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轉型探究

時間:2022-02-07 10:59:00

導語:政治教育轉型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教育轉型探究

一、哈貝馬斯交往理論概要解讀

“交往”作為現實教育領域中不可忽視的要素,已經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對于交往,哈貝馬斯有過深入的分析,他的交往理論以人的社會性為基礎,以符號為媒介的獨到見解來進一步探究交往的行為和方式。

哈貝馬斯交往理論把人的交往行為建立在人的社會性基礎上,他認為,人總是社會的人,不能沒有“交往行為”,不能脫離種種交往關系,而必須生活于“交往行為”的聯系之內。馬克思曾對人的社會性做過深入的分析,并把人的社會性建立在人的本質的雙重性基礎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

馬克思的論述揭示了人類的兩重性,人類一方面不同于其他動物,所面對的世界分裂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人類有自己的意識,可以建構一個專屬人類的理想世界,而這又是人和動物區別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人生活在現實的自然界中,人的生存和發展要受到外部物質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作為獨立的個人,在面對外部的大自然時,會感到自己力量的微弱。人要想生存和發展,就不能直接的面對自然,一方面需要使用勞動工具,另一方面“在與自然發生關系的同時,必然地與他人發生關系”。因此,社會成為人類存在的必然方式。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借鑒了馬克思關于人的社會性的觀點,人的交往行為以人的社會性為基礎,人的雙重性本質要求人必須生活在社會中,而人一旦處于社會關系中,就不能不與他人發生交往關系。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把人的行為分成了工具行為和交往行為。其中工具行為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所說的“勞動”,即人類把外部世界當做實踐對象,并通過實踐改造客觀外部世界的活動,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而交往行為則是兩個以上主體之間產生的涉及人和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馬克思認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而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哈貝馬斯所認識的交往行為,與馬克思認識的角度不一樣。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是“以符號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約束力的經雙方認可的規范所支配,這些經雙方認可的規范規定了行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須得到兩個行為主體的理解和承認。社會規范必須用法令來加強。它們的意義體現在日常語言交往上”。從哈貝馬斯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交往行為需要多個行為主體理解并遵循一定的規范,而一定的規范也是通過交往行為得到確認的。

(二)實現交往行為需要合理化的交往方式如何才能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呢?哈貝馬斯提出的基本措施有以下三個層面:一是改變生活世界,二是選擇恰當的語言進行對話,三是承認和重視共同的規范標準。

第一,改變生活世界,實際上就是為交往行為提供好的環境。哈巴馬斯認為交往行為體現在日常交往中,而交往行為的核心就是讓行為主體之間進行沒有任何強制性的誠實的交往與對話,以求得相互諒解。這就是說,要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首先就需要營造良好的對話環境。

第二,哈貝馬斯把語言當做交往行為的重要媒介。他指出,“相互理解是建立在語言交流上面的”,這就是說,通過語言交流,才能實現相互理解。哈貝馬斯對正確的語言提出了三個有效性要求:“(1)對一個被陳述的內容存在性先決條件,他要求真實性。(2)對規范(或價值),他要求正確性(或適宜性)。(3)對被表達的意向,他要求真誠性。”

第三,哈貝馬斯還把承認和重視共同的道德規范當做實現交往行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他強調道德規范在交往行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共同規范的標準是“普遍化原則”。普遍化原則是指加以承認和尊重的規范標準應是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志,能為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而共同的規范標準也是通過交往行為形成的。因此,哈貝馬斯提出以向現代社會提供相互理解的、為各交往共同體成員所接受的道德規范體系為目標的商談倫理學。

二、哈貝馬斯交往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轉型的新啟示

(一)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建立教育者與受眾的平等關系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目的是通過實現交往的合理化來實現社會的合理化。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人們思想問題的一項實踐活動,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出發點是人的思想需要,而落腳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具有豐富人文關懷色彩的教育活動。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社會本位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片面地強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是社會產物的觀點,強調社會環境對個人成長的重大意義,忽視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對象的重要意義,割裂了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關系。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很少考慮教育對象的自身特點、內在需求和接受能力,向教育對象單向灌輸社會要求的價值內容和價值目標。在社會信息多元開放和個體主體性意識凸顯的背景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勢必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接受問題在教育活動中的意義十分重要,它是認知態度的問題,是愿意聽、不愿意聽的問題。要實現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從人出發。要想使受教育者接受社會的思想價值觀,教育者就需要從受教育者的需求出發。如何了解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首先需要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關系。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就是要從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系出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高高在上與個體利益無關的活動,而是充滿人情味的生活化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就是關注現實的個人,在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關系的基礎之上把握個體的人的具體的思想情況。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社會本位,未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把受教育者當作被動接受的客體。在教育方法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視受教育者作為個體人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機械灌輸社會價值觀念的方法。這類方法在社會經濟結構相對穩定、信息封閉的計劃經濟時代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灌輸的方法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使受教育者了解社會價值觀念,能很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的外化過程。但社會價值觀念對受教育者的內化過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從社會本位的角度上研究個體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過程規律,而作為個體的人是復雜多樣的,并且人的思想是動態變化的,很難尋求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客觀規律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因此,灌輸教育的方式造成了受教育者在活動中主體性的缺失,這種教育方式很難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受教育者往往口頭上接受教育內容,但內心并不接受這樣一種價值觀念,這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既定目標南轅北轍。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重視以商談的方式交換彼此的思想觀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研究對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在利益群體多元、思想價值觀念多元的新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型,就必須改變過去的硬性灌輸的教育方式,應該在尊重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用平等的交談的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價值觀念上的引導。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點是認識到并理解尊重受教育者之間的差異性。傳統的灌輸方法則與之相反,它抹殺人們之間的差異性,其教育內容和方法也千篇一律。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時代要能夠滿足受教育者個體個性化和社會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商談方式的教育方法恰好能夠滿足這個要求。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可以從受教育者那里獲得其思想情況和內在需求,受教育者也可以從教育者那里獲取一種理解和引導。

(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一個基本要素,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觀教育和法制觀教育等主要方面。顯然,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堅持社會本位,貫徹政黨意志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忽視了受教育者個體的需求。加之我們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中,由于采取的是灌輸式教育的方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承認和重視共同的道德規范,把它當作實現交往行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實際上,共同的道德規范也是在交往行動的過程中產生的,這對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社會信息多元化的時代條件下,受教育者不缺乏各種各樣價值觀的認知,而在于對受教育者價值觀的引導。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以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但是內容可以在交往的過程中根據與受教育者的互動進行不斷的調整。一次活動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活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可以擁有越來越多的共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會獲得更多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會一步步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