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牙體解剖學教學思索

時間:2022-05-07 04:14:00

導語:口腔科牙體解剖學教學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口腔科牙體解剖學教學思索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一門以研究口腔、顱、面、頸等部位的正常形態、結構功能、活動規律及臨床應用為主要內容的學科uJ。課程涉及牙體解剖、牙列與牙合、口腔頜面解剖和口腔生理四大內容。對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理論教學以牙體解剖和牙列與牙合為重點,其他可做為次重點[2】。實踐教學中牙體形態描繪和雕刻是重點和難點,這也是口腔技師實際操作中的基本功。

一、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學習難點

口腔解剖生理學雖然內容僅為全身解剖的一部分,但非常精細,同時實踐操作也與系統解剖或其他學科有所不同,所以是一門比較有難度的學科,學生學習起來頗為吃力。通過課余時間與學生的交流,筆者了解到學生學習的難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論知識學習的難點

1.理論知識難以掌握,容易混淆。口腔解剖生理學的牙體解剖里的一些專業名詞比較生僻拗口,同時容易混淆。比如“嵴:為牙冠表面長條形釉質隆起”。僅僅是“嵴”就有8種,而這8種的位置各不一樣,也不是所有的牙都有,有些嵴還是某些牙的特征性標志。每個嵴都必須掌握,因為接下來的牙體學習會用到。這種解剖標志和名詞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稍有失誤便會影響下一步的理論學習甚至實踐操作。

2.理論知識難以具象化。口腔頜面解剖中某些解剖結構由于位置比較特殊,無法直接具體表現在標本或模型上,造成學習時難以由二維的平面轉換成三維立體的結構。比如面側深區、11個筋膜間隙、各大血管和神經的走向和分布。此空間結構的內界、外界、上界、下界、前界、后界各是什么,與什么組織相毗鄰,其內部有哪些重要結構如血管、神經通過,彼此間的關系如何,哪個在前方或后方,哪個在內側或外側……如此等等使得學習難度增加。

(二)實踐操作中的難點

主要表現在將書本理論內容轉化為實際的具體實物、二維轉化為三維,以及具體操作上的難度和雕刻方法與技巧上的難度。將書本理論轉化為實際具體實物,這件事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雕塑培訓或相關學習,要把剛學到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手轉化為立體形象的雕塑,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怎樣做才能使自己雕刻的作品接近理論描述并且神形兼備?怎樣使用雕刻工具?如何掌握雕刻技巧?怎樣提高雕刻效率?類似的難題需要學生克服。心靈手巧的學生,可以很快掌握雕刻方法,但雕刻技巧卻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達到手隨心動的程度。

二、教學策略

(一)理論知識學習要靈活多變

1.掌握本質,找出內在規律,注意聯想和比較。牙體解剖學教學是形態學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各結構的特點與關系。每顆牙有各自的特點,每組牙又有其內在的規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掌握規律就是掌握共性,有了共性再來做聯想和比較,就比較容易掌握其個性。在理解的基礎上注意聯想記憶,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及學習興趣。每顆牙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把這些特點進行橫向比較,加以歸納整理,則不易混淆。以上頜磨牙組為例,它的形態規律是:牙冠體積越來越小;遠中舌尖越來越小或缺如;牙冠頰面自近中至遠中向舌側傾斜的程度越來越大,牙合面由斜方形到三角形;牙合面的尖、嵴、窩、溝越來越不清晰;根分叉度越來越小,至錐形。這既是上頜磨牙組的規律,也是這3顆牙之間的橫向比較。把它們連起來記憶比單獨記憶更輕松。通過上頜磨牙牙合面上的斜嵴,產生的聯想可以是橫嵴,以及其形態怎樣、位置在哪顆牙上等。由上頜第二磨牙的三尖形也可以聯想除此之外還有哪顆牙有三尖形。這樣引導學生展開頭腦風暴,可以使知識記得更牢固。長此以往,不但使本學科學習受益,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收獲。

