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教質量提升

時間:2022-09-14 10:59:00

導語:中學政教質量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政教質量提升

近年來,常有老師反映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學生厭學,上課沒有積極性,老師的情緒也因此受到影響。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對教師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局面呢?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認為應該端正教學思想,貫徹新課程理念,從實際出發,大膽改革,探究新方法,從而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

一、利用時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許多學生課下聊天,提起目前世界或者說全國的政治形勢來津津樂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課卻無精打采,哈欠連天。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以時事新聞生動事例提高學生的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因此教師注重時事教學,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兩大主題”時,針對影響和平的重要因素?D?D恐怖活動,向學生們介紹了在我國境內活動的“東突”恐怖組織的有關知識,學生們興趣盎然,教師一舉兩得。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書本知識,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當然,不是每節課的內容都能結合時事,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五分鐘時事”欄目,兩人一組,把近幾天發生的國內外重大時事進行搜集,由一名學生上臺介紹,其他學生簡單點評。長此以往,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也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愿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為此,在教學中,我常常創設情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防微杜漸,減少與預防犯罪”這一內容的學習時,教師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朋友,請以我為鑒”:角色包括“犯罪人----劉某”、“老師”、“受害者----黃某”、“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的學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討論“劉某從一般違法到犯罪的過程說明了什么?給我們中學生什么啟示?”學生或直接體驗,或間接體驗,并通過討論,打破學生傳統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更好地實現了知識傳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標。

三、提倡學生質疑

學生“怪問”是“愉快教學法”,“茶館式教學”過程中,極易碰到的情況。它是學生善于思考的結果,閃耀著學生思維的火花,包含著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熱情。教師應把它看作是好事,不能斥之為奇談怪論,要妥善對待。首先,教師對不便當堂回答的問題暫時不答,而把問題留給學生,促使學生去思考。此類問題,教師如果解答,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的,可能會影響課堂教學計劃,或者是教師需要查閱有關資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留下了探討的懸念,也為教師更準確地解答贏得了時間。例如,在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要求,從而更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內容時,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戰后日本在一片廢墟上發展卻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國卻不如日本呢?”教師如果冷冷地說一句“不要東拉西扯”,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熱情就會從此冷卻,此是為師者之大忌。其次,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本節課上內容有密切關系,教師可以把問題還給學生,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討論。在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時,學生可能會問“現在臺灣當局,并無通過“一國兩制”實現兩岸統一的意向,相反不時制造“臺獨”言論,做出損害兩岸關系的行為。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為什么不通過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真正實現祖國的統一呢?”對此,教師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學生一起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作歸納,學生便能更深刻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重要意義,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充分利用教材

1、利用“學習前的附加問題”指導學習。教材中的“學習前的附加問題”主要有每課課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題正文前的引文。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還都以問題的形式指出了本課或本節、本框所要講述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這些附加問題把注意力引導到教材的重點上去。

2、利用“學習中的附加問題”幫助學習。教材中的“學習中的附加問題”主要有“議一議”、“想一想”、“說一說”、“查一查”等小欄目。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利用這些附加問題來促進學生思考,幫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如講解“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內容時,運用書中想一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為什么會比以前更快?”學生通過思考,深深認識到: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3、利用“學習后附加問題”鞏固學習。教材中的“學習后的附加問題”主要有“閱讀與思考”和“課后練習”。當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欄目也可以作為“學習后的附加問題”來處理。這些附加問題都是圍繞教材中的重點內容設計的,題型多樣化,并且大多是提倡發散性思維的題目。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它們來鞏固知識,深化學習。

總之,教學是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政治教師要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主動性,喚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