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寫生課教學個性審美觀

時間:2022-12-21 07:35:00

導語:詮釋寫生課教學個性審美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寫生課教學個性審美觀

談到寫生,我們并不陌生,它是美術學院進行基礎教學、培養學生色彩或素描造型、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最基本的方式。它起源于16世紀歐洲學院教學,在20世紀初由老一輩油畫家從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引進我國學院教學。它是建立在科學嚴謹基礎之上的系統訓練。建國以后,我國的美術學院教育引進前蘇聯教學體制,在寫生中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寫實技法訓練,這種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從而奠定了當代中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基礎。在引進西方思想和方法的同時,中國的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廣泛吸收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傳統藝術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形態豐富、具有東方特色的美術面貌。

今天,幾乎所有美術學院仍然采用寫生課教學這種方式。從靜物、肖像、人體、風景寫生,解決造型方面的所有問題,如形體、結構、空間、透視、色彩等,而且這種方式將一直延續下去。各大美術學院在自己的教學中,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寫生教學體系。當下,美術專業學生大量擴招,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欠缺,教與學還存在脫節的現象,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以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學生,忽視了學生個體審美傾向的差異性,同時也沒有遵循教育的規律。學生被動地學習形成知識的無效化,老師所傳授的并非學生真正需要的,也不是學生主動要接受、探索的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岡布里奇在《藝術與幻覺》開篇就對美術學院人體寫生課和埃及人慣用的藝術處理手法進行比較研究,暗示學院寫生教學方式的弊端,埃及人并非采用這種方式,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卻創造了偉大的藝術。

怎樣才能在保證學生在打好扎實基本功的同時,通過寫生課教學的多種方式再結合學生個性審美傾向的差異性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呢?馬克斯·J.弗里德蘭德在《論藝術與鑒賞》一書中說:“藝術乃心靈之物,這意味著對藝術的任何科學研究都將是心理學的,它雖然也可能涉及別的科學,但心理學卻總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見,充分認識寫生課教學方式和學生個性審美傾向的內在聯系,對美術學科的專業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

學生的個性審美傾向特征

個性,在心理學中是指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既涉及個人先天的心理特征,又與后天的社會環境有關,尊重個性的傾向性意味著把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因素,通過教育手段加以培養,使之在質的方面不斷升華,甚至可以把某些潛意識的因素也整合到更為自覺、更為穩定的理性活動中。教育家赫德認為“創造性兒童最顯著的特點是擁有自己的個性”。由此可見,個性同人創造力之間的緊密關系。

審美傾向就是人在審美中選擇對象的差異和審美感受的區別、矛盾乃至對立,它包括選擇審美對象和美感傾向兩個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含義。審美是一種自由的同時又有一定限制的實踐活動和心理活動,并不是任何事物都無條件地,同時、同質、同量地進入人的審美領域,而是有著客觀的制約性和主體的選擇性。當代大學生由于時代、社會的發展,物質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他們所存在諸多方面的差異性,比如生存方式、審美習慣、審美能力等,他們認識、選擇把握的審美對象也不盡相同。學生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懷著習慣、求同、探究心理或求異心理,選擇他感興趣的某些對象或對象的某些方面,在大腦中形成各異的興奮中心,激發創造性靈感。

美感的差異性引發學生審美不同的傾向,不同的人或審美對象可產生不同的或對立的審美感受、審美評價。審美傾向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和審美心理結構差異的普遍性,但它并不排斥在一定條件下的審美選擇的相似性和美感的共同性。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審美傾向的表現和根源,對比認識學生審美能動性、多樣性、變易性,對于創造多樣的美和提高學生審美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寫生方式的意義

