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史類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07 10:49:42

導語:高校文史類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文史類課程改革論文

1歷史沿革

大學階段,我們首要考慮的是專業的課程,一些高校為了加強專業學科的學習,必定會舍棄基礎課程,導致一些基礎課程就得不到相應的重視,而這些基礎類的課程又幾乎都是文史類的課程。

2問題出現

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傳統的文史類專業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文史類專業雖然學科基礎深厚,教學體系較為完備,但也存在著固守成法、僵化閉鎖、人才規格與社會脫節等問題。現行文史類專業課程體系構架的指導思想是“知識本位”,即強調系統地向學生灌輸與學科相關的一切知識。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形成的課程體系最大的特點是知識的系統性。首先,由于過多地考慮學科的內在邏輯聯系,而使得整個課程體系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整體。通過系統的學習,學生在這一體系內可能是一位“專家”,而在體系外的知識積累相對貧弱,學生的這種封閉的知識結構與開放的社會不相適應,因而使得學生走入社會后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其次,“知識本位”的指導思想本身存在著誤區。這一指導思想存在的前提是,相信人只要有知識,就可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一指導思想也使得人才的培養變得簡單化,把人才的培養變成了一種知識灌輸的活動。再次,對文史類專業而言,“知識本位”指導思想下形成的課程體系,還將本來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文史學科人為的割裂,使得豐富多彩的人文知識變得簡單和乏味。如何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為文史類專業找到合理的社會定位,是各高校文史類專業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以社會需求為基準,調整單一的課程體系,使僵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改善與優化。

3解決方案

3.1堅持“文史哲不分家”理念

今天在高校文史類專業從事教學的教師絕大多數是碩士和博士,在他們所接受的專業學習中,文學、歷史、哲學是界限分明的,因此在教學中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造成的后果是,老師在教授文史類知識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顯得相對無力和單調。

3.2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

文史類大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主要通過對文學感性材料、史學中的具象事實分析思考,透過現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判斷和推理。通過抽象思維的邏輯訓練,促使其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習慣的養成,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已經比較獨立,同時也能夠抽象地理解理論知識。形象思想有助于加深我們對抽象思維的理解。因此,在文史類課程學習中,我們可以充分結合學生們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去加深學生對文史類課程的理解,進而也加強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相對興趣。創新思維能力是大學生思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史類大學生大多以感性思維見長,因此加強其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文史類大學生應富集文史基礎知識和人文知識,善于思考,敢探索,勇追求,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在文史學習中對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應弄清來龍去脈,建立起系統、完整的概念,把線性的接受式學習與點狀網絡的探究式學習結合起來,有效地加強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3.3貫徹“學以致用”思想,切實增強學生能力素質

“重理論,輕實踐”是文史類專業最大的積弊。從根本上改變文史類專業畢業生實踐動手能力差的問題,是文史類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在目前的條件下,一是要加強實踐型課程的建設,二是要改革實踐教學體系,三是要改革現有教學方法。只有真正將“學”與“用”結合起來,文史類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才能得到快速提升。

作者:梁婭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