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理念下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幸福教育理念下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并致使這一行為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學習動機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及學習效果。中等職業學校學風建設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擺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問題。在幸福教育理念下要通過打造幸福和諧的學習環境、構建師生積極愉悅的交流平臺、培養學習興趣、正確指導歸因等途徑來培養和激發中職生學習動機,這也是課堂幸福的原動力。
關鍵詞:幸福教育;中職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是學習活動得以發動、維持、完成的重要條件,并由此影響學習效果[1]。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必然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積極性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現代學校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學習的關鍵[1],動機是學習中最重要的變量之一,只有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動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有效變量,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可以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2]。同樣,我們可以在幸福教育理念下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1幸福教育理念概述
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并且多被有效運用于教學,使得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幸福教育理念如今也已被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育既追求未來的幸福,也關注現在的幸福。幸福教育的對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目的回歸到人,定位在人的情感上,體現出教育對人的關照,其目的是培養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3]。幸福教育理念可大致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教學內容美化,向學生傳達一種幸福觀念,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學習是如此幸福;另一方面,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歡快、愉悅的學習環境,并在教學內容中融入自己的幸福思想,讓學生能夠屏蔽外界干擾,真正做到幸福學習。總的來說,幸福教育理念不管從哪種意義出發,其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幸福,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并實現自我價值[3]。
2中職生學習動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不少中職生對學習都有“被逼無奈”的感覺,他們迫于家長的壓力上學,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學習壓力,學習動機嚴重不足,不僅影響了個人發展,也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4]。中職生學習動機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厭學情緒嚴重,學習興趣不高
中職學校的學生多是中考落榜者,因為基礎差,學習困難,對所學知識聽不懂,一部分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直至完全放棄。目前,中職生厭學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嚴重影響學校、班級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厭學的表現多樣,比如,不了解自己所讀的專業,不知道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甚至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上進心不強;有些學生對學習消極應付,不求上進,上課心不在焉;有些則熱衷于上網聊天,打游戲,沾染上了社會不良風氣和壞習慣,個別學生甚至詐騙、偷盜,品德低下,學業荒廢。這些現象對于中職教育的發展、學生素質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響。
2.2人生態度消極,目標不明確
中職生大多是初中學校的“弱勢群體”,很多學生或多或少存有自卑心理。他們的學習態度、人生態度多數比較消極,人生目標、理想不是很明確,學習在他們看來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因此,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缺乏主動性。
2.3意志力缺乏,抗挫折能力弱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和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學習不只靠智力,還需要堅韌不拔的意志,而這恰恰是中職生所欠缺的,他們普遍缺乏吃苦精神。中職生大多15~18歲,處于心理敏感期,學習上的壓力和失敗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一次考不好、一點內容聽不懂就對這門課失去興趣,越沒興趣越學不好,陷入了惡性循環,最終完全失去學習動力。
2.4自我效能感低,自信心不足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5]。學生的學習效能感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以及對教育功能和教師功能的認識與評價。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5],學生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效果具有顯著影響,很多學業成績不良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很低。中職生由于存在消極歸因,失敗時認為自己不具備取得好成績的能力,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有的學生在經歷了幾次或多次學業上的失敗后,形成一種自我認知偏差,認為自己無論再怎樣努力也不會取得學習的成功,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師生交往過程中,特別是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消極期望,自信心就會遭受打擊,在學習活動中也更傾向于采取消極的態度。學習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有的學生學習策略意識淡漠,沒有根據學習內容和個人特點選擇有效策略,很少評估自己學習策略的有效性,從而造成了學業上的失敗,學業失敗又會使學生產生更低的效能感。
3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學風建設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僅是任課教師的責任,學校及班主任也是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的重要力量。應以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及悠久的校園文化為抓手,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抓住學生情感維度的獨特優勢,在幸福教育理念指引下,以開放的、欣賞的眼光給予學生積極且適時的引導、激發。