在美術專業寫生基礎教學中,要求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強調學生個性審美傾向,對于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有著其他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寫生是進行基礎訓練最直接的方式,它造就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如:印象派的畫家就是通過寫生方式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活場面和自然景象,他們一改18世紀以前宗教歷史畫的傳統題材,繼承了19世紀現實主義藝術家柯羅等人為代表的巴比松畫派的傳統,主張藝術家走向大自然,認為藝術的核心就是揭示大自然無窮的光色變化,在作品中減弱輪廓線,運用純色,追求色調的高明度。莫奈是最突出的代表,他在色彩的運用上使色彩作最淋漓盡致的發揮,他感受到了作畫時的愉悅,大自然也給了他不盡的靈感。通過寫生,莫奈創作了數十幅不同時候光線下的《魯昂大教堂》《干草垛》和數百幅《睡蓮》。他們并非簡單地模仿大自然,而是在每一次的寫生中都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后印象派的塞尚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他主張以靜物寫生研究畫面的結構,“并不局限于視覺語言的單純化實驗和直觀性表達,而是進入自然物象精神感悟的本真和生命體察的內蘊,強調繪畫創作過程中的主觀性和自我性,內在性和結構性”,表現更為主動的精神意念和創作意識。由此可見,在寫生的探索中,對象給予藝術家靈感的啟示和創造力的發揮是不容忽視的。19世紀古典藝術大師安格爾說:“要不斷臨摹自然,學會認真觀察自然物的能力,這絕不僅僅是模仿他們,這是為了學習他們的觀察力。”在這里,安格爾所強調的臨摹就是寫生,向自然寫生,向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巨匠的雕塑作品寫生,吸取他們已吸取的養料,繼而去創新。

寫生課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審美特征

針對高校美術專業部分學生基礎不扎實,筆者在人體油畫寫生課之前,通過分析國內外優秀人體油畫藝術,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藝術風格、藝術流派的藝術特征。比如在講解通過畫面的分割而實現的構圖過程中,筆者通過所收集的百余幅人體構圖速寫,分析構圖形式美的規律: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等,畫面上聚與散、曲與直的對比關系,主體形象同背景形象之間的諧調關系,主體和畫面邊緣的呼應等。構圖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給觀者和諧的視覺感受。有些藝術家在畫面中捕捉完整的形體,襯之以少量的背景;有些僅僅選取對象最精彩的一個局部充滿整個畫面,給人別出心裁的感受。比如莫迪尼阿尼、楊飛云的人體藝術。

在畫面色調的處理中,筆者引導學生要主動控制畫面的調子。在此,筆者有意識地統一了畫面對象、背景的調子,并和模特兒的氣質、神態相結合。這樣學生就會回避以前固定的用色觀念,大膽地采用自己很少用過的色彩和色調。當代藝術家靳尚誼、胡建成、祈東旺、何多苓等,每位畫家的作品都會傳達給我們不同的心理感受。

以前的色彩寫生最易出現的問題是畫面花、燥、亂,色調極其不統一。克服的辦法是根據畫面需要和自己的感受選擇性地使用臨近色彩,通過有限的色彩種類捕捉色調統一而豐富的畫面色彩。如果畫面是冷色調子,就應選擇傾向冷的臨近色彩,再輔之以少許的暖色,以白色和黑色加以調和。當代很多畫家也采用這種方式,形成獨特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畫面色調。當然,這種方式并不是能適合所有學生。有的學生喜歡對比強烈鮮明的色調,有些喜歡統一柔和的色調,有些則居于這兩者之間,這是同學生的個性審美相呼應的,或內向、或開朗、或活潑等等。這就避免了我們以前教學中教師先入為主的方式,以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限制了學生審美個性、創造性的發揮和主觀處理畫面能力的提高。

在素描教學的寫生課中,強調造型能力的訓練是主要目標,但并非局限于明暗、體積、空間、質感等因素,而是畫面的結構造型。靳尚誼在《藝術院校素描教學改革》一文中說:“我們的基礎教學或者說素描教學,要主動地研究形式規律,研究對象的點、線、面這些因素。但是不脫離寫生的手段,離開寫生手段去研究形式因素是研究不進去的。”從形式中更能發揮學生主觀的、個性的藝術追求。此外還可以從工具、材料、媒介方面積極拓展,主動地表現個體感受,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具有個性審美傾向的創新品質。

目前,筆者所在的高校正在著力提高本科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在擴大招生的現狀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美術專業要以寫生課教學為契機,改變固有觀念。一是要在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扎實的造型基本功的同時,啟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具備獨特個性審美傾向。今后,當我們的畢業生走向社會時,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堅實的專業功底,而且閃爍著具有個性審美傾向的創新能力,這是我們教學改革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