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式教育理念下高職班級管理研究

時間:2022-03-27 11:44:57

導語:“烏托邦”式教育理念下高職班級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烏托邦”式教育理念下高職班級管理研究

1“烏托邦”式教育理念的內涵及意義

烏托邦是一個外來詞,一直以來被人們定義為難以實現的假想、空想主義,實際上,烏托邦更深層、更內在的精髓是對一種理想的追求,就教育而言,是對現實唯分數論的教育的一種超越,對學生而言,是對人的內在潛能的挖掘。教育具有生成人、提升人的必然邏輯和核心使命,這一使命的完成烏托邦之路是必然的選擇。烏托邦式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從外在走向內在,從他律走向自律,從他管變成自管,甚至不管而治。

2班級管理中“烏托邦”教育理念的具體運用

2.1要營造師生和諧氛圍

高職學生大多是從基礎教育過度到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大多是以分數論成敗,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是學習成績不占優勢,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學,退而求其次選擇一所職業院校,他們大多學習和行為習慣比較差,在過去的老師和家長眼中是一個失敗者形象,心理上也有些自卑。中國這種應試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很多時候他們對老師都有一種敵對、對抗甚至抵觸情緒,對老師不信任,這是一種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學生在校期間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是否融洽時刻影響著整個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輔導員作為一個班級的掌舵人,思想的引領者有責任和義務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筆者理解為輔導員必須在愛學生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全面的關心學生,接納和包容他們的個性與任性,給予他們心靈和精神的呵護與引導,這樣才有利于解除學生對老師的防備和敵對心理,然后學生才能喜歡你,信任你,依賴你。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樣才能構建起和諧而親密的師生關系。

2.2要善于因勢利導,以柔克剛

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剛的一面,輔導員也不例外,還記得我剛做輔導員時,在處理班級事務和問題學生時,也難免硬碰硬的管理方式,這樣管理的結果往往讓筆者自己也覺得很不是滋味,事情得不到圓滿的解決,既沒有成就感,更多的是挫敗感,自己的脾氣也是日益見長。筆者做班級管理已有十幾年生涯,在班級管理中摸爬滾打十幾年了,總結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面對一群群青春叛逆、血氣方剛的學生,我們要善于以柔克剛,因勢利導。何為“以柔克剛”?作為新時期的教育管理者要踐行“烏托邦”式的教育理念,首先應該從思想上根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放下身段,主動了解和關心學生的思想、心理、學習和生活。與學生溝通交流時不要有盛氣凌人的態度,咄咄逼人的語氣,這種剛性的管理方式很難讓學生接受,相反只會激發學生的叛逆情緒,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為人處世要“內方外圓”,這也告訴了我們在處事和管理過程中要收斂自己的剛性,呈現自己的柔性,作為人師,真沒必要拿學生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巧妙地利用你的柔性去克服一幫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學生,這也是對老師自己一種善意的保護,更是管理者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烏托邦”式教育境界。學生犯錯誤時,教育管理者要有“海納百川”的容忍度。胡適先生在《容忍與自由》一文中提到他的母校康耐爾大學的史學大師布爾先生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還要重要。”這句話說明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包容世間的一切,那么他就會獲得更多精神上和行動上的自由,也說明了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容忍度也隨之增強。優秀的管理者,決不能由著自己的個性開展工作,這種柔性管理的呈現和包容的態度,表面看起來似乎改變了自己的個性,實際上管理者在這個過程中既改變了學生,還成就了自己,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也磨練和提升了個人修養及品質,同時還收獲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樣也就能讓“烏托邦”式的教育理念得以實現。

2.3要做到循循善誘,恩威并施

柔性管理和包容也并不是一味地縱容和溺愛,而是在這樣的“烏托邦”式的理想的愛的教育管理下更好地去實現班級的自主管理和個人的自我約束,這就需要班級輔導員做到循循善誘,恩威并施。怎樣做到“恩威并施”?首先得搞清楚“恩”和“威”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愛”與“嚴”的較量,其次還得把握好“恩”和“威”的度,如果無原則的愛,就等于縱容和溺愛,如果過度的嚴又會使學生產生逆反,造成面服心不服的尷尬局勢。作為班級管理者在施恩的同時,也別忘了施威,如何樹“威”?(1)重言行,樹威信。班級管理者給學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接任該班級時的第一堂課就是老師立“威”的好時機,千萬別錯過這一良機。第一堂課下來,至少要讓學生為你的博學多才,或者侃侃而談,或者娓娓道來,或者春風化雨,或嚴謹治學,或超人的記憶(能叫出該班所有人的名字)產生一種“敬”的態度,這樣為日后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產生“敬”還不夠,還得讓學生“信”,這就要求管理者時刻以身作則,工作上以認真負責,嚴謹治學的態度去影響學生,生活上以豁達寬容、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去熏陶學生,對人處事上時刻以謙遜和藹的言行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對你產生認可和信任,這樣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不知不覺就樹立起來了。(2)重原則,賞罰分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違反班規、校規而犯錯是常有的事,允許學生犯錯,但不允許同一錯誤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更不許犯原則性錯誤。所有高職院校校規、班規的制定初衷不是約束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的,更不是以懲戒和打擊同學們為最終目的。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制度僅僅只是幫助同學們在成長過程中少犯,甚至不犯錯誤,有利于約束自己做得更好,行得更正。作為管理者,應該反復地向學生宣講“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更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犯了錯誤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接受相應的懲罰,把這些正能量滲透于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去理解和明白之后才執行各項規章制度,這樣,在執行過程中學生就容易接受。孔子曰:“人每日而三省”,作為輔導員應該引導學生日省其身,讓學生去反思、分析,并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錯在何處,犯錯的根源,根據他的錯誤的大小、輕重,讓學生自己給自己應有的懲罰,老師不要急于給學生下結論,等他自己認識清楚了,也說完了,才視其情況給予總結和下結論。當然還是有學生不愿面對自己的錯誤,給自己的懲戒也是敷衍了事,這時,老師就要采取循循善誘,最終要讓他清清楚楚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和心服口服地接受懲罰。相反,優秀的,上進的,積極的人和事,也該給予表揚和鼓勵,并作為一種榜樣和精神在班級中宣揚。這種讓學生從內心自我剖析、自我懲罰的教育管理方式長期執行下去,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那就能真正實現班級不管而治的“烏托邦”效果。因此,“烏托邦”式的教育管理不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空想主義,而是真正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它符合高職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我們的教育也只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出獨立、自尊、自強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楊麗娟 單位:四川護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徐中玉.陶型傳.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姚清華.芻議高職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與策略[J].中等職業教育,2008(1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