2.利用多種教具,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標本是最重要的教具,標本觀察是將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的最好方式,所以應該多收集各類恒牙的標本,并且標本上的解剖特征呈現非常清晰。這樣學生可以直接看到解剖標志的形態、位置并記住其名稱,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放大立體的模型有助于直觀觀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放大的模型,直觀地指出各種牙齒的具體形態,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學生一邊看教師用放大模型進行講解,一邊觀察自己手中的牙體標本,對照理論知識進行觀察和揣摩,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不必死記硬背也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師在上課前分發給學生標本、模型等教具,上課時一邊講解、示教,一邊查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4—6人為1組,每組1套標本或模型,每組至少有1人能指出教師所教內容。不理解的內容由教師立即重新為這組學生講解,理解了的學生便為其他同學講解,直到全組都理解。如此,全班學生都可以在當堂課初步理解學習內容。

理論教學后,安排牙體識記環節可以加強記憶。每一個教學小內容或小章節完成后組織一次小測驗,以檢驗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比如,當牙體解剖標志章節課程完成時,進行全班測驗。測驗內容為在不同的離體牙、牙體模型、牙列模型中指出各種牙體解剖標志及其命名。如:找出位于頰面的牙尖,學生找出1個即可。測試內容為5個,由學生挨個到教師面前做測試。測試所得成績,可作為實驗成績。當切牙類課程完成時,可抽查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切牙類的形態、位置。如:由學生指出1個離體牙是左側還是右側的,是上頜還是下頜的,能夠指出左右便是基本掌握了此牙的大致形態,其他類牙以此類推。雖然比較費時,但效果明顯。幻燈片、多媒體課件、CAI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其表現手法靈活多樣,不僅圖文并茂,更是從視覺到聽覺、從靜態到動態多方面展示教學內容。不僅能夠演繹牙的解剖形態結構、方位、發育,使教學更全面、直觀、生動、形象,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注重實踐性教學

1.適當增加實驗課學時。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就是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需要的,掌握口腔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具有口腔治療技術、口腔工藝技術的能力的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在各級口腔醫院和綜合性醫院口腔科的口腔治療技術或義齒制造工藝技術崗位工作,成為從事口腔衛生初級保健和護理、簡單口腔疾病治療、牙齒整復和整形技術、義齒精益制造加工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口腔醫學專門人才。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保證理論教學的同時,應適當增加實驗課學時,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得更扎實。

2.實踐教學由淺人深。實踐教學應采取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方式。從牙體解剖形態結構的識記,到測量和放大描繪,再到雕刻,幫助學生逐漸建立由平面到立體、由二維到三維的思維結構。選擇重點牙(上頜中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進行課堂雕刻實踐訓練。首先要求學生做好對牙體解剖形態結構的觀察辨認、測量。然后描繪放大3倍的牙體形態,包括:牙體的唇頰面、舌面、近中面、遠中面和切緣(牙合面),每顆牙5個圖。在描繪過程中,不但尺寸要符合規定的尺寸要求,形態也要盡量符合理論要求。描繪完成后,經過教師的檢查,符合標準的,才能進行雕刻。雕刻內容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粗到細。其內容可以是:第一,雕刻3倍大的蠟牙;第二,牙體滴蠟塑形;第三,在牙列上雕刻l:1大的蠟牙。雕刻前,分組示教。在雕刻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加強對理論的理解和記憶。分組示教過程中對于操作難點,可分解動作、反復講解,通過錄像、多媒體反復重播,幫助學生掌握牙體解剖的形態結構。

3.培養學生正確的操作技能,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在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看最終的結果,還要注意正確的操作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能正確、自如地運用口腔器械。除了分組示教外,還要特別教授刀具的握持、支點定位、正確用力等用刀技巧,同時及時糾正不規范的行為。操作時要教導學生注意保持環境衛生,愛護工具、桌椅等。操作完成后,要打掃個人衛生,全班輪流打掃實驗室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4.將美學和人文知識滲透到牙體解剖學教學實踐中。口腔修復對美學要求很高,講究單純統一、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節奏韻律和諧。隨著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提高,個性修復越來越明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滲透美學及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果學校能夠開設有關美術的素描和雕塑課程,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對學生的牙體雕塑有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學,既可彌補單一教學方式的單調與不足,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師生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