3.1打造幸福和諧的學習環境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和人際環境。環境教育是無聲的,如果學生在一個整潔衛生、環境優美、管理和教學氣氛愉快的校園中學習,一定會做出積極的回應,其思想、價值觀、習慣將得到良性的轉化和升華,激發學習動機。班級學風、班風也是影響中職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和諧、積極、團結的班集體,會讓每個學生都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幸福和諧的班風除了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外,還可為學生提供特有的情感和智力支持。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同學間相互幫助,對遇到困難的學生而言,其他同學的支持與鼓勵提供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減少了焦慮、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有利于其學習動機的激發;對為學習困難同學提供幫助的學生而言,其自身會產生深深的滿足感,有利于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活動。此外,學校經常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也非常重要,如組織藝術節、技能節、體育節、讀書節、重大節日文藝匯演等。同時注重各種社團、第二課堂活動,為不同愛好和特長學生提供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創造幸福、感受幸福、體驗幸福,為學生提供一個成長的空間,從而激發和促進其學習動機。
3.2構建師生積極愉悅的交流平臺
加強與任課教師的交流,為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提供智力支持。中職生學習時間緊,功課多,各門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在任課教師的幫助下完成,為了給學生學習和專業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與引導,班主任、學生與任課教師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有效促進師生幸福,形成良好的交流平臺,我們可把幸福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加大課程體系改革力度,在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外增開校本課程;加大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開發力度,推出一些“幸福課”范式。如可改變傳統教室設計,教室去掉講臺講桌,教師在學生中間上課,或實行理實一體教學,有利于師生之間更好的溝通交流。同時,可以請專業教師開設講座,參與班級組織的活動,通過與班級任課教師的交流,了解學生認知風格,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以及知覺、記憶、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特點,為學生制訂高效的學習計劃提供幫助,從而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
3.3多途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內部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能促使學生迸發強烈的求知欲,使內心產生一種自我進步、積極探索的動力,并不可抑制地朝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奮進。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能體會到動腦筋思考問題和做題的樂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厭學為樂學。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是雙向的,如果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教學方法,則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上課過程中要留意學生的情緒變化。如果學生流露出疲倦、迷惑、厭煩等情緒,教師應及時調節課堂氣氛,最好能采用與專業息息相關、學生又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來調節課堂氣氛,如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與傳統“填鴨式”教學相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導課尤為重要,好的導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渴望學習,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6]。在教學手段的使用方面,可以多引進學生感興趣的現代信息化元素,如采用多媒體、微課、慕課、網絡資源、網絡動態學習空間等手段,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動機。(2)實施快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學習、思考并獲得知識。課堂教學要營造一個歡快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課后與學生多接觸、多交談。實踐證明,當學生心情愉快、思維敏捷時,就會學得輕松,學習效率也相應提高。(3)采取賞識教育,讓學生體驗成功。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賞識。當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表揚時,他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榮譽感,進而對所做的事產生興趣[7]。因此,教師要賞識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到滿足,逐漸增強求知感。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對學生多鼓勵表揚,少批評諷刺,特別是對成績差的學生。(4)正確指導歸因,幫助學生重拾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將學習的成敗歸因于穩定因素(如能力、任務難度)或自身內在因素(如努力、身體狀態)等,就會對未來的學習抱成功或失敗的預期,產生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增強自信心、自豪感;反之,則會產生消極、僥幸或自暴自棄的不良情緒[2]。相對于普通高中生而言,中職生的自卑感較重,自信心嚴重缺乏。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堅決抵制學生失敗時的能力歸因;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成功是其努力和有效學習策略的直接結果,讓學生從自己做得最好的地方獲得信心,并將較差的成績歸因于能改正的具體問題(如自身努力不夠、時間倉促等),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使學習動機保持在較高水平。
作者:范國正 金建雄 朱艷平 曾 芍 李海燕 單位:婁底市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劉國華.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課堂幸福的原動力[J].職業教育,2012(11):112.
[3]陳東法.幸福教育,從理念開始[J].新課程研究,2015,4(1):120-122.
[4]李鳳香.關于中職學生學習動機及其成因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1(17):111-112.
[5]張文龍,梁成艾.教育“9+3”計劃背景下中職生學習動機調查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3):62-64.
[6]吳采.幸福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踐[J].課程教學研究,2012(6):72-75.
[7]余俊,伍代銀.把學習樂趣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J].職業,2013(9):107-108.
- 上一篇:淺議縣級公共資源交易類檔案規范化管理
- 下一篇:水工工程施工質量及進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