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倫理教學目標與內容構建

時間:2022-02-07 10:46:00

導語:國內新聞倫理教學目標與內容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新聞倫理教學目標與內容構建

“我國的新聞人才培養一直都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在很多人看來,教育就是以社會需要來塑造個人,新聞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技能教育,社會需求更應該成為人才培養的唯一標準。于是人自身的完善與發展一直被我國的新聞教育所忽視。然而正是這種‘社會本位’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這種隱患反映在新聞倫理領域,一方面就是,新聞倫理教育目標定位于培養只會“遵紀守德,照章辦事”的新聞人才,教材則偏重于學理的論述和道德原則規范的闡釋,以致新聞倫理教學成了一種道德說教,成了一種對新聞宣傳理念的灌輸;另一方面就是,我國新聞工作者新聞道德“觀念與行為的反悖”———與職業行為中大量的問題性現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意識事實上并不缺乏明晰而正確的判斷。

這種“觀念與行為的反悖”表明,盡管新聞工作者自身在職業道德認知上具有明確的正確態度,但是,由于新聞倫理教育不重視個體的主體地位,不重視發展個體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及解決倫理問題的道德判斷力,以致于新聞工作者不能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簡而言之,在我國新聞人才培養目標日趨注重“人文化”、開始關注在“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的大形勢下,新聞倫理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需要進行重構。新聞倫理教育目標的重構:充分發展批判性思維和積極行動精神選擇是新聞工作者永恒的課題。選擇的內在機制就是選擇者對一定選擇對象的比較、分析和評價,選擇意味著在一定價值標準下的取舍和排序。新聞傳播行為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的行為,新聞工作者的行為選擇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道德行為選擇。可以說,新聞工作者依據什么道德標準選擇新聞,這是新聞道德實踐中的核心問題,同樣也是新聞倫理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但是,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活動中的道德善惡取舍并不總是一目了然的,因為新聞工作者經常要面對一些新聞倫理問題———引起倫理爭議或產生道德沖突而需要進行倫理抉擇的問題,尤其是道德準則在特定情境下相沖突時產生的道德兩難問題,比如救人與采訪孰先孰后、披露細節與保護隱私孰輕孰重這類問題。新聞工作者經常獨自面對這些問題并需要當機立斷作出決定,卻沒有現成詳細的行規索引。“新聞倫理是新聞工作者在其專業領域內對是非或適當與否下判斷的良心尺度。”

新聞倫理教育教學,必須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在新聞活動中發生的倫理問題,必須學習在合乎道德的正當新聞行為與不合乎道德的不正當新聞行為之間作出理性的抉擇,或在若干可能一定程度上都合乎道德的新聞行為中挑選出更加合乎道德的一個或幾個,必須重視學生個體的主體地位并設法讓學生學會自主進行道德判斷。進而言之,新聞倫理教育教學內在地具有批判性思維,有如下幾個顯著特征:批判性思維是反思性的,即批判性思維不同于有充分理由的思考,需要考慮思考者的想法;批判性思維需要根據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思維,必須作出滿足理性標準的判斷;批判性思維在本質上是考慮真實的問題;批判性思維需要有理智,即批判性思維需要仔細思考方針和準則,運用它們時需要對現實有敏感性。

新聞倫理學本身是一門批判性、反思性、行動性的學科,新聞倫理教育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一般性的批判性思維,而是需要充分發展的批判性思維。充分發展的批判性思維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批判性思維必須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批判性思維需要努力用推理來回答問題,而不是理所當然地給出答案,或憑印象回答問題,或根據我們的教養方式簡單地回答問題;第三,批判性思維需要相信我們推理的結果,即:當我們批判性地思考在某一情境中該做什么決定時,跟隨推理的不僅僅是信念,而是行動。

新聞倫理教育教學進行這種批判性思維訓練,有利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培育一種能產生負責性結論和積極行動精神的道德推理能力,進而發展個體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理性、道德情感。概而言之,新聞倫理教育既是批判思維的養成教育,也是積極行動的促成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開放的、民主的教育。新聞倫理教育應建構起的目標價值是:通過讓學生學會運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決新聞實踐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積極行動精神,致力于培養對傳媒和傳媒內容具有批判力、選擇力和影響力的積極行動者。新聞倫理教學內容的重構:以新聞倫理問題和典型案例為主體美國新聞學家赫爾頓曾經指出,“在新聞領域里面,沒有哪個問題比新聞倫理問題更重要,更難以捉摸,更帶有普遍性了。”

充分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積極行動精神,要求新聞倫理教育教學是“問題陳顯”教育和“對話式”教學,學生的學習就是源自于創造性地解決一個個新聞倫理問題。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教師或學生要提出新聞實踐中的真實的倫理道德問題,供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討論,且呈現問題情景的方式應盡量與現實中的一樣;之后,師生之間展開自由的平等的批判性合作對話,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投身于具體行動中去。但是,“道德倫理問題不總是不證自明的,因此實際存在的和假設的案例是激發想象力的基本工具。”

由此可見,“學會運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決新聞實踐中的真實的倫理道德問題”,是充分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積極行動精神的不二途徑。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一些美國新聞倫理學教材,如: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人著的《媒體倫理學———案例與道德論據》、菲利普·帕特森等人著的《媒介倫理學:問題與案例》,就是將討論鎖定在媒體實踐中引起倫理爭議和產生道德沖突的現實問題及相應的案例上,但又將討論推向問題的實質,并將適當的倫理理論和推理模式引入道德行為抉擇過程,設法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道德判斷,從而具有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聞實踐中的道德失范問題日趨嚴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日益受到質疑,許多頗受爭議的新聞倫理問題引起業界和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中外新聞倫理研究和教育的進程告訴我們,實踐本身變得頗受質疑的時候,也是新聞倫理研究和教育必須受到重視的時候。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規范系統無疑成了我國新聞倫理研究和教育的關注焦點。但是,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規范,是通過社會道德目的而從新聞傳播行為事實的客觀本性中產生和推導出來的;各種新聞傳播行為所合成的事實狀態的反映就形成了新聞倫理問題。因此,我國新聞倫理教育教學的視角,應該立足于新聞傳播行為事實所反映出的新聞倫理問題,通過對其進行對話式的道德評價和道德推理,從中提煉出建設性的道德規范系統和道德行動圖式。

綜上所述,我國新聞倫理教學內容的主體應圍繞新聞實踐中引人關注的倫理問題和典型案例進行重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將新聞倫理問題、典型案例、倫理原則整合起來,在問題和案例討論的互動中,讓學生學會運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決新聞實踐中的倫理問題,進而充分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積極行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