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課堂教育藝術
時間:2022-05-24 10:51:00
導語:談論課堂教育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過程的一個主要環節,而教師就是這個主要環節的設計者和執行者。俄羅斯著名學者季米良捷夫說過:“教師不是傳聲筒,把書本的東西由口頭傳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呈出來,而是藝術家和創造者。”[1]因此,作為教師,應將課堂教學過程視作課堂藝術的創作過程,對其中的每一環節預先進行認真的研究和設計,并努力地使其完美實現。筆者長期從事教學工作,認為課堂藝術可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即課堂的語言藝術、課堂的組織藝術和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藝術。
一、課堂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一種主要載體,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基本手段。作為教師,不但要具有淵博的知識,還應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曾有學者撰文認為,教師可分為“有學有術、有學無術、無學有術和不學無術”四個層次。[2]這里的“學”是指知識的掌握程度,“術”是指課堂中語言的表達能力。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有“學”,更要有“術”,這樣才能準確有效地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責。課堂語言可分為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和符號語言。口頭語言,又稱有聲語言。一名優秀教師的口頭語言要具備六性八戒。六性是:邏輯性(有條有理)、形象性(有聲有色)、感染性(抑揚頓挫)、趣味性(詼諧幽默)、精確性(嚴謹準確)、啟發性(能舉一反三)。八戒是:一戒廢話(無用、拖沓之話);二戒胡話(顛三倒四、胡說八道之話);三戒空話(故弄玄虛、不知所云之話);四戒巧話(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之話);五戒混話(騙人、唬人之話);六戒淡話(平淡、無節奏之話);七戒粗話(挖苦、叱責之話);八戒套話(新老“八股”之話)。
如何提高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強思維訓練。語言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提高思維的靈敏度,注意思維的簡潔性、條理性,就可減少不必要的停頓和“啊”、“這個”等廢話。其次,內容一定要熟悉,概念一定要精確,并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形成較寬廣、深厚的知識面。日本學者早就提出了“T”型知識結構,其中“—”表示有廣博的基礎知識,“|”表示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隨著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知識的快速發展,已有學者提出當代教師的知識結構應從“T”型變為“工”字型,[3]其中下面那一橫就代表了日新月異的新興學科知識。一個教師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知識結構,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思路寬廣,出口成章。最后,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言為心聲,人皆知之,只有自身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談吐文雅,戒絕粗話、混話。體態語言,亦稱無聲語言。臉、手、眼神、軀體等都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實驗統計發現,人在面對面的信息交流中,有聲部分僅占35%,而65%的信息量是通過無聲語言來傳遞的。[4]如一個教師的眼神中就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既可表達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信任,也可表達出冷漠和蔑視等等。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則臉面便是心靈的鏡子,是一張放大了的晴雨表。俗話說,出門看天,進門看臉。課堂上教師的面部表情也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有時要和藹、親切,用于鼓勵、肯定學生;有時要端莊、嚴肅,用于制止、批評違紀學生。手勢變化是體態語言的另一重要部分,它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有聲語言、符號語言的理解,但須注意手勢語言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與課堂氣氛相協調,力求舒展大方,切忌過度夸張。身段是審美的情趣中心,故教師的穿著儀表要力求整潔得體,避免花里胡哨或不修邊幅。另外,上課時教師也不可走動過頻;表情要輕松自然,不可呆板或矯揉造作。符號語言,又稱板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課堂藝術不同于舞臺藝術的根本之處。有人將板書比作撬開知識大門的杠桿,是有一定道理的。作為教師,要努力做到板書的科學性、藝術性。板書力求做到條理化(采用合適的數字、字符做編號)、簡潔度(留適當的空白)、色彩美(利用彩色粉筆來達到強調、對比的目的)、規范美(字畫正確、布局合理)等;切忌東涂西寫,亂標或不標目次,字體太小等情況出現。近年來,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越來越多,但在課件的版面設計、內容制作和動畫設置上,同樣也須注意上述問題。
二、課堂的組織藝術
課堂的組織藝術就是用來調節、控制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學能按計劃進行及防止外來干擾的課堂藝術。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教學時間;控制教學內容;控制教學秩序;控制師生活動的時間分配;調節興奮點,等等。課堂的組織藝術首先體現在課堂內容的結構處理上,要妥善處理好“展”與“收”、“疏”與“密”、“起”與“伏”之間的辯證關系。“展”與“收”,即開頭與結尾。開場鑼鼓要精致、有趣,做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切忌已開始上課,仍意向不定。導語要精心設計,做到既簡潔、凝練,又能巧妙地導入新課。導語的設計方法很多,但一般從“情、趣、疑”三個方面考慮的較多,如情景渲染法、設疑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注意在設疑導入時,要懸而不玄;用情、趣導入時,要緊扣內容;解疑、展開時,要如抽絲剝繭,步步深入。同時,要掌握好時間的分配,留有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結、留題等(稱為結束語)。結束語既可以是對開課導語的回應,也可以是對課堂內容的歸納,或留下懸念的設疑等等。好的結束語應該是畫龍點睛,余音裊裊;切忌虎頭蛇尾、草草收兵,或拖課拉堂等。“疏”與“密”就是要正確處理好難與易、重點與非重點的時間分配。對非重點的內容或較簡單的部分,可通過學生自學、以讀代講,或粗線條講解的方式來進行,這有點像中國畫中的“寫意”部分。對重點部分,特別對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需要濃墨重彩,認真描畫。換句話說,對這些內容,教師既要慢講、深講,對內容講深、講透,還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或交流。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張弛有度,疏密得當,切忌報“流水賬”。
