。人與人不盡相同,況且人的需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激發教師的動力的方法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