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2-26 10:43:09
導語:高中歷史教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中歷史生成性教學對策研究
1.基于學生原有水平的原則。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來學習的,我們的教學不可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如果要清晰地看到學生知道了些什么,必須在課堂伊始就以學生的原有知識為基礎,基于學生的原有認知與經驗來闡述新的知識,知識生成才會不盲目。課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反思在本節內容學習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哪些與之相關的知識,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知識基礎上存在著哪些差異,在新知識教學過程中要將知識內容分為幾個層次來設計,預計學生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怎樣的反應和解答。
2.教學相長的原則。課堂教學是師生和諧共建、交往共生的過程,筆者認為生成性課堂也要講究效率,為了促進學生自主生成知識、掌握經驗和方法,需要教師精心預設,并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予實時的引導。師生交往與對話是促使學生自主生成知識的動力所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合作探究,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過程,在學生思維出現困惑或是價值觀出現偏差時及時地予以引導與矯正,提升知識生成的質量。
二、案例分析
人教版選修3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面有個“探究活動課”,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就話題“世界大戰的啟示———戰爭給人類帶來了什么?”進行探究,從編者的目的來看,學習高中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認識歷史,對于戰爭史也是如此。讓學生討論對戰爭的看法,從討論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意義,促使正確的生命觀、戰爭觀與和平觀自然生成。當然,為了促進這些感受的生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筆者將教材中的內容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這節課的內容進行重組,讓討論的主題更為明確———“對二戰的反思”,同時為了方便討論進一步分解為如下幾個小的課題:
(1)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2)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
(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外交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4)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有哪些異同點?
在確立討論的主題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先在小組內部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再到課堂上展示交流。各個小組的觀點在討論中碰撞,生成更為完整的意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做好記錄員的工作,最后將學生討論過程中生成的觀點、成果展示出來,和學生一起總結提升。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師生在時空上的共存,更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更是在同一教學主題下合作交流、共同體驗和感悟的學習共同體,在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實踐中,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創設出民主、開放的生成氛圍,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作者:費飛相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石港中學
- 上一篇:三線三邊環境整治方案
- 下一篇:全鄉七保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