“起”與“伏”是指教學過程要有節奏變化。心理學告訴我們,青少年學生的注意力是有起伏變化的,一般很難長久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且人的注意力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5]作為教師,一方面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起”與“伏”,要設計若干興奮點,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不斷處于興奮之中。另一方面要努力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演示、提問、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之間適當輪替。實踐證明,教師只有正確地應用了注意規律來組織課堂教學,才有可能提高課堂教學的組織藝術。課堂的組織藝術還表現在對課堂中突發事件的處理上,它是衡量教師機智、應變能力的重要標志,或者說是優秀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應變與控場能力。世界萬物千變萬化,課堂教學也會處于變化之中,故教師在課堂上有時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如遇到外界的突發性干擾,遇到某一學生的惡作劇,遇到意想不到的學生提問等等。此時該如何扭轉局面,使自己擺脫窘境,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這是對教師素質、知識、能力以及個性修養的全面考驗,也是對教師應變與控場能力的挑戰。一般來說,應變與控場的能力來自于教師的知識修養;來自于教師的清醒冷靜;來自于教師敏捷的思維和過人的口才;還來自于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對學生的了解,等等。而這些不是教師在短時期內可以達到的境界,此時應怎么辦?以筆者的經驗,借用一句俗話:“見怪而不怪,奇怪自減半”,即采用冷處理法,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至于如何培養、提高教師的應變與控場能力,本文對此不作深入的探討。
三、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藝術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實驗發現,若師生雙方處在一個心理相容的氣氛中,則智力活動將處于高峰狀態。那么,如何創造一個心理相容的良好課堂氣氛呢?第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是控制、調節課堂氣氛的關鍵所在。作為主角的教師,首先,要在學生中有較高的威信。因為教師的個人威信和人格魅力是制約、控制課堂氣氛的重要因素,而這一切是需要教師平時修身養德、為人師表等慢慢建立起來的。其次,教師上課時要有激情。激情是打破課堂沉悶氣氛,喚醒學生求知渴望的催化劑。一個充滿了教師激情的課堂,猶如一塊灑滿了七彩陽光的綠地,絢麗燦爛,生機勃勃。此時,課堂中的“教”、“學”雙方,一定是教師講解激情滿懷、生動傳神;學生學習全神貫注、興趣盎然。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教與學是師生之間高級思維活動的交流過程,它需要有一個情感融洽、相互尊重的氛圍。要做到師生間相互尊重,首先要從教師做起。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不使用過激的語言,對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必需的。在課堂上,教師的表揚要多于批評,批評也要力求含蓄,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教學中(特別是提問題時),要經常以鼓勵、信任的眼光注視學生。當教師向某個學生提問時,若用信任、期待、鼓勵的目光注視該學生,則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正確性往往較高,因此要避免以訓斥、指責和諷刺的方式對待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學生之間形成一個互相信任、配合默契的教學氛圍。第三,教學內容要難易適度。有人分析了緊張度(即壓力感)與教學效果的關系,發現青少年期的學生,學習效果是先隨緊張度的增加而提高,其后又隨緊張度的增加而下降。可見,如何在課堂上保持一個適當的緊張度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點。為此,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要安排1~2個有一定深度、難度的知識點,并經常設計一些容易出錯、混淆的問題來提問學生。這樣的安排既可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可提高課堂的緊張度,從而使每次教學都成為一次既嚴謹又不失活潑的緊張適度的交流活動。另外,也可適當運用一些“穿插”,即在教學中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知識,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也是一種很有效果的教學手段。
當然,教室的硬件設施、環境的布置也是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重要一環。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的、單向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雙向情感交流的過程。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課程和教材,其教學方法都應有所調整。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如果肯花功夫對教學的對象、教材進行認真的研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是得法,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學,對應的教學過程就是一種藝術。而升華為藝術的課堂教學過程,對“教”與“學”雙方,都是一種精神的愉悅或享受過程,它能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升所培養對象的各方面素養。
- 上一篇:副市長在交通消防安全會講話
- 下一篇:縣長在職業教育理事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